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消防应急救援教学和训练方法
著名的“黄金一小时”概念指出,“事故发生后,伤者的生死和身体的不可逆恢复,都取决于抢救的黄金一小时”。
发达国家的应急救援机构都非常重视现场急救知识、技能和组织的培训。他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各种形态的模拟人,帮助学员熟练运用掌握的救援技术,快速准确地操作现场急救设备,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救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目前,我国医疗、消防行业的现场急救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培训方式和内容还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1.消防和救援人员缺乏急救知识。近年来,许多CPPCC委员的提案中包括关于公民急救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的提案,这些提案都提出了为消防、公安等主要行业群体提供中级救援培训的措施。
提案指出,我国每年有数百万起突发事件,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是因为没有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
人们普遍认为,紧急救援工作主要是医务人员的责任,民众最大的义务是帮助伤员尽可能远离危险源或呼叫救护车。
但是,我国的应急服务体系还不完善,120应急资源也很短缺。专业人员到达之前的时间是救援成功的关键。如果参与第一次处置的消防员掌握了生命救援的黄金时间,被救者的生存几率可以大大提高。
2.消防救援人员掌握的急救能力有限。消防救援人员知识技能不足,无从下手。
在发达国家,熟悉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有1人,而在我国,即使是从事专业应急救援的消防员,急救知识也很肤浅,对火灾、溺水、触电等高风险事故的处理能力较差。
应在一批特殊职业群体中普及心肺复苏、四项技术等急救知识,特别是消防救援、公安民警和地铁交通人员,提高社会群体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3.急救风险大,影响施救者的意愿。救援人员需要承担急救风险,因此在提供帮助时保持高度警惕。
特别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救助人员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救援人员在准备救援的那一刻,担心救援,担心后果,不敢伸出援手,甚至不敢帮忙。
因此,需要将相应的急救技术固化为一套专业、科学、标准的操作规程,让救援人员清楚地了解救援的评估和实施程序,掌握准确的动作技术和操作步骤,借助一定的装备载体量化效果,并通过考试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来源:今日消防(2020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