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农民致富的事件或例子?

咸蛋黄大王龙金平

龙,38岁,湖南衡东县柳下镇梨花村农民。目前,他以恒锦优质农产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咸蛋黄加工基地。2001年,已向北京、广东、上海、香港销售咸蛋黄198万片,产值16,000,000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养鸭业成为衡东县的支柱产业。全县有36,5438+0,000农户从事养鸭、鸭蛋加工、购销和脱贫致富。近年来,多次被省、市、县有关部门评为“优秀管理者”、“先进企业家”、“全省农产品营销大户”。2001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

依托当地资源建立龙头企业

龙的家靠近京广铁路,附近的村民有养鸭的传统习惯。9岁时,他被生活所迫。每天早上,他用篮子拎着20个鸭蛋去火车站,偷偷卖给列车员。每个鸭蛋净赚2分钱,解决部分生活费和学费。

1980,高中毕业后到衡阳市某建筑队工作。他每天扛着2400块红砖到六楼。当他拿到1月工资,160元的时候,他哭了:他在农村的时候,父母辛辛苦苦半年挣这么多钱,好不容易啊!

一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成熟了很多。他不相信在家乡发不了财。于是,他带着打工挣来的一点钱回到了家乡,决心要干出一番名堂。

当时政策还没有放开,城市居民在农村很难吃到新鲜的鸭蛋。他和爱人各摘了一担鸭蛋,坐火车去广东卖。大巴到达广州时,已经是晚上10多了。他们倒在火车站旁的大樟树下,睡着了。第二天早上,他们提心吊胆地把鸡蛋摘下来,拿到10公里外的清平市场去卖。往返1周可以净赚50元。

改革开放后,他从柳下镇信用社贷款200元起家,以家乡为大后方,不断开拓广州销售的前沿,赚的钱越来越多。

但是龙·金平并不满足。他发现养鸭是传统行业,但效益不高。村民主要靠卖鲜蛋获取微薄利润,营销渠道多局限于农贸市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他开辟了一个新的职业,那就是创办自己的鸡蛋加工厂,销售产品的原料。当地有很多专业养鸭户,丰富的鸭蛋资源和传统的咸蛋、皮蛋加工工艺。这些不都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吗?

就这么干,立项、论证、融资、建厂、购置设备一气呵成。1997年4月,成立恒进优质农产品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鸭蛋收购、加工、销售。他引进先进技术对鲜蛋进行深加工,从而结束了只卖原料的历史,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蛋鸭业的发展。

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创办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领先的企业,拥有数百万农民,货物流向全国各地。

依靠先进技术开发名牌产品

公司已经成立,但要使其发展壮大,仅靠加工普通咸蛋、皮蛋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必须要有自己的名品,才能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龙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蛋黄月饼、蛋黄粽子、蛋黄酥等食品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咸蛋黄作为这些食品的基础原料,其市场销量肯定会增加。他果断决定开发一系列营养价值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咸蛋黄产品。

1997年底,他前往广东华南食品工业研究所,花5万元请专家成功研究出鸭蛋保鲜技术。接着,他花3万元购买了咸蛋腌制配方和咸蛋黄脱水、保鲜、杀菌、干燥、包装技术,并在北京花5万元请中国农业大学著名教授现场讲解操作要点。

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制作出一种红心红、色泽鲜艳、清香可口的“金”牌咸蛋黄,克服了一般产品有腥味、易霉变的弱点。该产品被全国食品协会焙烤分会评为优质农产品,65438-0999年获湖南省首届农副产品博览会银奖,2000年获国家专利。

1999年中秋节,他生产的第一批40万个咸蛋黄被运进人民大会堂,端上了国宴的餐桌。1999年国庆节,人民大会堂门口,国旗护卫队的护卫人员将一个边长为1.99米的方形月饼抬至天安门广场。在月饼上,他制作的1999咸蛋黄组成了天安门方块,“1949-1999”和”。

拓展内外市场,扩大公司规模

为了扩大销售,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龙绞尽脑汁,在上海、广州、成都、北京设立了四个销售点,以便及时掌握信息,签订合同,组织生产。他经常把生产的重担交给妻子和合伙人,背着包,拿着样品在全国各地推销产品。要走10多天。1998年5月,他花了7万多元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秋月饼订货会,印制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签订了400多万个咸蛋黄的供销合同。目前已与全国30多家大型食品厂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获得销售订单2000多万份。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的产品走出国门,成为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华人的“抢手货”。到2001年度,他的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00多万元,厂房面积3000多平方米。公司每年可加工鲜蛋2000多万只,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利润654.38+0多万元,为国家提供税收30多万元。

梨花村以恒锦优质农产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村男女老少加工咸蛋,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咸蛋黄生产基地。目前,全村从事咸蛋加工的有520多人。

在公司的带动下,周边地区的蛋鸭数量从654.38+万只增加到60万只,养鸭大户从654.38+万多只增加到500多只,为蛋鸭养殖户增加收入654.38+00多万元。

蘑菇产业之王实现了现代农场的梦想。

磨砺自己的技能,身无分文。

1980年,农民赵启平从部队退伍,自然回到山东诸城老家,当上了乡镇文化站站长。从事文学创作是他多年来的梦想。当时他的工作是写地方戏剧剧本,一年一个,很清闲。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历史文化古城诸城,“万户”成为家家羡慕的理想目标。赵启平也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生意,但是没有一个是令人满意的。

