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镇的文化环境

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和机制,寓教于乐,弘扬法治文化。

作为广东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之一的揭阳市,空港经济区各州镇委、镇政府按照创建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的要求,以“弘扬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国土”为主题,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地方传统特色,打造法治文化新载体, 创新教育形式和机制,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县域城镇科学发展。

帝都镇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传统特色,打造法治文化新载体,创新教育形式和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守法氛围,推动了全镇科学发展。

弘扬法治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2011 06年4月16月17日,广东省依法治省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宇航、专职副主任黄会标一行参观了帝都镇农民文体中心和梅峰村文化建设,并到土尾村观看了法治文化晚会。市委副书记杜安义、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陈世波、副主任陈跃平陪同活动。

以创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为总目标,以“弘扬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国土”为主题,县镇委、镇政府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地方传统特色,走出了一条法治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有力推动了全镇科学发展。该镇建设了法治文化园、法治宣传中心、法治咨询中心、学校法治宣传教室、法治宣传栏、法治文化广播等6个载体,开展了“从月亮上出发、周末拍电影、与法律同行、培训咨询、全民普法、舆论监督”等6项创新活动。同时,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保持了极大的社会稳定,依法治镇工作得到了省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打造法治文化的六大载体

在占地30亩的帝都镇法治文化园,法治宣传灯箱、法治文化动漫长廊、室外大型显示屏等设施与园区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向市民传播法治文化理念,营造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让群众在晨练、休息、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除了建设法治文化园区,帝都镇还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先后建设了法治教育中心、法治咨询中心、学校法治宣传教室、法治宣传栏、法治文化广播室等硬件设施,形成了法治文化的六大载体。

文化搭台,依法戏耍。

“月下金都”是帝都镇群众广场一项颇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由各村轮流主办,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这项活动既是群众自娱自乐的重要舞台,也是宣传法治文化的重要阵地。帝都镇坚持搭建法治文化唱戏舞台,利用“金都从月”平台,每月开展一次以法治宣传教育为内容的文化活动,将抽象的法律条文、法律观念、法律主张与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相结合,让广大群众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

截止5月13,10,《金都逐月》已成功举办37届,观众近30万。涌现出《超级游击队》、《戒毒说唱》、《交通密码》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制教育节目,形成了在全区乃至全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其经验和做法在全市得到了全面推广。

帝都镇还先后开展了集知识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周末电影”、与法同行、法律培训咨询、普法宣传、舆论监督等活动,不断改善法制文化教育软环境,使法制宣传教育像春风一样滋养人心。

有效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通过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教化和传播功能,各镇形成了浓厚的学法、用法、守法氛围,有效促进了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城镇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特殊时期,没有发生群体性违法办案和上访案件,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2011年4月,省依法治省办公室负责人到帝都镇调研指导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对该镇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在2012召开的广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帝都镇作为广东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的7个代表单位之一,在会上介绍了其经验。此后,增城、汕头、澄海、佛山等地相关单位组织走访,学习各镇法治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当月黄金资本”

打造大众文化品牌,探索幸福农民之路。粤东农村文艺的一朵奇葩。

物质生活满足,精神生活贫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不愁吃穿的情况下,总是不开心,不快乐,不幸福,是广大农民的真实写照。如何用先进的文化和健康的休闲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创新大众文化品牌,让普通百姓通过直接参与和自娱自乐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无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应有之义。对此,帝都镇以“金都自月”的创新文化载体,为广大农民搭建了一个永不落幕的农村舞台,成为盛开在农村文艺园地的一朵奇葩...

每个村都是主持人,每个月都有大戏。

帝都是一个有10万村民的大镇。是广东省知名的石材石材机械专业镇,也是揭阳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镇之一。随着村民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人们对长期以来只能在家看电视或偶尔看电影、表演的单调贫乏的精神生活感到十分厌倦。他们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在这个舞台上释放自己的情绪,体验快乐,受到熏陶和教育。当地镇领导根据广大村民的诉求,经过认真研究形成了一个* * *认识:要真正满足村民的愿望,必须在23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建设文艺表演队。于是,一个由政府搭台、村民唱戏的"月金基金",一月一场,由村里人主持。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应运而生。2009年10月30日(165438+农历十月十四),冠名为“金都”的“金都从月”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在本镇金都文体广场开幕。那天晚上,一轮明月出现在普桑山顶。山脚下的金都广场已经挤满了人。以潮州话大锣大鼓开始的大型广场文艺演出,一下子把普桑山脚下变成了村民欢乐的海洋。在随后的四个月里,“月下杜金”在广场上连续举办了四场专场演出。虽然会场仍然爆满,气氛热烈,但镇委书记袁此时提出,总是把演出局限在镇广场,有点划不来。于是从第六局开始,《月下金都》正式走进农村,实现了与村民的零距离接触。因此,这种创新的文学形式,以其广泛的参与性、零距离的贴近性和稳定的延续性,进一步调动了全体村民的参与热情。自2009年6月11以来,政府连续演出23场,观众超过20万人,各村参与人数超过2720人,制作现场视频光盘42000张。村民们高兴地说,现在一人参与全家帮忙,连其他村的亲戚朋友都来凑热闹了;不仅村里的男女老少积极参与,外出学习的农民工、民工、村里的学生也回村参加演出。为了展示实力,各村早早就在准备自己的节目,从排练、磨合到排练、正式演出,几乎每晚都能听到歌舞。所以“月起金钱”早就不止“月月有戏”了,简直就是天天有戏。

