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企业培训质量
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中一直提倡因材施教。作为管理者,也就是培训的发起者,需要逐一仔细分析每个人的学习目的、意义和预期效果。根据每个学员不同的个人条件和工作需求,设计不同的培养重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培训也是如此。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首先,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做这个培训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培训要解决哪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效应?什么时候是做训练的最佳时间?
必须明确的是,注重员工心态调整的培训,是因为员工的积极性不够吗?还是因为员工对岗位技能不熟练而选择做岗位技能培训?还是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相关的培训?企业必须结合当前公司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培训的目的进行明确定位。
在明确培训目的的同时,还要细分员工的培训需求,因为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包括同一部门的不同岗位)面临的问题不同,培训需求不同,利益差异巨大。所以在决定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调查了解它的培训需求,根据它的培训需求安排相应的课程。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倡师生互动。培训期间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回答问题,积极探索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学习和个人的进步都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一步步前进的。
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完美的表现记录。
学习和评估是互补的过程。通过平时的考核,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具备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核不能脱离教学。也就是说,评估不仅是对学生现有学习水平的“客观”认定,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找到具体的改进方法,从而更好地了解学习情况。因此,评价必须把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检查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学评结合。学习与评价的结合导致了评价概念的演变。评价既是一个通过收集数据和证据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高认识、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心理建构过程。
为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学员需要提前了解培训内容,阅读相关培训资料。在训练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的身心投入。对于企业内部培训来说,参与者往往积极性不够,需要一定的监督来保证学习效果。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训练前准备和训练中学习态度的记录方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你需要课后跟进。
评估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的评估可以对学生对单项训练的掌握程度做出合理的判断。对于管理者来说,合理的培训计划可以及时调整,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学生每次考核的结果都要和其下一次学习、上级评价、组织内部共享挂钩,避免出现“知识只传给一个人,没有成为组织的知识”的现象。要把考核落到实处,把内部互评和上级领导的评价结合起来,使培训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意义清晰明显,同时能激发参加培训的员工的学习热情,达到补缺和看清自身优缺点的目的。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而不是简单的测试学习情况。
建立科学的、长期有效的跟踪评估体系对整个培训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既保证了学习效果,又减少了学员被动参与训练的阻力,加强了团队文化建设,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为整个团队的健康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