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功夫在诗歌之外”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独立确定风格。不少于800字。

“要学诗,你的功夫在诗之上。”这是陆游教儿子时写的两首诗。它们是他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是他灰暗人生的成果。陆游一生一直渴望一场军事上的胜利,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统一河山,志在必得,但这个志向,这个想法无法实现,最后只能化作含泪的诗和词。我对我的国家感兴趣,我决心活在世界上,我死了还“难过”。我花的“功夫”确实不错,但收获在诗词上,比如陆游、辛弃疾。

前段时间研究辛弃疾的词,看了一些资料,对辛弃疾的词、思想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看了几遍梁衡的文章《拍朽干》,觉得自己是随着梁衡先生的笔触进入了辛弃疾的内心。梁衡先生在文章中说,辛弃疾的词是“刀光剑影刻出来的”,是“血泪涂抹出来的”,但他追求的是“永远不做诗人”。最后,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挺惊讶的。一个名满天下,对词的创作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大诗人,即使对“词”并不感兴趣,但看了,想了,也深以为然。“诗人是武人,武人是政治人。”这是梁衡对辛弃疾准确而深刻的评价。如果当时的统治者重视他,社会环境适合他,辛弃疾也许会在政治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事与愿违。辛弃疾胸中的抱负无法实现,豪情只能化作频频叹息,于是一首首诗应运而生,记录着他的悲伤,他的欢乐,他的痛苦...意思不是言语,而是他的痛苦。

在《唐宋诗词十七讲》中,叶嘉莹先生认为辛弃疾对待词的态度与屈原、杜甫相似,都是用生命来写自己的诗,都是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内心的志向和想法。屈原和杜甫本来就不是做诗人的,而是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屈原出生于贵族家庭,政治能力出众。然而,他无法展示它,直到他被一名朝臣击败。最后只能放在银泽岸边,用楚语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对君主的忠诚以及爱国之情。杜甫出生于书香门第。虽然他说“诗是我家的”,但他还是关注了大半辈子的国家,为国高兴,为民生悲哀。安史之乱前,我写的诗,大多主要是想让它们成为我仕途的媒介,希望“使君尧舜上位,然后使风俗纯洁”。在安史之乱中,诗歌被用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希望统治者能够了解情况,改善民生。在他后期的诗中,除了忧国忧民之外,他还包含了自己的沮丧:“但愿我的艺术能给我带来名声,把我生病的晚年从办公室里解放出来!."“有没有一篇文章惊为天人,驻扎在江干?”自嘲中透露出更多的不满。此外,杜甫还说了一些关于诗歌的体会和追求,“读书如著书,写作如有神”,这里强调的是读书;“出于人性,言不惊人死不休”,这里强调的是练字,是写诗之后的进一步加工。但是怎么写要看自己的生活和读书,功夫要在诗外。

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作文。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每到暑假,各种培训班的广告满天飞,其中一些作文培训班的广告语更是引人注目,比如“作文的秘密”、“三天作文更上一层楼”、“满分作文”...不知道这些培训班的主办方是怎么敢写的,可能印证了另一句话,叫做“无知无畏”。诚然,作文写作是有一些方法和技巧的,比如如何审题,如何安排结构,如何在文中点题、扣题等等。,但这些都是小技巧,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在于生活和阅读。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女儿在高三之前读了很多书,但没有读过优秀作文选。高三的时候,她研究了一篇完美的高考作文,总结了一些优秀的写作方法。结果高考作文她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所以,在暑假里,多去大自然、景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除了玩游戏等不健康的活动),听自己喜欢听的歌,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对学生更有帮助。

读书,大家都知道,对写作有好处,但是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不能为了读书而死。这样一来,学生只会对阅读感到厌倦,写作水平肯定难以提高。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学会感悟(唐宋词十七讲中的),善于联想,举一反三。读书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很多书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理解。阅读时要善于探索,联系实际,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总觉得平时读书就像积累财富。在我的脑海里,我感觉有一个仓库,那里有我平时生活和阅读的一点点收入。当我遇到一些场景或者作文题目时,我的大脑会迅速启动搜索按钮,在“仓库”里搜索需要的素材,加上情感、语言等。,来完成一篇更好的文章。如果头脑空空的,写作文自然很难。辛弃疾喜欢在诗中运用典故,可能是因为读书时对一些典故有了深刻的理解。

所以,作文没有捷径可走。想写好作文,“功夫在诗外”,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