“金都从月”现场体验

《月下金都》经过一年多每月在乡村的滚动演出,已经成为农村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甚至周边城市的追随者也纷纷效仿。前不久,来揭阳考察的广东省法治办常务副主任张宇航也对这个农村舞台赞赏有加,并即兴作歌,给予高度评价。“一场全是各村村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演出,怎么可能充满热情?”所有的乡村道路旁都悬挂着彩旗;天空中悬挂着几个巨大的氢气球,上面写着“农历十四,月有戏”“月初金”。明月当空,村头的小广场已经挤满了人。十里八乡的100多辆车停在光村附近的临时停车场。19: 30,一串烟花从临时舞台升起,夜空瞬间被装点得五彩缤纷。一阵激动人心的鼓乐响起,村里60多名孩子组成的锣鼓队激情呈现了冯明潮阳的开业现场。此时,演出现场,数十盏射灯、数百盏彩色射灯编织出绚丽的光彩;大型专业音响,让舞台上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台词都真实清晰地传播开来;固定摄像机,移动摄像机,甚至大摇杆摄像枪都在现场飞来飞去。整场演出从舞台设计、灯光、音效、舞美、摄像、服装道具,不亚于任何大型户外演出。从演出的内容来看,也是传统、现代、乡土、时尚的结合,可谓丰富多彩。最吸引人的是,舞台上的演员都是熟悉的面孔,很多节目都是村里的村民和村里的事儿演的,所以不管表演水平多高,仅此一点就足够有亲和力了。一场演出下来,且不说从各村派到现场的“坐台特工”是如何回村献计献策,为自己的演出默默竞争的。看完一场村里的演出,人们会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评论:老人的弹唱功夫和过去一样好,媳妇的身段和造型迷人,弟弟的街舞棒极了...还有就是直播视频光盘的传播。一场演出往往持续数月。用村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为这是文化的“农家菜”,是村民自己的“歌唱平台”。村民们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创造自己,表达自己,让大家开心。“月球来的黄金钱”没有不热不热的理由!全镇23个村1居委会,一个月一次,主持两年。所以村民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谁都不想掉队,大家都想在这个大舞台上好好露脸,颇有点“一人参与演出,全家光荣”的意思。在这种形势下,我真切地感受到“月下金都”真的已经深入人心,她已经成为几十万村民心中的“星光大道”。如今,在帝都镇,“从月子里拿钱”成了孩子们的梦想,看到“从月子里拿钱”成了村民的期盼。

“戏外”延伸的“附加值”

《金都自月》村际循环演出23场,由镇政府与专业公司合作,为每个村搭建舞台,安排音响、灯光等一揽子事宜。镇文化站还为每场演出提供免费座位,并协调各村组织村民维持现场秩序,使每场演出不仅不贵,而且效果好,始终井然有序。我从当地镇委领导那里拿到了《当月起金都》至今为止全部23场演出的现场视频光盘。仅从碟片上看演出现场的火爆程度,我就深感震惊和意外。但《来自月球的金都》的“戏外戏”同样精彩,出人意料。“金都从月”品牌创建以来,各村村民创作了《金都从月和谐颂》(晚会主题曲)、潮州歌本《交通安全编年史》、小品《赌博》、相声《奖状》、舞蹈《我们是新时代的太阳》等一批优秀节目。不仅如此,通过各村担任主持人的竞争机制,各村都建起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室和艺术团队,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多才多艺的“非走表演队”。正式演出时,各村除了邀请其他村的代表外,还借机邀请外地圣贤、企业家、上级领导参加活动。演出活动的全过程,不仅进一步融洽了村镇干群关系,还与农村联谊、交流信息、慈善捐赠、探讨发展农村经济和公益事业的“戏外戏”,自然延伸出许多“附加值”。通过“从月亮开始”的媒介作用,许多外出多年的乡村圣贤和企业家对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心,捐钱帮助的例子比比皆是。《月下金都》由梅峰村主办时,正值一周年,当晚出现了万人冒雨观看演出的壮观场面。此后,村里的企业家们慷慨解囊,捐款200多万元兴办村公益事业,另一个文化健身广场也吸引了200万元的认捐。演出当晚,村里还邀请了村外7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观看演出。此后,这些干部一直为村里的各项事业出谋划策,使村容村貌的整治成为全镇最彻底的“红旗村”。村里还有一户人家是解放初期离开村子的。“金自月。进入“梅峰”演出后,村干部把演出的光盘送给了这位现居广州的“老梅峰”。于是,“老梅峰”把这张光盘送给了他在法国留学并定居的儿子郑奋强。郑奋强看完光盘就想家了。前不久,他借回国讲学的机会,专程回到阔别已久的梅峰村,看望家乡父老...揭阳市委给省委办公厅信息研究室的信息专报中有一段话:“通过‘金都从月’文化活动,村民们离开了小家庭,融入了大家庭,家庭更加和睦,乡风更加文明,封建迷信、盗窃、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几乎绝迹。”“参加活动的农村大多成为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安全事故的‘三无’村;村民民事调解率达到100%。“从月开始”成为这个小镇的大众文明助推器、社会和谐润滑剂、经济发展催化剂。“粤企金都”品牌自2009年创立以来,在凝聚干部群众合力、加强对外交流、营造* * *谋发展氛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帝都镇完成税收65438+2700万元,在全县所有镇中排名第一。佛教和道教文化区

