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的老校长》勾起回忆(3)

我优柔寡断的记忆造成了一次与主题无关的严重失败。悬崖勒马,回到正题!

现在,我们继续说2065438+2008年3月那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在已经是鬓角飞霜的社会圣人G大侠的公寓里,我拿着锤子和他无话不谈。还要学会优雅,时不时的抿半口酒,验证自己的存在感。

楼下墙外是一所中学。蓝天白云下,大操场上有学生在打篮球,高音喇叭放着一段课间操的音乐。不远处有一栋教学楼。此刻学生们在教室里做什么?

站在英雄G的阳台上,可以看到校园全景。我喜欢校园,我喜欢听学生的读书声,我喜欢看学生活泼的样子,我喜欢感受校园里的青春气息和生活张力。身处校园,我自己也觉得年轻,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我不喜欢工厂,医院,尤其是政府机关。

喝一口酒,聊聊天,或者沉浸在幻想中。突然有人敲门。大侠去开门,进来了一个我不认识的不速之客。他绅士优雅,给人一种气场感。G先生介绍我们认识的。他是c先生,是给g大师的专用书,嘿!君子之交淡如水,文人之情半张纸。现在流行发红包,送书基本是很少见的事情。

他们在聊一些私事的时候,我拿起茶几上的书,看了看标题:我们的老校长。《打开书目》是许多作者写的一篇回忆和纪念老校长陈诗勇的文章。我熟悉几个作者的名字,甚至其中一个还是我中学教过的学生。我认识陈诗勇先生,我至少见过他一次。他是酒泉教育的老前辈,酒泉重量级教育元老之一。我先草草看了一下我学生写的文章。我感情真挚,文笔朴实。我点头叹息!

C君和G夏聊他们圈子里的信息,但是C君会适时找我聊,问我住在哪里,以前在哪里工作。很明显,他为了不让我有被冷落的感觉而转移话题,可见他的修养异于常人。

这时G师傅给我补充介绍:C先生是W ×××女士的丈夫。我恍然大悟,想起很久以前G大师说过的话。W女士和英雄G是大学同学,我和W女士是同一个民主党的成员。我们一起有过几次“组织生活”。因为G先生的介绍,我和W女士很熟,W女士对我也很友好。后来W女士成了党的专职干部,之后在仕途上步步高升,但还是很照顾我,很怀旧。当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风闻W女士的丈夫是政府官员,没想到今天见到了W女士丈夫的真身。因为这个关系,闲聊有了新的谈资。

我是一个迷茫的人。我说了很久,直到夏提醒了我两次,我才完全明白C先生是老校长陈诗勇先生的长子。《我们的老校长》这本书是由C先生编辑的..因为老校长深受大众期待,任劳任怨,我又有传奇经历,桃李满天下,2016年3月老校长去世后,纪念文章蜂拥而至;在很多亲戚朋友的要求下,C先生决定收藏起来,送给父亲一本纪念文集。因为稿件层出不穷,《我们的老校长》才出了两集。在《我们的老校长②》里,我看到了另一个为我工作的中学生的杰作。

《我们的老校长》两集从各个角度反映了陈诗勇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他对兵役的投入到他对教育的投入;从渭河之滨到祁连山脚下。在龙源大地上,他像一个苦行僧,带着使命感播撒着教书育人的种子,把自己的热情和辛勤奉献给了办学兴教的崇高事业。写怀旧文章的作者们,用自己的经历和亲身经历,写出了老校长的正直、坦诚、努力、忍辱、不争名利,表现了对老校长由衷的敬佩和赞美。三千园春播桃李,秋来盛产中国水果。《我们的老校长》近百篇回忆老校长的文章,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来自社会各界精英。我套用一句话“誉满天下,名垂千古”并不为过。芒克有句诗:“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永恒的开始……”可以说,参加* * *活动的同事和同学们的这些话,是对老校长的深切缅怀和高度赞扬,是矗立在龙源大地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展现了陈诗勇主席的不朽精神。老校长在天之灵看到自己的人生被世人肯定。我想他一定很欣慰吧!

刚认识C先生的时候,发现有几个认识的人,有很多* * *知道的事,有很多* * *熟悉山河的地方。这也难怪:我是河西走廊的,我们认识。我们理解。熟人有什么关系?!在座的三位都在酒泉度过了青春,把酒泉当成了第二故乡。说起酒泉和敦煌,三剑客简直如数家珍。窗外阳光闪烁,席间华英向前而坐。正说着,C先生突然看了看表,慌忙起身,说他今天日程很紧,有个约会要迟到了。他说了声“对不起”就匆匆离开了。

