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经济学专家帮忙。
次贷危机也叫次贷危机(fol.com,2008年3月27日,17:55国际金融报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自2008年以来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部分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一场全球性的赎回行动正在上演。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这场危机。“次贷”的背景、表现形式、原因、损失和影响,以及一些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干预和效果评估,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违约增加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进而影响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在这场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体系的互联互通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信贷快速扩张,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导致了房价下跌和连续加息后的次贷市场出现偿付危机。抵押贷款证券化和衍生品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与次贷相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和影响,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的加深加速了金融动荡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传导。在信贷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与传统的金融危机不同,次贷危机中的风险承担者是全球性的,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次贷证券化的发行以及证券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使得经济金融发展中最令人担忧的不确定性通过次贷危机集中爆发。正是由于上述不确定性,次贷损失难以衡量,对市场影响巨大。在这种情况下,次贷危机会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哪些有用的启示?
因为中国还存在一些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短期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整体上不会太大。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美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次贷危机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直接影响:相对有限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一些国内金融机构购买了一些涉及次级贷款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仍严格控制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损失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比例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经营影响轻微,少量损失也在银行可接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负面传导效应。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初为例,一些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曝出的巨额次贷损失引发了全球股市暴跌。6月5438+10月,全球股市市值5.2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市场下跌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前列。持续动荡带来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市场的资金流向。此外,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越来越紧密,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造成实质性压力。随着直接融资比重越来越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长可能会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来看,出口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2006年超过1/3,2007年仍增长25.7%,虽然增速有所放缓。就业方面,外贸企业从业人员8000多万,其中加工贸易近4000万。2001以来,在所有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速也很快。
由于对外贸易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中国的整体外部环境收紧。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迅速下降。虽然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的出口就有可能大幅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与前三季度相比,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外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最终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境地。
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收缩、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因此,中国既要面对美国的降息压力,又要面对国内的通胀压力,使得货币政策面临两难。
3.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能会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资本净流入规模增加。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美国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经济衰退,如放松货币政策和财政补贴。这些政策未来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中国寻找避风港。同时,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保守势力抬头、中国企业竞争力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处于高位,加剧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会转嫁给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海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增加资金调节的难度,一旦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可能会增加中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会增强。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可能会加剧人民币升值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中国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年来,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我国央行倾向于将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距离,以缓解国际热钱炒作人民币的压力。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降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0月22日、10月65438+30日和08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分别下调联邦基金利率75个基点、50个基点和75个基点,下调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倒挂。如果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继续相向而行,利差扩大将增加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向全球持续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3.31%,对欧元贬值6.12%,对日元升值14.04%。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与大多数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在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需求可能会增加,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会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5.海外投资风险加大。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益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中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注资等方式加快国际化进程,在努力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会增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重估,从而危及国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观察。但显然,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影响国内整体经济运行。特别是要注意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内外条件变化及时做出灵活应对,平滑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3)一些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金融机构永远要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经济主体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基于盲目乐观而购买的资产不一定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不断上涨的房价迅速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然而,在利率提高、房价持续下跌之后,次贷危机很快暴露出来。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应该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利润的增长,都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我国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利率低、部分地区房价涨幅过大等,因此住房抵押贷款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优质资产。虽然可以肯定中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同,但中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从美欧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的损失中吸取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防范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2.要加强创新,完善监管。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和影响,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我国应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完善相关产品的监管。首先,要加强金融创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加速。如果跟不上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在未来的全球金融竞争中将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目前,金融衍生品和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应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更准确地评估风险收益。其次,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会消除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拉长了资金链。美国次贷危机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通过典型的金融衍生品如MBS、ABS、CDO等以证券化的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级阶段。规模虽小,但要注重从初始阶段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妥开展资产证券化。第三,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通过尽快完善相关监管框架,明确风险资本管理政策,加强和完善对场外交易的监控,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客观地说,在次贷危机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政策,为隔离海外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在自身经济金融结构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适度的外汇管理是抵御国际热钱冲击的重要“防火墙”。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不断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有效防止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国际经济环境中,减少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相对长期、渐进、自然的过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能力、对外开放要求相适应。当前应审慎放开资本账户,切实加强外汇监管,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当然,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是必然的,而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相关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摆脱其他国家的影响。在世界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影响力的同时,“全球因素”也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变量。有鉴于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变化的影响,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与协调,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同时防范化解金融外汇市场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汇率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