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专业就业前景

日语专业的未来:有前途。

随着中日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日益流行,日语也成为近年来经久不衰的高校小语种专业。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日语毕业生进入市场,再加上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日语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还是中国大学的日语教育没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面对这种情况,各大日语系和日语老师能做些什么呢?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久包惠在文章中提出了以下建议,值得思考。

由于中日关系的改善,2018年末,高校日语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了一丝欣慰。然而,日语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日语专业面临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中日关系紧张造成的,中日关系改善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俗话说“居安思危”,我简单说一下日语专业面临的严峻问题,请大家指正。

几年前,我在国内某大学工作时,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筹备日语专业的开设。当时就想尽可能的借鉴前辈的经验和智慧,打造一个更高质量的专业系。为此,我以中国沿海城市的大学为中心,调查了国内日语专业的现状,并咨询了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峻——日语专业人才过剩,学生就业难,以及由此导致的主动报考日语专业的学生减少,学生学习欲望不高等等。就算精通日语,以后也找不到出路。那么,努力学习日语有必要吗?随着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除非日语水平极高,否则就会被机器取代”。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后,很迷茫是应该努力学习提高日语,还是放弃另谋出路。

一些日本老师积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这种努力很重要,但是很多同学不要这些。对于未来的教育,我们还是难免有些疑惑。

就业难是日语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这里说的“找工作难”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工资待遇等福利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其他岗位的工资都比日语翻译高,日语翻译看重日语能力,日语翻译岗位没有晋升空间也是很现实的问题。以一个内陆省会城市为例,普通岗位应届毕业生工资在5000元左右,日语翻译岗位在3500元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有坚持应聘日语相关岗位的学生或者大专的学生才会留下来。每年都有大量的日本专业人才进入市场,但需求量并不多。这样,即使工资只有3500元,也永远不会缺人,也不需要公司出5000元。

据我所知,在华日企员工也理解日语专业的待遇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制造业,需要考虑降低成本。然而,中国的物价上涨让制造业苦不堪言。两年前,一家制造供应商透露“现在在日本生产更划算。但是项目是外包的,不可能只转让我们公司的工厂。”事实上,一些容易转移的服装制造业已经把生产线搬到了东南亚和南亚。然而,汽车等涉及材料采购和零部件制造的复杂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外包工厂将生产线移至东南亚,其生产的零部件每次都要经过海关检查,因此很难确定交货日期,也无法应对突发情况。因此,这些企业的生产线首先选择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地区。随着中国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招商引资。事实上,大量工厂涌入湖北、湖南等地。廉价航空(LCC)等航空公司也推出了从这些内陆城市直飞日本的航班,加速了这种转移。但这些因素能否激发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还很难说。

迄今为止,从日本派遣员工承担管理和领导工作是在华日企的一贯做法。这些派遣员工除了基本工资、津贴等高昂的人力成本外,还要配备翻译。另外,外派人员在国外不熟悉的环境是需要时间适应的,不可能一上任就马上适应。所以,在日本总部培训中国员工,然后派他们到中国工作,效率更高。虽然日企不再需要负责联系总部的日语人才,但日企不再需要日语翻译,实际上意味着对日语的需求减少。许多日本公司已经在试图减少在中国工作的日本员工数量。

与此同时,日本公司最近开始派遣会说中文的日本员工到中国工作。在一家著名的日本零售公司,日本员工不仅直接用中文向中国员工下达指令,还会在收银员忙的时候直接进入收银台引导顾客、协助收银员。日本公司正试图通过这些努力实现本地化。

此外,上海、深圳等地的日语翻译工资偶尔也能达到7000元以上,但在这些城市,7000元也是低水平。有的人去了上海深圳做翻译,生活却难以为继。两三年后,他们会回到家乡发展。虽然内地城市工资只有4500元左右,但是可以过得很好,有机会买房,而且工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内有些岗位虽然工资低,但离职率也低,从来不缺人报考。另一方面,与日本相比,中国各地区的物价和收入水平差异很大,房地产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很难用工资来判断别人的生活质量,不能简单比较。但即便如此,4000元以下的私企薪酬依然严峻。

那么,针对就业难的情况,作为日语老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大连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2,3年前,我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大连是唯一的例外,日语专业的就业形势还是很好的,尤其是外包行业的日语人才很活跃。大连有很多电话客服公司,主要承担厂家的客服工作。员工工资比中国人平均月收入高出近两倍。这些客服人员每天都用日语,所以日语水平也可以提高。虽然数据录入是外包业务中常见的形式,但如果做电话客服,员工需要直接与企业的客户通话,不仅需要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对沟通能力和礼仪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工作难度相对较大。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与其在日本雇佣日本员工,不如在大连高薪雇佣中国员工,这些员工的生活质量可以比在日本工作更好。

此外,日本劳动力逐渐减少,养老金制度的维持是一大课题。主要来自中国的外国劳动力正在成为日本社会的重要支柱。日本众议院于去年6月165438+10月通过了《出入境管理法》修正案,以加速吸引外国劳动力。以前在中国读日语本科的都是选择去日本留学,毕业后再去日本工作。以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国内毕业后直接去日本工作。

随着时代的剧变,中国大学的日语教育似乎已经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商务日语会话、商务写作等教材内容还停留在陪外派人员、总经理出差的场景,但这已经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了。不仅如此,在线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也相当丰富。在这个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代,教师根据新的需求改变自己的职责无疑是迫切的。

目前,日本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企业需要工作能力强的应届毕业生或跨学科人才,而大学老师往往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知识结构单一但不够广泛。大学重视科研,教师要传授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是课程设置的初衷,教师的聘任也是以学历和研究成果为依据。导致大学教师的招聘条件(能力和经验)与实际业务内容(教学)不符,教师很难兼顾科研和教学。更糟糕的是,近年来,外教的就业条件逐年提高,考试日益严格,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由外教教授的作文和会话课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由中国教授。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与企业合作,邀请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口译、笔译、商务礼仪等方面的讲座?集思广益,推进改革势在必行。虽然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但如果仔细审视日语专业的现状,就会意识到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来提出对策,解决问题。

大学和大学老师也要积极争取学生在校期间去日本实习和留学的机会。如上所述,日本的劳动人口在减少,而日语水平高、熟悉复杂工作的日本人在增加。学生通过实习可以获得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经验,这也是日语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