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的事迹

疫情防控优秀社区工作者事迹(5篇)

同心同德,往同一个方向走。响应号召,同心协力抗击疫情,是党外人士在这个特殊阶段最紧迫、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的是疫情防控优秀社区工作者的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疫情防控优秀社区工作者的故事1疫情就是指挥,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期间,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先锋、巡查员、宣传员、服务员、排长...他们多重身份,随时切换,为建设安全社区贡献力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

当好“先锋”,党员率先垂范。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_镇党委向全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发出了“疫情防控党员第一”的倡议,成立了疫情防控突击队。城西社区党支部有镇上党员双报队、妇女志愿服务队、党员突击队三支队伍,40多名党员奔赴一线,放弃家庭,服务大家,坚决服从统一。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围绕群众生活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动员干部群众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劝导,带动亲友“排查隐患”,及时解决隔离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当好“检查员”,不断核对信息。西宁首例新冠肺炎疫情阳性病例以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城西社区党支部书记迅速安排部署,一声令下,迅速进入战斗状态,认真落实防疫检查24小时工作制度,对重点地区赖宁社区登记人员进行“双码”检查、体温检查和48小时有效核酸证件核查,详细询问姓名、身份证号、居住地址、出行轨迹等信息,对于居住在高危地区、有省外居住史、有省内居住史的,不鼓励“落地检查”。面对部分居民的不理解,党支部书记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耐心解释政策,区别使用沟通方式,努力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当好“宣传员”,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和辖区网格内的微信群,及时推送宣传上级部门的政策和防疫知识,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传单、张贴疫情防控通告、给予“落地检查”温馨提示、上门耐心讲解等方式开展防控宣传,及时将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到每家每户, 以便居民随时了解疫情信息,指导辖区群众做好科学防护。 同时,通过宣传栏、扩音器、LED电子屏等。,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在各居民区辖区超市等显眼位置公示社区电话,方便居民举报和咨询;在主要街道和重要场所悬挂宣传标语,积极鼓励居民自觉科学佩戴口罩,养成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等良好卫生习惯,加强监管,减少人群聚集,推迟婚丧嫁娶,切实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张贴疫情防控和“落地检查”提示900条,积极引导群众不信谣、不传谣、不慌不乱,以点带面,带动千人千面。

当好“服务员”,关心人民。为保证居家隔离期间人员的正常生活,城西社区建立了网格员关爱机制,每天主动询问居民健康状况,督促隔离人员按时报告体温,及时了解居家隔离人员需求,为隔离家庭提供代购新鲜蔬菜,安抚各类隔离人员情绪,网上接收各类政策咨询,查询疫情信息,第一时间送达其家中,为居民的隔离生活提供保障。截至目前,* * *已组织_ _ _ _ _ _镇党员先锋队、2次向党员报到的志愿者和妇女志愿者提供服务82余次,购买蔬菜袋26个,及时向残疾人、独居老人、家中孤寡人员等重点人群发放体温计50支,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成为孤寡人员的贴心人,实现“隔离”。

当好“巡视员”,严格要求平安。为进一步压实网格责任,继续对省内和高风险地区的返乡人员进行跟踪排查,动态掌握人员信息,做到一天报送一次,一天梳理一次。城西社区以“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在辖区开展挨家挨户敲门行动和地毯式排查,准确掌握人员动向,建立重点人员信息台账,分类落实核酸采集、集中隔离、居家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首先,城西社区对辖区内的重点人员、重点社区进行排查。同时,及时传达上级下达的有关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和政策,确保辖区各族居民全部知晓,逐户落实。其次,为了确保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的安全,社区严格细致地抓好疫情防控,筑起了防疫“墙”。其次,要严格执行“两检一测”的标准。所有窗口工作人员都要戴口罩上班,所有上班人员都要进行测温和扫码登记,确保双向防护到位。全面开展地毯式排查和网格化管理,做好返乡人员的登记和安排,准确掌握返县人数和途径,为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撑。然后将每天核查核实的返回人员信息及时推送到疫情指挥部,要求返回县城的人员进行全核酸检测,确保不落下一个人,做到应检尽检。截至目前,已安排住宅小区17个,1046户2987人,省外县14人,省内136人,州内36人。“落地检查”和三天两次检查已全部完成,已隔离28户34人。现在隔离已经解除。

围绕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在下一步工作中,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

疫情防控优秀社区工作者的故事2。初春,城沉,寒风萧瑟。像往常一样,一个60多岁的男人在清晨像旋转的机器一样在小区里忙碌着。随着疫情的蔓延,她的神经越来越紧张:调查、防控、防疫知识宣传、指挥阻止疫情无微不至。被社区居民称为“抗击疫情的好书记”的是五里河街道耀达社区党委书记。

