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集团的主要成就
1924年,邵醉翁创办天一影业公司,邵醉翁任制片人兼导演,邵敦仁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擅长发行,老六邵逸夫擅长摄影。
1925年拍摄了第一部电影《立地成佛》,放映后立即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1931拍摄的《歌唱界的春天》是中国最早的两部有声电影之一。
从65438年到0926年,邵逸夫和邵仁枚南下新加坡开发南洋电影市场。1930,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公司。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园,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络,独霸东南亚电影市场。
1937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肖氏生活艰难,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倒闭。
1958,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和邵氏先生在香港成立。此后,邵氏影业每年发行40多部电影,几十年后,这里已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和制作基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邵氏公司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获得了金马奖、金像奖等数十个奖项。邵逸夫首先在香港引进了电影明星制度,产生了一大批大牌明星、导演和著名编剧,如、阮、李丽华、、凌波、、邹、等。其中《国家的美丽》《丢西姆的故事》《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醉汉》《独臂刀》都用过。
邵氏家族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都有邵氏家族的奉献。邵氏电影是在邵氏控制了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在香港电影百花齐放的50年代,邵氏电影并不是很抢眼。邵氏公司羽翼丰满后,很多豪华制作问世,让“邵氏的产品一定是好电影”的口号深入人心,邵氏电影代表了一部电影的质量。
邵氏称霸香港电影界20多年,对香港电影影响深远。在邵氏之前,香港电影以艺术内涵主导市场。《孤儿岛乐园》、《清宫秘史》、《流放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学经典。邵氏公司一统江湖后,香港电影业逐渐从文艺中流砥柱转变为主流商业电影。
邵逸夫认为,一部电影要想成功,就必须迎合观众的口味。虽然他给了他的导演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这些导演也要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做出观众喜欢的电影,而不是只自我欣赏。在香港电影界已经或仍在延续的电影类型中,黄梅调电影、武侠电影、时尚动作片、鬼片、言情片、清宫片甚至贺岁片,邵氏公司都把每一种类型的电影都做到了极致,一直在向好莱坞学习,懂得用高投入、大明星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可以说,中国电影早期的商业运作模式,在邵氏公司这里得到了成熟和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邵氏的商业理念并没有被香港电影界完全继承,但他的商业电影从制作到营销的整个理念深深影响了80年代的香港电影人。在1987邵氏公司宣布停产后,原来的邵氏员工纷纷另谋高就,这是一大批电影中坚力量,包括邹文怀、吴宇森、王晶、刘伟强、程小东、许鞍华等。他们都是先后从邵氏走出来的电影精英,在邵氏学到的电影经验让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邵氏40年的苦心经营,把邵氏打造成了一个庞大的电影王国,也让香港电影业成为亚洲的商业电影之都。虽然邵氏电影在上世纪80年代就停止了拍电影,旗下的电影城也转到了电视台拍摄电视剧,邵氏在中国电影圈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锋芒,但无论如何,没有人怀疑邵氏电影是中国电影圈的瑰宝。
从65438年到0999年,一个马来西亚财团购买了邵氏760多部电影的版权,然后借助邵氏丰富的电影库在香港成立了天影娱乐公司。天影娱乐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恢复邵氏电影昔日的辉煌。首先,它花费巨资通过数字技术修复电影的旧底片。对于天影娱乐来说,他们成立后的主要工作就是修复这些褪色的底片。天影娱乐使用最先进的数码设备和技术来修复这些老邵氏电影,包括色彩调整,去除污渍,修复损坏和划痕,等等。然后,这些修复后的作品投放市场,修复后的电影很可能会重新出现在大银幕上,让人们重新看到萧伯纳的《我们生活的日子》;邵氏与华星斥资近6,543.8亿港元在将军澳影城成立的合资公司的落成,也将促使邵氏为新片重新签下艺人。李翰祥
黄梅派电影