在各种尝试之后,赵启平发现了一个不赚钱的行业,在那里他可以学习技术——种植蘑菇。他用200元的启动资金在一堆锯末和棉球壳上建立了一个食用菌厂。从选址、租大棚、制作培养基到种植、养护、销售,所有的过程都是他一个人承担。他在种植温室里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当第一个蘑菇拿在手中时,赵启平忍不住哭了。

这个门外汉很快成了栽培食用菌的专家。他随后申请到江苏,成为南京食品生物研究所的工程师,成立了生物技术开发部,并成为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

创业失去业务,获得技术。

65438年至0992年,赵启平从杏花春雨的江南,以骏马和秋风转战塞北,开始了第二次长白山下的食用菌栽培。从表面上看,这次冒险彻底失败了。由于错误的决定,他的蘑菇生意亏损了。东北无霜期短,野生菌多,行情不好。而赵启平将长白山野生的榆树、猴头菇、灵芝引入温室栽培成功,成为一种多用途的食用菌。生意在亏损,但是你学的技术不能丢。

白雪覆盖的东北部再一次让赵启平陷入绝望的境地。多年前,他面对第一任妻子的痛苦离世。这一次,他结婚五年的第二任妻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抛下一双儿女,选择了离开。赵启平看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处于崩溃的边缘。

北京成了他追梦的明星。赵启平离开了在东北读书的儿子,带着5岁的女儿在北风萧瑟的早春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抢占北京市场,打基础。

许多寻梦者在春节后涌向北京。虽然演出来了,但是寒冷的天气加上失落的人心,不禁让人有些凄凉。19984年,赵启平来北京的时候,手里抱着骨瘦如柴的女儿,口袋里揣着100元,从北京站走到天安门广场。

好心的交警看到他因为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而憔悴的脸,就问他是不是丢了钱或者不舒服。这么几句话,赵启平至今还记得。他说这是他在人生最低谷听到的最温暖的问候。

当时一个朋友在通州租了几个大棚。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种蘑菇,一年6万的房租只能白白消耗。赵启平的到来无疑给朋友们带来了活力。因此,赵启平没有钱也开始了自己的生意。他们两人支付了资金和温室,我开发了种植蘑菇的技术。一年下来,四个大棚赚了4万多元。

经过4年的努力,赵启平奠定了事业的基础——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京都蘑菇产业开发中心成立。赵启平认为,农业种植更多地取决于经验和不断的实践。这个曾经想当作家的山东农民,在北京种蘑菇越来越好,他的根据地不断向北京郊县蔓延。

责任输出技术帮助人们致富

作为一名党员退兵,赵启平曾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给自己四个责任:一是民营企业要在经济战场上当尖兵,做好当“烈士”的准备;第二,民营企业要精神,要政治,要经济;第三,民营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帮助政府解决问题;第四,民营企业要做好对高附加值产业的带动。对于京都蘑菇产业来说,要让农业产业化出名。

有了这四项责任,赵启平关注失业者就不足为奇了。

很多失业人员没钱做生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技能的。所以,赵启平打出广告:“不用担心被裁员,租个大棚种蘑菇。”下岗工人租下大棚后,京都蘑菇产业公司负责采购材料并销售,他们还接受免费的技术培训。截至2002年4月,数百名下岗工人通过租用温室获得654.38+0.9万元。赵启平以身为几百个普通人的打工仔为荣:“你是老板我打工,我是打工生活。”

说起这些工科生,赵启平还记得一个山东寿光的女孩。“1999年9月,一个寿光的姑娘在电视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我的报道。她花了三天时间骑自行车去北京学了半年技术。她回去了,自行车还在。”赵启平谈到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他们的眼睛里有种非常亲切的东西。许多有技能的人在他的鼓励下回到了家乡。他说:“他们技术好,适合自己创业。当然,我得鼓励他们离开,自己当老板。”

梦想探索现代庄园经济

说起在京圆梦最大的收获,赵启平觉得自己不仅种了这么多让自己和别人致富的蘑菇,还真的感受到了全球的市场,可以从发达国家的案例中了解农业产业化,学会经营单技能农业和观光农业。“开发旅游项目,从种蘑菇到种草种树,是我对现代农业理解的延伸。”赵启平的想法的直接结果是建立“每个人的房地产”。

他独家承包了大面积的山地屏障,创办了“人人地业”。他的目标是到2003年底建成60个农家院式的度假村,并建成一个占地500亩,兼具经营性和观赏性的菌类公园。此外,还有占地约5000亩的植物园、动物园、经济林区、鸟类园和鱼类养殖区,形成了立体观赏农业。

从京都蘑菇产业的“租大棚种蘑菇”到日章山庄的投资开发优惠政策,赵启平旨在吸引农业机构、民营科技企业和城乡民间资本的参与。

京都蘑菇产业总部的前台有一幅画,画中两条龙玩珠的图案都是灵芝做的。传说百岁老人吃灵芝长出新牙。赵启平希望京都蘑菇产业成为失业人员和农民的灵芝,让他们用技术创造新的企业。京都的蘑菇产业会因此而致富。

还有其他例子:/info/index.asp?curpage = 1 & amp;classid = 29 & ampnclassid=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