不忘自己的首创精神,党员干部冲在前面。

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20多年是什么感觉?我想,医药界的吴书记是最有资格回答的。68岁的_ _ _群众基础好,工作经验丰富。她经历了2003年抗击非典和2007年申城严重雪灾的考验。面对新型肺炎疫情,她依然没有退缩,像年轻人一样冲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对于_ _,小区是她和“战友”的“主战场”。耀达小区,位于沈河繁华地段,有7个小区,29栋楼,2650户。疫情防控期间,每次到_ _ _的调查访问都将亲自带队。“这里情况复杂,我得跟着走”,这是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毒品社区就在北部战区医院一街之隔,流动人口多,出租屋和小旅馆密集。同时,毒品小区还是老小区,没有物业救助。所以无论是调查走访,还是院内走廊的消毒,还是防疫宣传工作,难度都会比较大。“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个人心里都有顾虑。关键时刻,社区应该冲在第一线,我们的同志党员应该挺身而出。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抗击疫情了。我们都必须行动起来。”这是吴书记对社区工作者说的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这个特殊的春节,她毅然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每天工作17、8个小时,带病坚持战斗在一线,精心策划,沉着部署小区的宣传、封闭和排查工作,使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面对疫情防控,她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在所有人都被隔离的情况下,足不出户,她就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走进社区大院,检查商户和企业,敲开紧闭的大门,确认每一个住户的信息,督促商户做好消毒和测温,全力以赴检查社区的卫生和隐患,筑牢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面对一些不配合的居民,她总是耐心细致地解释疫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安抚居民的情绪,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疫情。她说,我们敲的不仅仅是居民的门,更是群众的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递到群众心坎里,群众心里更踏实。

牢记使命,服务人民,保平安。

“家里没面没油,家里没人,不敢自己出去买。”大年初三凌晨,岳大妈给社区打电话求助。岳阿姨是一位丧偶老人,住在文化路105号。她的丈夫和儿子几年前相继去世。她身体一直不好,家庭生活困难。疫情期间,老人一个人在家,更加紧张,不敢出门买东西。“好吧,我来帮你想办法,一定让你过好这个节日!”吴书记第二天就从家里带了面和油,和网格领导一起送到岳阿姨家,让岳阿姨很感动。

疫情防控爆发以来,吴书记在对武汉返乡人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始终牵挂着老弱病残、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在疫情一线,他向辽宁省慈善总会捐款500元,体现了一个* * *党员的初心使命和社会责任。此外,通过社区内的“红代理团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日常购物、业务跑”等暖心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社会各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群防群治,打赢防疫狙击战

她深知,仅仅依靠社区工作者是不足以赢得这场疫情狙击战的。她必须广泛参与,坚持群防群控,依靠群众。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宣传引导,向居民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2000余份,建立微信群34个,在微信群里宣传防控知识,引导居民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通过一系列宣传,有效增强了人们对疫情防控的信心。同时,她积极动员辖区单位和群众积极参与防控工作。在社区党组织和吴书记的带动下,社区先后成立了党员志愿护卫队、党员志愿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应急队等四支队伍,负责小区出入口的守护、楼栋环境的消杀、人员的隔离保障、突发事件的应对等任务。四支队伍共同组成“社区防疫管理临时党支部”,将党旗牢固树立在第一线。

坚守使命是无怨无悔的选择。“疫情一天不消灭,党员一天不退回。”铿锵有力的声音,无不彰显出* * *在党员中产生的本色。_ _ _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社区工作者,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履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冲锋在前、战斗在后,为辖区群众筑牢“安全屏障”和“战斗堡垒”!

疫情防控优秀社区工作者事迹第三章在中国面对新冠肺炎病毒时,每个人都为疫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贡献就是面对疫情的奉献。

武汉疫情严重,几个人感染,城市封闭。很多人陆续跑出武汉,很多人在这个关键时刻赶到武汉,为疫情出力!

