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新世纪呼唤创新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要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第一,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创造勇气。

实践证明,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想情感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容易在课堂上产生火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维护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自信。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他们总是问问题。当他们进入教室时,老师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多问他们为什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见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细致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本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一篇课文、一个水果或一个动物、自然、生活的插图,如带领孩子寻找春秋,学习《雷雨》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一场雷雨前、中、后能看到什么情景。

第三,创设提问情境,培养创造土壤。

学贵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出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潜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出关于课题的问题:你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结果所有的孩子都抢着问,问题都是:谁潜水?他为什么要潜水?他是怎么潜水的?结果如何?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课前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除了鼓励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提问,还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提问。比如,我教潜水这一课,得知“孩子走在横杆上,手是松开的”时,我就问:“同学们,学完这个,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很快,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说:“我想问:孩子摔了吗?”这个时候还有人救他吗?他终于得救了吗?除了潜水还有别的方法吗?“当时我肯定了学生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挑战课本的精神,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进一步探究课文。后来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只有潜水的孩子才有生存的希望。让学生明白船长机智、勇敢、冷静、果断。

第四,创造想象的情境,飞翔创造翅膀。

创作离不开想象,创作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想象,并不是幻想,而是对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征进行加工和转化,形成新的形象或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想象,勇于创新,打破常规,努力调动大学生的想象力。另外,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让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基础,能够从“已经”中推导出“还没发生”。对于文本的改写和延续,其实就是在用这种思维和推理。学生必须根据文中提供的一些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以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是走向“创造”的第一步。比如教狼和小羊快结束的时候,狼扑向了小羊。结果如何?羔羊真的被吃掉了吗?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不同的结果。再比如,学完课文《狐狸和乌鸦》后,我设计了“乌鸦被骗后会做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乌鸦心理,继续故事。简而言之,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并超越课本本身。他们的思维呈现多元化趋势,也培养了自由思考、垂直思考的习惯。

第五,创造交流情境,释放创造才能。

小学生善于与人交流,表现他们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组织他们的讨论,给他们提供一个思维摩擦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更加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集体合作更有利于活跃思维。最常见的就是小组讨论:学完《称量大象》和《司马光》后,我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比曹冲和司马光更好的办法?于是大家积极讨论,互相争论,情绪非常高涨。在我们的合作交流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有创意的答案,比如“称一头大象”。如果士兵代替石头,称重就方便多了。士兵可以自己移动,而不必从船上移走石头。当然有些回答挺离奇的,但只要合理我都同意。此外,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开发他们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素质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基础教育才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创新精神的激励下走向未来。

希望能帮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