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二中的历史发展

1956年4月,正安县只有一所正安中学,难以承载。因此,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正安中学分校,地址为安昌区范溪河畔的梓潼寺。次年被剥离,正式命名为正安二中。梓潼庙原为冯氏宗祠,三进两井。建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后改为寺庙,改为梓潼寺。当寺庙被改建为教室和宿舍时,供奉在正殿中央的冯氏家族祖先牌位仍清晰可见,左右各挂一幅对联:棉世泽将军,一棵大树,学士家振之声。

正安二中校舍1956初动工,校址选在安昌区范溪河畔的梓潼寺。时任安昌区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带领石井乡乡长冯庆华挨家挨户做冯姓宗族和一堆人的思想工作,终于将梓潼寺十二户农民迁出安置。到了8月底,寺庙改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9月1日学生如期报到,* * *招收110新生组成两个班,8日正式开学。

正安中学校长兰荣鼎为分校首任校长,教育局长刘德云主持工作。接下来的几年,正安二中领导班子不断更换:刘德云1957调离岗位,卿淑华任教学主任,丁明宇任半年左右。从建校到1959,正安二中由教学主任主持。1960年帅正刚调到正安二中建立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兼校长,61年熊志仓调到二中任校长,二中有完整的党政领导班子。

在二中历史上,目前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有两位。一个是宋光明,文革中调任支部书记、校长;一个是老校长熊志仓,1961调到二中负责工作。除了77年当了一年县教育局副局长,1984年,叶谦是校长,然后是党委书记,一直在二中守护校园。叶兑现后的主要负责人依次是程志南、罗、、朱和卢天智。

二中昔日的痕迹已经随着历史逐渐褪色,只有几栋遗留下来的房子还依稀能感受到二中的古风。宏伟的大厅和几个侧厅随着历史的钟声隐退在黄色的画册里。1965建了两排砖房,8间教室,教师办公室,二中有正式的标准教室。1972在现教学楼前建了两排教室、教师办公室、厨房和一个近400人的礼堂,与现教学楼后的教室对称,中间形成活动区,为现校区布局定下格局。1984建成24间教室的教学楼,南北铺开,两侧通明,成为二中发展规划的布局心脏。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二中的校园也在悄然变化。1992年建成教师宿舍,1996年安装电话,1997年安装闭路电视,1999年建成容纳300名学生的学生宿舍。2003年3月10,实验楼开工建设,7月底竣工。增加了实验设备的理化生代套、多媒体和教师电子阅览室设备,实现了教师教学和网上查阅资料的现代化手段,开通了局域网,实现了教室和办公网络的一体化。同时补充了二年级和三年级缺少的实验仪器和药品。为了给教师创造一个舒适有保障的工作环境,40套教师过渡房(即教师集资建房,产权归学校。当教师拒绝建房时,学校将退还所有筹集的资金)同时建成。2003年4月,连接安昌镇和二中数十年的虎穴桥有望开工,65438年2月顺利合龙,使二中更紧密地融入安昌的城镇建设。现在这座桥的通道已经被开发为安昌镇的文化街。

2003年以前,正安二中操场上有一条乡间小路穿过。二中的操场曾是正安县最好的天然足球场,却成了附近村民的养牛场、养猪场、训练场,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教学秩序。5438年6月+10月,在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县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安昌镇政府、安昌镇派出所的协助下,顺利关闭了校区西门,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为关闭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向封闭式学校发展,学校提出校园规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教学区以教学楼为中心,有实验楼、综合楼、办公楼;体育区现有操场已作为文艺活动的集合和场地,规划征用了新的土地;生活区以教师过渡房为中心,配有食堂、浴室、娱乐休闲场所和简易运动场。2005年8月,在老虎洞大桥桥头新建40套教师过渡房,将校内教师过渡房作为女生公寓,解决了近500名女生住校问题,实现了女生封闭式管理,为全校实现封闭式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建学生食堂、洗浴大厅、食堂,引进电子刷卡系统、高温锅炉,加强食堂后勤社会化管理。为了解决师生课间十分钟上厕所难的问题,新建了50个蹲位厕所。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每个教室都配备了一台电视。新征用了65亩地,大部分围墙都建好了。经过三年的不断完善,已基本满足30个班的教学设施要求。