各个城市的医生护士组成医疗队,毅然选择前往疫情隔离区支援。他们24小时穿着防护服,时刻观察病人的情况,睡觉吃饭的时间就更少了。高强度的工作让医护人员光滑的脸变得暗淡无光,痘痘和黑眼圈来了,乌黑的头发上还有几根白头发。

不久前的下午,吴亚玲医生的母亲去世了,但她回不去也回不去。得知噩耗,她放声大哭,眼眶里全是血红,抽泣着,但她没有哭,压抑着悲伤的心情。她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必须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她遥远的家乡的方向,她三鞠躬后回过神来,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抗击疫情,有去无回”,这是每一个奔赴一线的人的心声。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他们愿意奉献自己,承担责任。

贡献就是面对疫情勇敢无畏。

浙江某大型粉丝公司向武汉九家医院捐赠了1054粉丝,却没有发现有人运送粉丝到武汉。

危急时刻,一个普通货车司机铿锵有力地说:“好,我去!”“他的名字叫王国荣。他没有名牌,也不可能普通,但他真的想为武汉做点贡献。”湖北疫情如此严重,社会各界都在全力救助。除了开车,我无事可做。如果我能被利用,我责无旁贷。“当有机会提供扩展时,他在第一时间接受了这份工作。没有犹豫,而是坚定的肯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疫情很可怕,但我们还是有勇气去面对它,战胜它。

贡献就是在疫情面前表现好自己。

病毒的爆发让我们措手不及,很多感染病毒的人都在与死亡作斗争。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各行各业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我们安安心心的待在家里,就是最大的贡献。在家无聊,可以窒息病毒,恢复中国原有的活力。

我们越安静,医生越放心。

熬过冬天的种子将在春天发芽。

疫情防控优秀社区工作者的故事4吴贤钟同志,现年42岁,是大方县大方镇关静村的动物防疫员,负责关静村的动物防疫,协助镇上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近年来,吴贤钟同志积极宣传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推广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控新技术,促进农民致富。他为农民留下了一串闪亮的脚印。虽然年纪不大,但大家都叫他“老吴”。吴贤钟同志是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杰出代表。2007年、2009年、2010年被大方县畜牧兽医局推荐在全区受到表彰,被评为全区“先进工作者”、“优秀防疫员”。

第一,刻苦学习技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吴贤钟同志虽然初中毕业,但积极参加县畜牧兽医局和县扶贫办组织的畜牧兽医技术培训班。1986取得大方县畜牧局兽医技术培训班结业证书,2008年取得县职业中学颁发的畜牧兽医技术结业证书。吴贤钟同志平时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向县乡技术干部请教,注重实践,积累兽医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吴贤钟同志从1986开始被县畜牧局聘为村级动物防疫员,可以说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他更加贴近农民,更加方便为农民服务。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系统掌握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业务技能。1991被贵州省农委授予“农民技术员”职称证书,1995被授予“助理兽医”职称证书。

关静村位于大方县的边缘,人口多,人口少。很多养殖户从事养殖,却没有意识到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不明白什么是疫病,什么是疫情,为什么要依法防疫等等。吴贤钟同志在县城所在的街道租了房子,自己出资,配备了冷藏设备和诊疗设备,开办了兽医诊所。除了为分管的关静村服务外,还经常为周边村的群众和县城的宠物养殖户服务,向他们传授畜禽养殖防疫技术,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和畜禽疫病的危害,解答养殖户的各种疑难咨询。在开展咨询服务时,吴贤钟同志发现大多数农民素质不高,不能接受防病防疫,于是他深入农户家中传授技术,走进猪舍、牛棚、鸡舍、鸭场,手把手地传授畜禽饲料配方、育雏技术、防疫技术。多年来,吴贤钟同志走遍全镇所有畜禽养殖户和养殖场,受到了所有养殖户的欢迎和信任。

二、做好动物检疫工作,确保畜禽健康。

动物防疫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县畜牧业发展大局。吴贤钟同志牢固树立“防疫无小事”和“养殖成败取决于防疫”的意识,结合责任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防疫工作的开展。根据《动物防疫法》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要求,对春秋两季和每月注射的重点防疫期制定了详细的防疫计划,疫苗和治疗药物储备充足。在大方镇的两路口和对江,每逢赶集日,都有数百头仔猪、500多只家禽和10多只畜产品在市场上交易流通。吴贤钟同志积极协助镇畜牧兽医站做好检疫工作。

吴贤钟同志对防疫工作毫不含糊,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畜禽防疫工作。主要是对猪瘟、W病、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等疫苗进行注射和标记。,做到“户不漏、户不漏、畜不漏”,采取每户一针,防止交叉感染,对不在家的农户畜禽进行登记补针。建立畜禽免疫档案,做好档案记录,及时向上级畜牧部门报告责任区畜禽生产和疫情动态,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动物疫情调查、动物疫情监测采血和疫情调查。大方镇每年饲养家畜1.6万余只,家禽羽毛5万余根。吴贤钟同志带头每年春秋两季对畜禽强制注射禽流感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疾病疫苗、猪瘟疫苗、口蹄疫疫苗。在他的带动下,大方镇重大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畜牧业发展的安全健康环境。

