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刚的人生经历

1969入伍,任技术员、技术助理。1982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学历。1988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硕士。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开发,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长子,“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众所周知,50年前钱学森的爱国归来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这是当今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钱永刚透露,钱老回国的历史性时刻,他也在场。那时候我大如孩童,从广州回来。今天这么多人来参加活动,我觉得也是党和国家对钱学森工作肯定的延续。9月7日,1955,钱学森带着妻子蒋英、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启程回国。那一年,钱永刚7岁,她的妹妹钱永真5岁。游轮启动了,他们在甲板上跑来跑去,非常兴奋。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父母家国之忧。钱永刚回忆说,当时他最焦虑不安。“这艘船航行了这么久,为什么还没有离开海岸!”

他和妹妹向外看了很久,最后都困了。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很开心。“我终于驶进大海了!”多年后,这艘邮轮被反复提起,被称为“改变了钱学森命运和中国科技发展的大船”。似乎很少有人关心钱学森子女命运的变化。从65438年到0986年,钱永刚来到加州理工学院,他的父亲曾在那里学习和教学。38岁时,他被自费送到这里攻读硕士学位,而他的父亲在这个年龄已经是喷气推进中心的教授兼主任。

学院图书馆奠基1966,他站在奠基石前,感慨万千。

“1966,我18岁,正是上大学的年龄。”但当时中国没有学校,到处停课闹革命。

他在他的高中待了一段时间,真的看不到什么前途。正好有个征兵的机会,我就告诉家里人我参军了。

他的父亲钱学森,当时是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面对还没读完高中就要加入队伍的儿子,他无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生选择。只有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想去,就去吧!”走一趟,好好干!"

他没有让父亲向军方问好。“那时候不流行,我爸也不是这样的。”他随同年入伍的新兵南下,在江南某部队服役。

没有人因为他父亲的地位和影响而给他任何特殊照顾。“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会多拿一点。”在极左思潮下,知识分子不被信任,被视为异己。即使是钱学森这样的国务部长也不例外,他的家人总能感受到“歧视”。

“‘文革’期间,父亲受到保护,但还是会有很多人怀疑。你在美国条件这么好。你说的好,主动放弃优厚待遇。谁信?”洗澡,为每个人通关,检查海外关系,消灭隐藏的间谍...经过一轮政治运动,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早就学会了低调。

钱永刚说,通过九年的基层锻炼,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差距,甚至某种嫉妒。“极左思潮盛行一时,不无群众基础。”

家庭背景拖累了他的进步。“我已经能评上五个好兵了,入党了,升职了。工农家庭的军人都可以这样,我还是不行,考试会加码。我做什么都慢。”

在试图入党时,他拿出了一个狠劲,硬邦邦的表现,“每当公司要发展一个党员,就得是我,我的表现肯定是第一。但公司认为我不合格,一年内不发展党员。团长骂道:‘你怎么回事,入党积极分子都死了,一个都找不到!’"

连想把他调到技术培训班。“我被调走了。不出两个星期,同志们就写信给我,说在连发展第二个业绩的人入党了。”

这些经历和遭遇,他从来没有告诉过父亲。当他回家探亲时,他有时会和他的母亲蒋英聊天。父亲是如何度过那些不平凡的岁月的?他从来没问过。当他七岁回到中国时,他几乎不会说中文。这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惊人。他很快学会了说中文,普通话也很流利。不幸的是,他不会说英语。

中学开始学俄语。高中的时候,是班主任教俄语,老师让他当课代表。“文革”后停课闹革命,参军,折腾下来,忘了俄语。

入伍后第一次去他家拜访时,他翻出在学校买的俄语课外书,发现只能看一个标题。三十年后,高中同学聚会。听说班主任要走,他也不好意思去。“见到老师的时候,我先敬了个礼,向老师道了歉。这个学生不称职。我会把你教给我的所有努力都给你!”"

他没想到“文革”有一天会结束。“运动天天热,不能对明天有任何想法。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把头埋在部队里,做自己该做的事。”

听到要恢复高考,他既兴奋又不安。他从小就没有让父母担心过。“要不是文革,考个好大学没问题。”教材发布的时候是10年,我也快30了。怎么复习?你能进去吗?他不知道。

他去找领导,让他去考试。“回到10年,我还敢吹牛说我快考上大学了。但是已经10年了,不知道能不能进去。我不甘心。让我试一试。如果我进去了,让我走。如果我考不上,就回来老老实实工作。"

在部队做技术工作,数理化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最后考上了大学。进了学校才发现,他的年龄在全系同年级排第三,班里最年轻的同学比他小10岁。“那种味道,嗨……”

和他一样,我的姐姐钱永真在高中毕业前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后来成了工农兵学生,并在80年代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