真的很晚了,我要回家了。但是G师傅坚持要吃一顿饭。真的很难拒绝,恭敬不如从命!我跟着夏下楼出了小区,来到一条僻静的小街上的一家小饭馆。这是一家家庭餐馆。餐厅的陈设很平民,也很干净。老板似乎在尽力营造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感觉。G师傅好像经常光顾这家店。不一会儿,长得还算漂亮的老板娘给我们端来了两碗家常甜蛋面,而老板则坐在大冰柜旁边的椅子上,翘着二郎腿抽着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观察着老板娘和客人们的一举一动。甜蛋面味道挺好的,也很实惠。分量是够了,但是G师傅无视我的反对,强迫我分配他的一部分食物。没办法。我试着把它都吃完,而且我经常把汤吐出来。这副吃相让G战士目瞪口呆。

唉!怎么说呢?晚餐吃这么多,让人无法接受。我知道这个常识,也很痛苦。但谁知道少年时大饥荒造成的心理阴影?阴影之一是,乱花东西成了我最讨厌的行为;而且,我对食物的感激和敬畏异化成了疾病。

在宾馆饭店里,有地位的人习惯用极端的铺张浪费来显示自己的高贵;虚荣的普通市民,虽然在自己家里小心翼翼,却故意在公共场合挥霍食物,想尽办法用一塌糊涂的破汤烂汤吸引周围食客的注意,以为自己享受不到赚足面子的骄傲。而我可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我不得不去的饭局上,为了光盘,我总是尽力把菜吃完,哪怕被别人鄙视为饕餮怪兽。所以我一直讨厌和人出去吃饭。谁愿意受这种“不堪重负”的外国罪?那时候,我差点饿死。现在,我迟早得死。

饥饿会使人疯狂,使人失去理智,使人变成动物,使人的尊严和人格消失。了解甘肃农村60年(不仅仅是甘肃)?在省城饿了两年,黄疸水肿,精神半疯;你听说过酒泉的××沟吗?你知道有多少从国外回来报效祖国的教授、专家、学者,被可怕的饥饿折磨到人性耗尽,为了一点点食物而争斗,偷窃,搬弄是非,互相仇视?他们最终都在戈壁滩上挨饿。只有混蛋指责他们扫地有礼貌!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饥荒之惨烈前所未有,但制造者依然供奉在神龛里,依然熠熠生辉!唉!这个国家的人都不长记性,没救了!每每想到这里,我真的很想像黑暗荒野中受伤的野兽一样痛哭一场!

……

写作经常跑题,这就是我所谓的写作风格,我骄傲!别人笑我东拉西扯,不懂过渡,但这是我隐藏别人无知的手段,也是法宝;知道题外话偶尔会很凶猛也很好。

再见,G少爷,我要回住处了;为了消化甜甜的鸡蛋面,我学会了像著名明星葛优那样躺在沙发上。打开刚从G大师那拿到的杂志《黄土地》,浏览一下。?

在这本杂志上,我读到了c先生发表的8万字的纪录片《父亲和他的同事们》,通过采访父亲陈诗勇先生的同事、朋友和学生,这部作品全景式地反映了父亲的苦难和传奇一生,即“三次清水浸泡,三次血水沐浴,三次碱水烹煮”(托尔斯泰的一句话)。通过真挚朴实的语言,把一个朴实、勤奋、坚韧,“虽经磨难,仍不改初心”的教育工作者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活。鲁迅说:“死人不埋在活人心里,就真的死了!”陈老先生的人品、学识和崇高理想,为许多人所熟知,可见先生虽归道山,但其英雄气概永存,已得永生。《父亲和他的同事》结构独特,跨越时空跨度独特,真实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戏剧性多变的时代和人物的命运。文笔优雅,文采华丽。作者真的是“运筹帷幄,破釜沉舟”的一绝!

我从G大师那里了解到,C先生不仅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知名且多产的作家。不知道C君成绩如何?恕我直言,当官不如自由写作快乐!

《我们的老校长》两集是C老师在《父亲和他的学生》和《父亲和他的同事》的基础上正式出版的。我注意到,在两本书里,作者并没有过多地谈到他对父亲的印象和感受。主要内容是第三者眼中的父亲。看到一篇文章叫《云水松柏浩然》,写的是老校长对自己三个孩子的疼爱和严格的家教。我觉得我对C先生的第一印象很深,当然也有关系。说“你满脑子都是诗和书”是很有道理的。

陈老校长的同事和学生对他一生成就和人格魅力的评价都很到位,不用我多说了。但我个人有一些独家资料,不妨分享给大家。但我想我会再次偏离主题。

1965年秋,作为大三学生的我们奉命参加酒泉的社教运动。我们坐火车到了酒泉,在酒泉中学的礼堂住下,接受了两个星期的培训,然后下到公社和生产队。此时,陈诗勇先生是酒类公司的总裁,他负责物流。不用说,我们已经见过面了。不过时间久了,也没留下什么印象。1973 (?),酒泉教委召开教学交流会什么的,酒泉所辖各县都派老师参加。肃北县是一所中学,有七八个老师,所以我决定从他们窝里去酒泉。虽然住在酒泉的一家招待所,但见面交流都在酒里。这时,陈校长刚刚从牛棚里放出来。我的妹夫张敏先生是一名葡萄酒教师。我在家见过陈总统一次。后来才知道,当时陈校长已经解放了(落实了政策),但是没有职务,当了一般的语文老师。所以我们可能一起参加过教学交流会,在语文组讨论过“技巧”。但是我没有留下任何回忆。那次教学交流会,我脑海里只留下了一个模糊的画面:一个董冰先生和一个三村学究谈茴香豆的四种写法。这两个人很平静,但实际上他们在打架,看谁的知识更多。