第三,提供优质服务,增加农民收入

吴贤钟同志常年背着保温箱,拿着注射器和耳标钳。春秋两季关键疫情期,他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除了给农民打疫苗,他还主动为养殖防疫提供技术服务,消除他们的各种思想疙瘩和技术难题。吴贤钟同志依法给农民的猪打了预防针和耳标,但是农民不理解。他们认为接种疫苗后耳标不能挂,给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带来阻力。吴贤钟同志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把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和他带来的各种宣传资料拿出来学,边学边交流,终于让农民明白了道理。在吴贤钟同志的优秀服务下,他们依法接受防疫。

“哪里农民有困难,他就去哪里,也就是除夕或者正月初一。只要农民一声令下,他就开始上路。”这是农民对吴贤钟同志的评价。关静村的农民蒋兆虎每年饲养500多头猪。今年养的第一批150头猪长势一直不好。吴贤钟同志主动到家里去诊治,解决问题。通过诊断,他采取了“驱虫、配制饲料添加剂、送饲养环境卫生”的方法,使这些猪按照正常生长时间出栏,没有造成损失。

由于技术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同志被50公里外的长石镇山坝村新兴农场和镇头塘村李养猪场聘为兽医。吴贤钟同志在技术、引进、防疫、治疗、饲料配方等方面提供了服务,使这些养殖场的猪长得快,不生病。他们都说,有了吴贤钟同志的技术支持,明年农场的规模将会扩大。

为促进猪种改良,吴贤钟同志于2008年参加了地区县组织的猪人工授精技术培训。培训完成后,在大方镇推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到目前为止,已有800多头猪进行了人工授精,出生了上万头猪,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说到吴贤钟同志不怕苦不怕累,他确实为农民排忧解难。镇上的干部都说:“他做的是义务劳动,但辛苦没有白费。他真的起到了农村动物防疫员的作用。他是镇上动物防疫员的优秀代表。”

吴贤钟同志克服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低、工作辛苦、工作量大的困难,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服从业务安排,积极完成分配的各项任务,为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作出了表率。透过一个个头(羽)畜禽舍,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动物防疫员,吴贤钟同志心里是踏实的。我们希望吴贤钟同志未来的动物防疫员之旅更加辉煌。

在过去的5个37年里,山西省静乐县双鹿乡卫生防疫员王元林为全乡15个村的20万名儿童接种疫苗,实现了预防接种规范化、安全化和国家强制免疫100%。其间未发生基础免疫传染病或疫苗接种纠纷。

王元林说,针眼是件大事,任何事情都不能马虎。

我遇见王元林的那天是6月30日。吕梁山东脚下的双鹿乡迎来了久违的细雨,宁静的山城充满了凉意。

林正准备出门。张的孩子3岁了。是时候加强脑膜炎疫苗的接种了。半个月前,宝宝发烧,不能打针。我今天又要走了。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块从冰箱里搬到他背上的疫苗盒里。一边穿着出门才穿的中山装,一边说针眼上的东西是大事,一切都不能马虎。

他要去15里外的兰家山,从河滩上下来,沿着陡坡往上爬。

61岁的王元林已经这样做了37年。37年间,他为全乡15个村的儿童接种疫苗,接种20万人,实现了预防接种规范化和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无基础免疫传染病,无疫苗接种纠纷。

王元林先后获得省级免疫规划先进个人、法定传染病报告先进个人、免疫规划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日前,山西省卫生厅授予他卫生防疫模范荣誉称号。

不要怕苦怕累,怕错过娃娃。

静乐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在王元林的童年记忆中,天花、脊髓灰质炎、脑膜炎等疾病都很流行。他目睹了这些传染病夺走了许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初中毕业后,王元林选择了在县卫生学校学习。1973毕业后,成为全县第一代农村防疫工作者。当时因为他知道自己害怕,所以更明白自己的责任!