在肖伯纳的电影中,中国古装片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李翰祥则是拍摄浪漫古装片的大师。李翰祥是在肖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的。当时主张拍黄梅调电影,选择戴琳担任主角拍摄电影《丢西姆的故事》,1958上映,立刻打破了港片国语片的票房纪录。这一成功增强了肖氏老板对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励下,李翰祥后来拍了《江山美人》,获得了第六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李翰祥黄梅派电影逐渐成为邵氏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代中期以前,黄梅派是邵氏电影的主流,李翰祥是邵氏当时的旗舰导演。
张彻胡金铨
新武侠电影
与李翰祥的风格不同,胡金铨和张彻以拍摄武侠片而闻名。他们的风格是武侠片的新流派。确定这个学校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在1966拍摄的《来和我喝一杯》。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电影,张彻的“百万导演”称号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张彻的电影中,男演员真正赢得了主角。在黄梅派以前的作品中,男演员只起陪衬作用,但张彻不一样。在他的电影中,大部分男主角都是个性很强的侠客。他们很独立,有自己的一套待人接物的标准。他们最看重的是男人之间的友情,但儿女情长往往退居二线,成为电影主线的陪衬。
胡金铨和张彻属于同一时期的导演,也是新武侠电影的开创者。然而,他与张彻有些不同。胡金铨强调动作在银幕上的美感,他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含蓄的,而张彻追求动作的残酷美和灵动真实,他塑造的人物也是硬朗的。
楚原:最古老的武侠电影导演。
超现实诡异的武侠电影
同样是武侠片,楚原的风格独树一帜,属于超现实主义,这与他的电影多以古龙小说为蓝本有关。《流星蝴蝶剑》和《天涯岳明刀》就是这类超现实主义武侠电影的代表作品。这类电影中的角色大多妩媚放荡,浪迹天涯。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这是古龙小说的特点。经常出现在楚原电影中的演员是狄龙。当时,人们习惯称楚原、古龙和狄龙为铁三角。
(以上信息来自)负责人。
王宇
原名王正权,1944江苏无锡人,1963考入邵氏公司。1967年,王宇在《独臂刀》中以精湛的武功塑造了一个经典的侠客形象,甚至刷新了香港电影票房纪录,突破百万美元大关,邵氏从此在香港武侠电影市场占据了领导地位。除了长相出众,王宇还勤奋好学,机智过人,这让他成为了60年代香港的首席武生。他的电影包括《鸳鸯戏水》、《边城三侠》、《魔刀》、《金燕子》。
罗烈
王丽达,祖籍广东,1929年6月29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十几岁的时候去了香港,进了1962的武术培训班,同年和邵氏签约,主要演武侠片。1969年凭借张彻导演的《铁腕无情》一举成名,后成为《天下第一拳》中的主角。该片轰动欧美,盛况不在李小龙电影之下。罗烈入行邵氏十余年,拍过70多部电影,其中《金燕子》、《毒龙潭》、《唱贼》都是经典之作。20世纪80年代初,罗烈离开邵氏,只身前往台湾,走向世界。65438-0988回香港发展,签约亚洲电视艺人。他于2002年6月2日去世,享年62岁。
狄龙
谭芙蓉,出生于1946,广东新会人。狄龙于1968考入邵氏公司南方演员培训班。第二年,张彻的《死角》出演了一个主角。他从十次新试镜中脱颖而出,在剧中饰演了一个有着强烈叛逆意识的少年张春。狄龙与导演张彻密切合作,在张彻执导的电影中担任主角,如《保镖》、《复仇》、《十三太保》等。扮演的英雄不仅外貌相似,而且武功招式丰富。
女性头像卡
文字:戴琳
出生于1934,广西人,15岁定居香港,16岁开始进入娱乐圈。她在萧伯纳时期拍摄的《丢西姆,美丽迷人,不可爱恋》的故事,都为她带来了最佳女主角的荣誉(第二次获得最佳女主角是因为《金瓶梅》,在点墨拍摄)。1964年,她为爱自杀,留下了两部未完成的作品《蓝黑》和《莲花灯》。她的服装特别迷人,是萧伯纳浪漫电影流行时期的顶级女演员。
吴:郑佩佩。
与戴琳不同,郑佩佩是邵氏旗下的武打女星。她在肖伯纳拍了23部电影。当她第一次出道时,她拍了胡金铨导演的电影《来和我喝一杯》,这部电影使她以“侠女”而闻名。1970,她退休了,和丈夫一起生活在美国。李安拍《卧虎藏龙》的时候,身手还算出色的程佩佩成了“蓝眼狐狸”之一。
(以上信息来自)吴思远。
被誉为“港片教父”的吴思远,1944出生于上海。1966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国实验剧团编导部,毕业后留在邵氏公司。他曾经是一名记者和副主任。离开邵氏后,他继续执导《罗马绑架》和《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吴思远不仅自导自演,还发挥自己的社会声望为整个港产电影的工作环境奔走。
吴宇森
1946出生于广东省,4岁移居香港。25岁开始在邵氏电影公司担任助理导演,师从张彻,后加入嘉禾和新艺城公司。《英雄本色》《热血男儿》《浪迹天涯》《血色街头》《英雄本色II》《硬汉侦探》等电影都是他的代表作。进军好莱坞后,他执导了《终极目标》、《断箭》、《变脸/关》、《风语者》,将东方动作片风格带到了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