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发展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前段时间,科委组织的CPPCC委员对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今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2007年以来,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全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4个。其中365,438+0从事种植业,48从事林业,7从事畜牧业,3从事渔业,5从事农机服务。9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 *拥有成员1315人,其中:农民1245人,占94.68%,挂钩带动3596户;总资产3228万元,其中总股本1936万元。合作社连接的基地面积为11488亩,其中核心基地面积为4585亩。当年销售额超过10万元的合作社有12个,其中销售额超过10万元的合作社有6个。有19家公司实现按交易量返还可分配盈余。到目前为止,已有1和5个省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区级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总的来说,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无到有的数量发展阶段,逐步开展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萌芽阶段。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江北区路演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讨论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已经表现出四大功能: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理念,组织农民群体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江北陆燕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有计划地组织收购和上市,使整个合作社1.600亩基地平均每亩产出效益达到1.25万元,平均每亩利润达到0.5万元,社员人均年纯收入比周边非社员高出40%以上。

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进种植方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两年多来,路燕果蔬合作社共引进葡萄品种10多个,其中种植的夏黑葡萄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比赛金奖。去年,合作社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方式,将18亩葡萄大棚由传统的竹棚改为钢棚,提高了大棚的密封性和保温性,葡萄成熟时间提前了1个月,并引进了喷滴灌节水项目,加强了大棚的湿度控制。这些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改进,促进了这个合作社葡萄品质的提高。

三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目前,路燕果蔬合作社的种植品种已经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不仅引进了葡萄、黄华丽,还引进了草莓、猕猴桃等大众化品种,其中葡萄种植面积0.1.4万亩。在其辐射带动下,周边葡萄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唐红街道万亩精品水果基地建设,调整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是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六统一”服务:统一种子供应、统一农业投入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培训和技术服务、统一品牌和包装、统一销售。由于为成员统一采购农膜、农药、滴灌等农业生产资料,比市场价低10%左右,起到了专业合作的凝聚作用,促进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晚,其发展受到宏观环境、农民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业务规模小。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缴资本少,固定资产少,经营规模小。小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必然导致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无法有效增强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入俱乐部的会员少,带动农民,辐射范围低。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只有13个成员,连接带动38户,连接基地面积只有122亩。

二是产业层次低,缺乏深加工。从产业覆盖面来看,我区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水果水稻、花卉苗木、竹笋、茶叶种植等生产领域,从事农产品深加工、贮藏的相对较少,缺乏向流通业务和新兴产业的拓展。总的来说,带动效益不够显著。

第三,操作不够规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低水平的家庭作坊式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多合作社只是注册,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联合生产服务,只是名义上的成立;有的还借名,方便自己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超市)或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在组织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法和议事规则,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即使有,也没有严格执行,没有约束力,导致成员对合作社的期望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

第四,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一般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一个或几个“能人”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多为农村能人、专业户,且多属于传统农民,学历较低,缺乏专业知识。据统计,只有不到10%的合作社成员具有高中学历,懂得经营、管理、开发市场的“能人”相对匮乏。同时,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很多经营管理人才不愿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以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管理骨干。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管理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技术含量较低,仍处于农产品初级生产阶段,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基于江北的现实和发展要求,我们认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依法依规推进合作社组建;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带动农民增收;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部门合作联动,形成支持合力;要按照典型示范和引导服务的要求,加快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管理、会员技能和产品安全建设。为了将其付诸实践,我们建议: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尽快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是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成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新要求。无论从其他地方的经验,还是从我区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越来越表现出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绩效。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区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尽快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要改进管理方式和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是发挥政府优势,加强引导和服务。一方面,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针对我区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部分农民合作意识淡薄的问题,政府部门可通过选派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等方式给予指导,积极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制度,充分发挥“三会”职能,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强化执行,依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同时,可以开展样板社建设,树立一批可比较的样板,让样板社带动农民。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农民的合作社经营意识会增强。

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优势,在技术指导、营销服务、法律咨询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服务。一是充分结合农业领域“三万三”和“田间流动学校”活动,组织农技指导员队伍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葡萄无公害大棚栽培、杨梅高产稳产、水稻抛秧、精准定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紧紧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和产品,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模式和经营思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二是利用互联网上的农民邮箱,帮助农民收集市场信息,寻找交易客户,定期发布主要农林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的市场行情,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开拓产品市场。同时,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市名优农产品展示交易会,打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三是利用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或农村法律顾问,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购销、配送等方面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今年的《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区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下一步要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落实好现有扶持政策,督促已出台的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政策的其他诉求,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在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品牌创建、自营出口与农资超市对接、产品展示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力和竞争力;出台单一农产品生产、交易向加工、深加工转型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加工生产合作社转型,加大农产品加工项目引进力度;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营销拓展、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建设等内容。

第四,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分期分批对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财会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选派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专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或者通过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座谈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素质,逐步培养一批善于经营、会管理、会技术的农民。同时,通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积极实施“专家入社”行动计划,千方百计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逐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