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间歇自我导尿的导尿训练

每个患者的文化程度不同,对CIC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所以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尽管书面说明和视频也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但它们不能完全取代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培训。

CIC操作训练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制定了适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比如通过药物和行为训练来帮助膀胱储尿,从而确定安全膀胱容量(即储尿时膀胱压力不超过40cmH2O)。患者应充分认识到膀胱过度充盈可能对上尿路造成损害,尤其是膀胱内压力长时间超过40cm2O。只有这样,患者才能理解每天定时导尿的重要性。一般每天需要导尿4~6次,以免膀胱充盈过度。

CIC中最常用的导管是F14~F16透明塑料导管,女性患者可以使用专门为CIC设计的短导管。导管的材料有塑料、橡胶和硅胶。透明导尿管能尽早看到尿液是否流出,有助于患者判断尿管插入深度,减少导尿带来的痛苦,方便导尿管的清洁。

清洗的原则是用过的导尿管要用肥皂水清洗干净,晾干。每天准备6个干净的尿管放在干净干燥的口袋里,在室外和晚上使用。男性患者应了解自己在导管通过膜部括约肌和前列腺时的感受,以及手的阻力感,防止强行插入造成尿道损伤。导尿前洗手。在导尿管顶部涂抹一些石蜡油后,用手将尿道插入膀胱。当尿液流出时,插入1~2cm深,待尿液排尽后慢慢拔出导尿管,使积聚在膀胱底部的尿液方便排出。

女性患者训练的关键是了解尿道的解剖位置,可以通过镜子或手触摸来了解尿道口的确切位置。知道了尿道口的解剖位置,患者可以坐在或踩在马桶上,分开双腿,一手分开阴唇触摸尿道口位置,另一手将导尿管尖端插入尿道。尿液排尽后慢慢拔出导尿管。

如因解剖因素导致CIC困难,需进一步检查,尤其是解除尿道狭窄等下尿路梗阻。对于那些移动双手有困难的患者,不建议使用CIC治疗,尽管目前有一些设备可以帮助这类患者进行导管插入术。CIC前2~4周可适当服用小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不必长期使用抗生素。每月定期随访患者尿常规和尿培养。

清洁间歇导尿的并发症及其随访

CIC很少有局部并发症。偶尔有尿道出血或肉眼血尿,很多可以自愈。偶尔会出现膀胱结石。尿道损伤可导致尿道狭窄并使CIC困难。以上情况比较简单,在泌尿外科很少发生。

尿路感染是CIC最常见的并发症。CIC患者常发现无症状菌尿,如患者无发热、血尿、尿浊、尿臭、下腹痛等严重泌尿系感染体征,无需特殊治疗[14]。有临床症状的尿路感染一般需要抗感染治疗。由于感觉障碍,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有所不同,如肌肉痉挛加重、自主神经反射亢进、高热、血尿、尿臭、尿浊等。因为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意识明显下降,所以需要从体征方面观察是否有尿路感染。一般出现有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尿路感染,需要短期抗感染治疗。一项以CIC作为辅助治疗的10年临床随访研究表明,无症状菌尿的发生率约为74%,而高热或肾盂肾炎者很少见[15]。长期服用小剂量抗生素可能对部分复发性尿路感染有帮助。

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存在可显著增加CIC引起上尿路感染的风险。比如CIC开始前通过尿动力学评估有足够的膀胱安全容量,CIC导尿量也受限于膀胱安全容量,一般很少发生后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源性膀胱的顺应性会逐渐降低。因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每年定期评估,了解是否适合CIC辅助治疗。如果近期反复出现长期CIC、尿路感染或肾积水,应重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以及膀胱输尿管的功能状态。对于轻度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轻度反复感染的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抗生素可能有帮助。对于膀胱输尿管返流明显、反复尿路感染严重的患者,一般伴有膀胱低顺应性,需行膀胱扩大术(自膨式或肠膀胱扩大术)和返流输尿管吻合术,术后CIC置管可有效保护上尿路功能。

接受CIC治疗的患者通常需要在病情稳定后每年定期随访。复查内容包括尿液分析、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每天导尿次数、每次导尿量、肾功能及肾脏超声等。如果出现肾积水,应进行静脉肾盂造影、膀胱输尿管反流造影和尿动力学检查(或视频尿动力学检查),如果出现血尿,应进行膀胱镜检查,排除膀胱结石甚至膀胱肿瘤。

总之,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已经成为膀胱排空最基本的治疗方法。CIC用于治疗尿失禁,以及尿失禁治疗后膀胱排空障碍的一些并发症。长期临床观察证实,CIC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耐受性。而且CIC容易被患者或家属掌握。只要进行适当的随访,CIC技术的普及将明显提高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和尿失禁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