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服装专业水平报告

很难找到!

(一)课题的提出

1.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从保暖转向美观。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服装企业已经从传统的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为集面料研发、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交往与合作的增加,许多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逐渐应用到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服装企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正视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探索提高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途径,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2.职校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很难通过在学校两年的学习,让他们欢迎企业的人才。作为学校,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现状和企业的要求,因材施教。因此,照本宣科、过分追求大而全的专业、使各科自成体系、强调理论教学等传统的教学观点和教学理念必然受到冲击。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来源于职业教育的现实,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内在需要。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必将促进服装专业的发展,有助于打造品牌专业,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技能”,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2、“专业技能”,指从事某一专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包括专业素质、操作技能等等,与专业素质密不可分。

3.“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是指未来能够专门从事服装设计、生产、销售和服装企业各项管理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提高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途径研究。

2.提高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研究。

第四,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过程

该项目于2001年6月获得通州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批准。课题立项后,课题组在学校教学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精心设计了研究方案。之后课题组将整个研究分解成任务,让任务落实到人。全体成员按照分工和时间部署,开展了系统的调研工作。2001年9月,学校对校内中层干部岗位进行调整,原项目负责人李培喜同志调离服装工艺系。课题组当即明确由服装技术部主任姜同志担任课题组组长,具体负责本课题的研究工作。2005年8月,江同志调离服装技术部,时任校长助理、服装技术部主任顾强同志、服装技术部副主任同志负责项目后期组织工作。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了对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培训。在项目开始时,许多同志怀着对教育和科研的美好愿景加入了研究小组。但他们对教育研究的内涵和方法知之甚少,对与学科相关的教育理论尤其是支撑理论也知之甚少。这些都成为推动该课题研究的障碍。为了保证研究的正常进行,我们积极组织全体成员以课题组为单位集体学习相关理论,帮助大家提高理论素养。课题组组长蒋同志参加过南通市教研培训班的学习,是我校南通市九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教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为此,这位同志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多次为课题组成员举办讲座,特别是讲授科研方法。学校组织的相关教学科研讲座,全员认真参加,有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水平。

2.加强对主体的整体控制。开展这一研究,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是服装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做出了努力。第一,加强了对当今服装行业市场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企业进行多次调研,了解企业当前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新形势下的品牌营销策略,进而预测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对企业现状的调查,了解服装企业需要的人才规格,分析服装专业现有的培养目标,明确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调查分析贯穿整个研究过程,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二是课题研究协调性得到有效加强。在研究之初,我们分解了任务,明确了分工。但是课题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分和环节的配合,所以分工不是割裂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子课题和子课题之间的协调。根据子课题的进展,不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互相通报各自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互相学习,研究下一步的研究,提高研究的效率。

3.改革试点力度加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改革试点,尤其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启动了文化课“分层次”教学改革和专业课“项目教学”改革。特别是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改革,为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服装专业的专业教师全部参与实践,仅配合改革就编写了十余部校本教材。在学校组织的“项目教学”改革试点报告会上,我们充分展示了改革成果,学校组织了“项目教学”改革论文评审会。这个研究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写了论文并获奖。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毕业生的生产状况、发展前景、就业状况、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和需求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为整个课题的推进提供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了广泛的实践,边学边改,在行动中寻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育教学。

3.文献研究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收集和整理了许多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其他专家在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些参考。这些数据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有效地推动了研究的发展,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成果概述

1,理论成绩

冷静回顾整个研究过程,一方面回答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课题组成员牢牢把握职业教育规律,瞄准企业需求,对服装专业“项目教学”改革的内涵、标准、组织等进行了积极探讨。我们认为:

(一)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中国,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同时,服装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艺术、化工、纺织、视觉传达、市场营销、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从业者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传统服装教学是典型的师徒模式;当时国内的服装企业都是从事简单的加工,所以招的工人只要会缝纫就可以了,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缝纫工。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服装企业已经从原来的来料加工转变为自研、创品牌、自重营销的综合性企业,而服装企业瞄准的是能从事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策划、营销的综合性服装人才。另外,中职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蓝领,这就要求我们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传统的简单操作型向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转变。因此,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基本的制图和缝纫技术,还需要了解面料科学、美术、设计科学、计算机、营销管理、纺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工业生产过程管理的知识和工业生产中相关关键岗位的技术要领,如制版、质检等。

