专注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生态

深化课程改革必须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相结合。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现代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因此,只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更好地聚焦本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一、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始终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这是构建新型课堂生态的基础。因此,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确立,从学科的具体内容中寻找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连接点、触发点和实施点。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道德与法治》独特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这一核心目标来指导每一项学习活动的设计,明确每一项活动设计的意图和方向,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从而成为“安全自觉的人”

第二,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要重视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和要求,可以更好地使学习成为一种合作关系。通过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的能力。关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对小组的分工和责任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提高自己的合作学习和能力,使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质量也影响着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要充分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的学习经历中实现,从实践中体会,这样更能引发个体和群体思维的碰撞。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会有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就会呈现出动态的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应该坚信,只有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交流才会变得更加美丽的涟漪和火花,让孩子们有更加深刻的思维交流和智慧碰撞,有更加精彩的感受传递和经验分享,才能成就更加有效的课堂。

第三,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要重视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活动或实践——之间的积极互动。全新的教材《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更多采用了调查、走访、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方法。这种变化也更好地体现了“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学”活动为基础,每个环节的安排都要尽可能建立在全体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和探索来体验知识的发现和验证。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与身边的人、事、物发生实际接触,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积累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己、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在体验活动的设计中,要注意适度——即动静适时交替。在设计体验式学习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要有角色表演、歌舞表演、情境再现等活动。,以及教学、欣赏、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等。,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平静下来。其次,活动的设计也要“有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到“以学生为本”。同时,活动的设计要有“梯度”。为了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师要设计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要先易后难。前一种活动是后一种活动的基础,后一种活动是前一种活动的提高和升华。

第四,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更善于整合课程资源。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体现综合素质的“素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立足于学生身边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从单一到丰富、从单向到综合的转变,更好地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关注学生生活发展的“主线”,善于整合学生逐渐拓展的生活领域,以面选点,组织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全面交叉、螺旋式上升”,丰富课程内涵,采用“特定的学习方式”聚集“最能体现学科教育价值的根本和关键要素”,达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变“知识本位”为“核心素养本位”,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别出心裁,让我们的课堂洗白,表达真理,摆脱沉闷,展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