一开始大山里的人不太明白,自己的孩子没病。为什么他们打了预防针,吃了那些红色和绿色的药片?王元林一次只能找你一趟,一个一个做工作。兰家山村的赵涛娥是聋哑人,家里三个孩子都到了打预防针的年龄。王元林几次来到门口,但无论他说什么或做什么,他都做不到。最后,我找人帮我用手语解释了真相,但赵家打不起疫苗。王元林二话没说,支付了三个孩子的疫苗接种费用。

每次王元林去一个村庄,他总是问谁很快就要生孩子了,谁刚刚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儿的消息,他马上上门,给孩子建立健康档案。当我春天去秋来时,我看着王元林一个接一个地跑,听着王元林一遍又一遍地说。村民们明白,无论谁接种这种疫苗,对他都有好处。

为了不漏掉一个孩子,王元林走遍了全国,风雨无阻。去年春节刚过,下着大雪,正好李的新生儿到了接种期。王元林拿起药箱,直奔10多英里外的南黄圩村。两个多小时后,当被大雪覆盖的拉开山洞的门帘时,李惊讶地说:这么大的雪,你怎么还在这里?王元林回答说:这么大的活动我怎么能不来呢?

在去出诊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斜坡又陡又滑,王元林的左膝盖重重地撞在了石头上。他挣扎着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向大山深处,完成了接种。从那以后,他的左腿陷入了困境,既不能弯腰也不能下蹲。天冷了就疼。在山路上跑最贵的就是鞋子。王元林每年穿七八双妻子做的布鞋,一年穿两三双布胶鞋。他说:再累再累,也怕错过娃娃。

为了宝宝跑来跑去是什么?

那天,在张的家里,仔细地测量了孩子的体温,然后给孩子打了A+C流脑疫苗。张有点不好意思。打了一针让你跑了两趟,还下着雨!王元林严肃地说:发烧是接种疫苗的典型禁忌,带病接种疫苗对宝宝有害。为了宝宝跑来跑去是什么?

现在双鹿乡很多老乡都能说出打预防针禁忌的常识:感冒发烧不能打;吃鸡蛋过敏就不能打;糖丸一定要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水温一定不能高。这是王元林挨家挨户宣传的结果。

为了保证疫苗的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养成了两个习惯:无论多远,从不在外过夜,保证便携式疫苗箱保持正常的低温;一进屋,不管白天黑夜,都要先按下房间灯开关,看看有没有停电。一旦停电,他马上把冰模板搬到冰箱里,保证疫苗的质量。王元林说:如果你没有把握好一个细节,就会出事。

王元林外出时喜欢穿一件四个口袋的中山装,口袋里总是放着一些64英寸的笔记本。在他家的一个纸箱里,有几十个这样的小笔记本。小本子上详细记录着孩子的姓名、村名、父母姓名、出生日期、接种时间、疫苗名称,以及每支疫苗的批号、日期、产地、生产日期。每个月,林都要根据他的小本子设计一个接种计划。他去哪个村,哪个村有几个孩子需要打疫苗,他就标记出来,不漏一个。

在王元的生活中,一切都围绕着疫苗。有一次,王元林高烧39摄氏度,人们躺在床上,想着10里外的岩湾村,那里有个孩子在等着打预防针。打预防针是有规定的,不能错过周期。他给自己打了一针退烧针,然后顶着烈日出去了。今年春节,兰儿沟村的老赵带着1多岁的孙子回老家过年,正月初八就要回城。第七天一大早,王元林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18里外的兰儿沟村。看到王元林冻僵了,老赵心疼地说,以后打针也没关系!王元林说:“如果你因为接种疫苗晚了而生病,我会害了你!”!

村民们等着看我们,比什么都好!

沈家村是林居住的地方,也是双鹿乡政府所在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村里建起了新房和小楼,有些人甚至回到了自己的车里。然而,王元林的生活很紧张。两栋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漏水了,老婆说要4万元才能修好,我负担不起!现在老两口住在同村的二女儿家,家里除了冰箱和政府分配的一个文件柜,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在王元林心中,我最感激的是我的妻子和两个女儿。起初,王元林的工资只有26英镑。5元,80年代涨到每月60多元。到现在,他的工资只有370元。30多年来,王元林没有为家里挣回任何东西,一家四口的生活就靠家里的6亩责任田。由于经济拮据,大女儿才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了,二女儿初中没读完就出去打工了。由于王元林常年在农村奔波,家里的农活全靠妻子。提到他的妻子,王元林哽咽了:她了解我,我感谢她!

王元林也有很多快乐的事情。我管理的区域,我管理的事情,娃娃都不耽误,都很健康。有许多事情,也让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儿和女婿回村建房。开工那天,不打招呼,前村的村民和邻居都来了,所有的劳力和苦力都免工钱;地里的农活老婆一个人忙不过来,总有乡亲来帮忙;走在山里,谁要是遇到坐车或者骑车的,都会毫不犹豫地停下来让他搭车。

想想这些温暖的事,王元林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村里人喜欢我胜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