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这个词是谁写的?
英敛之,出生于1866,满族,家境贫寒,自学成才。博悦有文化,能看懂法语,思想开放。1902年,在各方努力下,中国报纸《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抨击时弊。用白话文写作,直击慈禧、袁世凯等人的行为和政策,组织赈灾活动,广受读者欢迎。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知道喜剧导演英达,中年人都知道他的父亲是著名演员、导演英若诚,而老知识分子会更熟悉英达的祖父《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
英敛之本人经常撰写新闻和评论,是清末民初中国最著名的新闻记者之一。1905期间,《大公报》迁址日租界的四分钟内,由于日本报纸风格的影响,读者群减少。《大公报》在1916年易主,英敛之迁居北京。曾任象山幼儿园园长、辅仁大学校长,后隐居象山,卒于1926。
此外:
《大公报》第一期,1902,2002年6月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其创始人是英敛之(他也是辅仁大学的发起人之一,属于晚清保皇党)。英敛之发表《序言表明,该报以大公为“为大忘己,为公无私”,办报宗旨为“开风气,启发民智,学欧美,启迪同胞。“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谈国事,反对袁世凯而闻名。他成为华北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
《大公报》创刊时,一直是书式的,一整页排成一条直线,分为两栏,栏间留白,每栏都有边框,对折后可以装订成册。
进入民国后,英敛之无意主持报纸局面。1965438+2006年9月,原始股东之一王永龙收购《大公报》。1916 10,全面接管《大公报》,并聘请曾办过该报的胡为主笔兼经理。二十八岁的胡与“面对面相遇,并进入图书馆侍候”。胡上台后主持报纸改革。从06年的19165438+10月的10,胡入馆后一个月,《大公报》由书体改为专栏体,变竖两栏为四栏,几经改革又改为六栏八栏。字号也做了调整,各种字号间隔搭配,改变了原来单调的局面,使版面错落有致。新文化运动时期,胡·当权,掌管言论。在张勋光复、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文章[1]。胡在采访了巴黎和会后也辞去了经理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