《我们的老校长》中几乎所有的作者都谈到了陈诗勇先生一生的沧桑和艰辛。但老校长在WG犯下的罪行,似乎又模糊又尴尬。估计编辑还是“以大局为重”,只能淡化处理。

张敏先生和夫人曾经告诉我,葡萄酒是WG中受打击最严重的领域。说流血不为过。特别是有让人觉得可怕的“三王”。也就是说三个王姓造反派老师。为了夺取政权,他们纠集了一批勇敢的分子,残酷迫害校长陈诗勇和越来越多的“鬼怪”。他们把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加在陈总统身上,要把他彻底推翻,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而陈校长,性格倔强,天生一副傲气。他宁愿死得其所,也不愿乞求整件事,决不认罪。这让“三大天王”又气又恼,几乎天天开批判会,给陈校长“喷气式飞机”,这是侮辱人格、摧残肉体的酷刑,在WG期间席卷全国。性格倔强的热血男儿,经常被折磨致死。

有一次,“三王”给陈校长头上戴了一顶纸帽子,脖子上挂了一个大木头牌子,把他装上大卡车拉到农场批评。校长的妻子于乔宇(也是一名教师)了解到这次旅行肯定是极其危险的。为了救丈夫一命,余老师趴在大货车前的地上,大喊除非货车碾过她,否则不开走。司机同情校长,因为不敢投入生活,拒绝开车。僵持了很久,“三王”也无计可施,只好作罢,把陈校长和余老师分别关在两个黑屋子里。

我姐还记得一件事,说有一次给她一张纸,让她假装路过关于老师的房间门口,把它放进去。纸条上写的话,似乎在劝余先生不要替陈校长说话,因为他越说话,就越激怒“三王”,他们就越要迫害陈校长。谁写的条子,我姐姐不知道,她就是写的。《我们的老校长》里,有传纸条的回忆,但好像不太一样。

1973,情况缓解,政策落实。张敏敢说是因为他的背景好,而且他和陈校长是老乡,又是同事,脾气也差不多,所以他率先向陈校长提出落实政策。“三王”以各种借口阻挠,最后迫于形势和学校大部分教职工的压力,不得不“解放”陈校长。

“三王”之一是典型的极左分子。他在酒泉很受欢迎,因为他积极反叛。此人甚至带领一个“活学活用”小组到酒泉下各县“讲用”。他来苏北介绍经验,我奉命参加会议。目睹这油嘴滑舌、口若悬河的一幕。他可以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成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是非问题;他声明自己的猥琐行为是激烈反复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结果,最后主席挥手让他前进。他侃侃而谈,我听着跟嚼蜡一样的味道;不禁想起“三忠”运动时的“早请示,晚汇报”,尤其是“晚汇报”;宿舍同学在领导遗像下排好队,逐一汇报自己的想法。有些家伙长篇大论,没完没了地说什么“批判私修”,让人昏昏欲睡得要死,他却没完没了地解剖自己,烦,却不敢听。这个王嘴炮在大家眼里也是小事。从他嘴里说出来,是他灵魂深处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的结果。世故和混账逻辑是他的强项。苏北中学的老师不到十个。基本上都是被流放到这里的,所以都夹着尾巴做人。现在他们看到酒里的大红人神气活现,得意忘形,都鄙视他,对他的“教导”反应冷淡。因此,他对苏北之行非常失望。但上峰很赏识这个人,所以能在酒泉中学兴风作浪很多年。

当灾难从天而降时,陈总统和他的夫人给我大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而夫妻二人不仅没有在一起,反而加倍的依赖对方,互相关心,互相叹息,苦和* * *,说起这些总是心存敬畏。WG,正如毛所说,“这是汹涌的海潮,一切妖魔鬼怪都露出了本来面目……”的确,暴力的汹涌,人性的拷问,让人看到中国人的良知是多么的脆弱!“夫妻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一时成为“时尚”。因为立场不同或者政见不同,夫妻处处反目。互相怒目而视、打架、暴露私话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告发某人并陷害他们并想杀死对方是很常见的。古老的文明突然暴露了麒麟皮囊下的蛛丝马迹,野蛮愚昧的真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可以说WG是一面魔镜,全面展现了中国人的丑陋。从社会细胞的家庭关系,让人不禁对这个社会产生疑问。

然而和余夫妇,无论是阴雨天,城市上空的乌云,还是血雨腥风,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操守,自己的承诺,亲情和义,相互扶持,一起走过风雨,一起变老。

现在看着他们的背影,再回头看现实中的那些奇怪的事情,我觉得很迷茫,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