回顾二中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50年见证了许多代人的追求,许多辉煌,漫长的道路和无数的艰辛。正安二中成立当年,初中只有两个班,学生110,教师6人。这六位老师是刘德云、杨芳泽、赵、裴云超、和沈。1960办了一年高中后,正安、道真河两县将高中合并为道真中学。1971年,他们恢复办高中,受遵义师范学校委托,办了一个师资培训班,为正安、道真、绥阳三县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从1971到1998,二中一直是初中,高中。1998因省里提出集中办学,二中撤为初中,担任“九年义务教育”任务。2002年,正安县在完成“九五”任务的同时,初中升学矛盾日益突出。遵义市教育局、正安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同意二中试招四个高中班。2003年,该高中通过复试评估,成为正安县第二所独立高级中学。2007年,它组建了29个教学班,有65,438+020名教职员工。

在二中的历史上,教师队伍有过三次大的变动。一是文革结束,18名本科学历教师突然调走,其中包括遵义市人大原副主任罗兴华、赴美深造的杨文兰等。这次变故后,二中要休养生息10年,才在86年左右创造了辉煌。第二次是1992,调走了8名骨干教师。这次换血让二中失去了活力,然后进入低谷。第三次是1998,二中12名教师调到正安一中办中心高中,派出学生近600人(其中初高中毕业生和高一高二学生并入正安一中),但14名青年教师调到二中,迎来400名新生,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大转变。然而,这种血液交换非但没有丝毫下降的迹象,反而给了人们一种欣欣向荣的宽慰。

在二中辉煌的发展历史中,成功离不开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的教育管理体制。65438至0996年,正安二中作为正安县“三制一管”试点学校,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起步,三年出成绩,四年求发展,五年创特色”的五年规划,使正安二中迅速走出了困境。1998高中并入正安一中后,学校面临严峻挑战,总结出二中的三大办学优势: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师资结构合理;有三个体系一个管理的试点经验;全校教职工危机感很强,每个人都从心底里有一种争抢职位的感觉。第二,提出办学理念:抓德育,净化灵魂;抓管理,促效率;抓基础建设,促发展;抓四风,树形象。明确校训为“尚德睿智创新”;教学风格是“博闻强记,严教细导”;学风是“善于提问,认真思考,身体力行”。在此基础上,实行“教改+半封闭式管理”的办学模式,拟定了将正安二中建设成为“花园式封闭式管理教育学校”的十年远景目标。1999 4月10日,正安二中家长学校正式成立,使二中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的立体化管理模式。2003年,学校成为独立高中。县委、政府提出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正安二中,将二中建成60个教学班的高水平高中。为了向这一目标迈进,学校提出全体教职工要发扬“我是中学生”的精神,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规划。2004年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教职工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实行合同制,充分调动了学校教职工的主动意识。同时提出了五年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五年短期计划是:争创绿色学校和市级重点高中;争取半封闭式管理素质教育实验班再上台阶;建设一个与互联网和全国重点中学联网的教育教学信息中心;建立双向数字校园网,完成教室和办公室之间信息高速公路的设置;争取政府投资、银行融资等方式搞好校舍、办公楼、食堂、学生宿舍、运动场、校门等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教师住房;要提高大局,狠抓学校教育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抓住正安县“十一五”规划的机遇,努力普及我县高中教育。远期目标是:围绕纲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三个定位、四个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从严治校,加强“三风”建设,勤俭办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争创省级示范高中,从现代管理和现代教育手段上争质量。用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用崇高的榜样激励学生,用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用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用现代的理念武装学生。把学校打造成社会满意、家长放心、教师安心的花园式半封闭式管理教育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