(二)在服装课程中应该相互穿插,相互渗透。

传统的服装学科有:人体素描、服装色彩设计、服装纸样、服装概论、服装设计、时装插画技法、服装材料、结构制图、服装工艺等。,学科之间的分类比较清晰。比如教师在讲技术时,由于结构、材料等学科教学进度或教学内容的偏差,往往不能按计划正常进行。存在互相扯皮的现象;此外,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作时可能会涉及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装设计。此时,由于他们所修的课程是服装设计,课程相对孤立,学生无法在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装设计方面继续发展,只好转向服装设计。长此以往,学生在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装设计方面的特长无形中被扼杀了。因此,我们充分考虑服装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编写两个学期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按照学期顺序安排项目清单,根据项目实施情况选择教材,安排综合校本教材。比如针对女装衬衫领子的款式变化,根据不同的款式变化组织材料、结构、工艺的课程内容,针对一线生产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从而实现各学科的融合。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某一项目时,各学科教师会根据项目式综合教材的内容要求,积极配合,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发挥特长。正是由于学科的相互渗透,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拓展,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三)尽可能缩短服装教育与服装行业的距离

在研究之前,我校的服装教育一直没有改变“通识教育”的地位,一直游离于行业之外,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要改变目前服装教育的尴尬状态,必须采取以下途径:

1.改革教师聘任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师聘任形式,部分在行业一线,配备高水平从业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此外,为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教师更适合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我校要求教师在业余时间定期到企业锻炼,深入企业,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也为学校带来了行业的最新趋势。在企业兼职。

2.加大产学研力度: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这样的活动深入课堂,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让学生得到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中,会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确定不同的操作模式。

3.加强服装教育教学改革,适度开展就业前的在职培训,让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就业就能服务行业,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与用人单位标准的对接。

(四)注重课堂教学方式。

路径1:注重教师示范、巡回指导、作业批改的主导作用。

只有通过演示和讲解这种有效的形式,才能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直观地展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师驾驭自如,学生易于理解。这种演示教学的方式,通过老师的直接演示,结合讲解和引导,让学生了解操作要点和操作程序,同时了解一些基本的技术和常见的问题。这是目前实践教学中最常规、最简便的方法。

路径二: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改革以往的集中教学,从项目提案到学生分组设计和互动,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只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项目的框架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和探究能力。

路径三:探索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

“互助合作小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功能组合。两个以上(一般为六个左右)学生根据性别、性向、性格、学习成绩、家庭和社会背景、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合理差异,组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作用一:将成绩优秀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分组,开展一对一或一对一的相互学习活动,使教学充分关心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用二:每个小组可以组成1学习小组,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想法,可以在学习和创作中互相交流、讨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路径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

为加强教学和科研,提高产、学、研成果,应适度发展教师带领名师的工作室制,效仿大学教授带领研究生,以1教师和若干学生为一个团队,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某一项目或某一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任务,让学生在教师共同工作的同时,提高眼界,增长见识。

基于这些认识,课题组成员撰写了许多论文和教学随笔。其中许多文章已在相关期刊上发表或在省市论文比赛中获奖。

2.申请结果

通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研究之前,我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对服装专业的认识一直比较肤浅,总喜欢把自己等同于“缝纫工”,而对服装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却知之甚少,所以在学习上比较盲目。通过调研,帮助学生了解“服装专业是什么?”"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职业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二是操作技能有了明显提升。过去由于认识的问题,没有准确定位服装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标准,过于注重学生缝纫速度和质量的培养,与服装短训班的教学没有太大区别。通过研究,我们对操作技能标准做了更准确的定位,即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缝纫技能,还要掌握制版、工艺单编写、服装CAD等技能。通过正确的理解和“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仅用一年时间,学生就达到了中级工的水平,而过去需要两年时间),掌握了服装生产中的许多关键技术,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近两年来,我校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了很多专业技能高的服装企业的青睐,学生供不应求。良好的就业形势也促进了我校服装专业的发展。包括苏南在内的很多职校,服装专业普遍不景气,招生人数逐年减少。我校服装专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成为学校的重点专业。2004年6月,通过江苏省示范专业验收。

3.初步效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既解决了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一些问题,又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后,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大增强,学校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教师参与研究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教师的科研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快了教师从教师向学者的转变,加快了教师的成长。

不及物动词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提高服装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途径有很多,包括实习设备、实习教材及相应的课堂环境和组织模式、学生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思路、企业需求等。只有正确协调以上因素,才能有效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但如何协调这些因素,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个人专业水平是影响学生技能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要主动适应企业技术和工艺的变化,及时吸收新知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转变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和帮助。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为之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