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之乡
河南省历史上不仅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杂技演员,还举行了中国最大的“百戏”演出。《列子》一书记载:“宋幽兰子,以技于宋袁俊,召之,以双技,加倍身,齐头并进;这是据记载河南省最早出现的杂技女演员。隋大业六年,中国规模最大的“百戏”演出再次出现,不仅有18000人的乐队和30000多人的演出队伍,还有绵延八里、方圆2500尺的庞大戏场。据隋书说,这场在洛阳端门外举行的演出,“总追四方取乐”,“从昏厥到月底”,“月底止”,耗资上亿,百姓“三百里外来看”,达到了历史上“百戏”活动的高峰。北宋以后,杂技大量流入中原民间,其普及程度是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比如太康县马场乡的“王老家杂技村”,仅100户村民就有8个杂技团。在宝丰县赵庄乡的“周莹魔术村”,1000户人家只有33个魔术团,100多名艺人。新野县只有石安、沙岩、樊姬三个乡镇,也就是1200多只职业猴。在淮阳县的太昊陵古庙会上,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三,杂技团多达二三十个,“祭祖”的节日就成了自发的杂技节日。
市级杂技小镇
2004年6月5438+10月265438+10月,中国文联授予周口市和吴桥县市“中国杂技之乡”荣誉,使周口成为全国唯一的市级杂技之乡。周口杂技历史悠久,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周口就有不少以杂耍技艺为生的民间艺人。虽然时代变了,但杂技艺术在周口经久不衰,淮阳县一年一度的太昊陵古庙会就是杂技表演的舞台。杂技浓厚的艺术氛围催生了众多杂技户、杂技村、杂技小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专业杂技团体100多个,业余杂技团体201个,从业人员近15000人。从市县到乡镇乡村,从基础训练到高科技竞赛,各种杂技团、魔术团、驯兽团、飞行表演团像鲜花一样盛开在周口各处。
乡村杂技小镇
2001 10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20周年大会上,河北省肃宁县涡北镇大王庄村、河南省濮阳市东北庄村首次被命名为首批村级“中国杂技之乡”。
大王庄村3080人,从事杂技的有1.600人,占全村人口的1/2以上。有15个地方杂技班和团体。说起大王庄人耍杂技的历史,就不能不说到张增才,中国著名的杂技艺术家,人称“画眉张”。张增才生于1890,死于1964。他以口技闻名,尤其是模仿画眉鸟的歌声,所以他的艺名是“画眉张”。
濮阳素有河南“杂技之乡”的美誉,濮阳的东北庄、河北的吴桥自古就有“南北杂技之乡”的美誉。濮阳杂技历史悠久,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东北庄村的人都爱杂技,从70多岁的老人到3岁的顽童,几乎每个人都会耍几招。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该村培养了400多名国内外杂技人才,演出遍及全国27个省市和朝鲜、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国内外杂技团中,东北庄村有37人担任过团长,10年来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30多个奖杯,为国争光。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