帝都镇寺庙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吉祥寺、居士林(钱安钢)、余云寺、西来寺、邹塘古寺、邹塘叶贤宫、武德妈祖宫等。

基督教文化区——揭阳空港经济区基督教帝都堂,原名南龙堂,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帝都空港经济区。

206国道镇南龙段始建于1880。最初是西昌人王泽清来讲道,后来是导演林德才先生讲道。帝都堂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在会员中推行扫盲运动,创办了一所男女学生约30人的学校。

1989年,居住在加拿大的王淑贞和她的姐妹们捐款购买了当地医院后面850平方米的土地,并于1990年建成了现在的当地教堂,成为当地城镇各个村庄的基督教徒的礼拜场所。帝都堂建成以来,各种圣物不断完善,没有足够的空间供祭祀和各种圣物发展。1998年,王淑贞姐妹在海外筹集的资金交由教会负责人郑西江执事、教会委员会主任和教会委员会成员购买了教会西侧1332平方米的土地,为新教会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帝都堂信众约400人,成员约1400人,其中明杰成员约607人,木道友成员900余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会信徒与日俱增,聚会礼拜更加拥挤。帝都堂有三个诗歌班:第一个诗歌班38人;第二届诗歌班48人;第三届诗歌班有25名学生。而第二合唱团连自己的诗歌教室都没有,周日下午还得和神学培训班在一个房间,场地相当缺乏。很多要进行的任务因为场地的原因无法进行,所以在这个教堂西侧新扩建的土地上建了一个比较大的新教堂。

新设计的礼拜堂总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总造价约800万元。曾经浪漫的陆地剧院

右图为《张春郎的理发》2月在帝都剧院首演剧照,1982,吴玲儿、黄盛典、林顺卿、蔡明晖联袂演出。陈文/图

在亭子里跳舞,在平台里唱歌,风雨总是吹走浪漫的情怀。70年代末,古装剧恢复,潮汕潮剧团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多剧场上演古装剧,一个剧团在一个剧场演出十天八天是常事。在众多剧院中,揭阳市帝都镇的剧院最受欢迎——广东潮剧院。广东潮剧团1、2团在帝都剧场扎营,经常一呆就是一个半月。很多剧都是在这里排练首演的,比如广受欢迎的《张春郎理发》,2月8日在帝都首演,1982。1987《张》剧将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节,并在本剧场继续进行再加工和升级;1988年初,广东潮剧团参加广东艺术节演出,剧目《巴别塔与狄青》也在帝都剧院首演。当时广东潮剧院一、二团多次出访东南亚,几乎每次出发前都在当地剧院排练,剧目更是不计其数。难怪帝都镇一位文化干部回忆往事,无限感慨地说,上世纪80年代,他是帝都镇的宣传干事,看了广东潮剧团排练的所有剧目,从排练就看到了排练,对剧团的演员非常熟悉。他还从剧团拿到了《张春郎的发型》、《飞龙女》和《中国皇后》的剧本。他说:“那时候一个团的表演水平真的很高。”不仅是排练和彩排,还有柴芳慧(吴版)、景(版)、Nv、王熙凤、金花Nv等剧的视频,都是央视1983录制的。潮汕剧场遍地都是,为什么戏班只爱帝都剧场?原来剧院环境很好,有排练和演出的舞台。累了,有宿舍休息住,有石桌供演员吃饭,把石桌拆了,就形成了一个小排练厅,让大舞台整体排练,小排练厅又可以当“小灶”了。当时的帝都镇委书记也很喜欢话剧,很乐意免费为剧团提供场地。很多戏也可以预演,有时他会见上级领导或客人,他也可以邀请他们一起看戏。如此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和谐,难怪一群广东潮剧团喜欢在各地“安营扎寨”,让所有的剧场都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由于文艺的日益多元化,潮剧在各地剧场的演出日渐减少,那段辉煌的日子渐渐消失在历史中。“灭掉今生的忧愁叹息,蓦然回首往事,空无一物,消失无踪。荣盛照过去,落花落时,问何时,定命运。”。这首诗或许是对曾经浪漫的陆地剧场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