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这么舒服,怎么创业?

厦门:这么舒服,怎么创业?

被称为宜居“天堂”的厦门充满了安逸和宁静,许多企业家离开这里到北京创业。厦门的创业环境催生了哪些特质的创业者?对于这个地方来说,是促进人进步的天堂,还是阻碍人进步的负面效应?

在大多数人眼里,厦门是一个宜居的“天堂”:风景优美,天空蔚蓝,小资气息四溢。每年的黄金周假期,都会有数百万人涌入这个只有北京朝阳区四分之一面积的小岛(132.5平方公里)。

厦门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从早期的站长聚集地,到美图、美柚、飞鱼科技、塔趣、三五互联等众多大型互联网公司,据统计已有28家厦门企业估值过亿。“4399 2008年刚搬进软件园二期的时候,这里空无一人,现在连停车的地方都找不到了。”他的兴趣创始人黄天才说。

但是,厦门太安逸太安静了。也有很多企业家离开厦门,来到北京创业。在他们看来,厦门的格局和视野不足,也缺乏推动企业发展的人才等各种要素。米卢、比林等厦门本土企业家就是这样离开的。

厦门的环境中诞生过哪些特质的企业家?对他们来说,这样美好温柔的环境是促进人进步的天堂,还是阻碍人进步的负面作用?

低调务实的草根天堂

虽然在资金和格局上无法与一线城市抗衡,但闽商“爱拼才会赢”的传统也已经融入厦门企业家的血液。从PC时代草根站长崛起的时代来看,这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很多人信奉的信条。

很多人知道在厦创业,可能是从蔡文胜开始的。厦门互联网创业的火焰也是从那时点燃的。在黑马会厦门分会的成立仪式上,蔡文胜曾回忆起厦门互联网创业圈形成时的情景:

“2000年,我刚到厦门的时候,租了一个80平米的房子,紧挨着厦门的电子城,800块一个月。客厅是我们的办公室。当时厦门最有优势的就是域名业务,“三五互联”的前身中国已经是企业了。但除此之外,厦门做互联网的人很少,我也找不到几个,但还是全部找到了。比如阿飞(姚建军,飞宇科技CEO),泉州人,2001来到厦门;吴(美图科技CEO)2002年来厦;改名为中国的孔德静也是2002年来到厦门的。那时候我天天和他们混在一起,形成了很好的圈子氛围。”

兴趣的创始人黄天才选择在厦门创业,原因很简单:为了生存。2011在厦门创办了一家团购网站。项目失败后,他曾考虑在北京创业,但最终选择留在厦门。“我们没有条件去北京。当时账户里没钱,在北京租房子住一年都不够。虽然我们在厦门(住在城中村)吃了点苦头,但至少还能挺过来。”如今,黄天才创办的好玩电商“Taqu”(原性价比)已申请在新三板挂牌,并于去年8月获得8500万元融资。

在厦门这个充满小资气息的城市,低调务实是这些厦门企业家最明显的标签。早期厦门的互联网创业者几乎都是从基层做起的:可能学历不高,了解基层人群的用户需求;大部分人都是先通过个人网站聚合流量,然后转型做互联网产品。比如,以域名生意起家的蔡文胜,后来创办了导航网站265.com,将网站卖给谷歌后成为中国成功的天使投资人之一。阿飞创办了站长之家,后转型为页游《仙道》,后与开发《保卫萝卜》的小雨(陈建宇)共同创办飞鱼科技,2014年底在港上市;吴也是从早期的域名生意起家的。做了30多个产品后,围绕美图秀秀庞大的用户群,逐渐围绕图像处理开发出一系列产品和业务。

厦门的这些草根精英,大多不喜欢一开始就谈推广什么模式,而是喜欢集中精力从一个需求点出发,然后慢慢延伸自己的商业模式。这是同步推送的创始人熊俊的观点。他非常熟悉厦门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历史:“在厦门的大互联网公司里,美图现在正在慢慢从工具向社交、电商延伸。柚子也是如此。飞博创创是做社会化营销的,它利用各种粉丝量大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聚合流量做生意。大部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上来就不说模型有多大,而是从工具或者某个起点开始,慢慢向外延伸。”

曾在美柚从事公关工作的王丹丹对此表示赞同。“这里的公司通常比较低调,更喜欢赚大钱。在外界,他们很少看到他们非常密集的媒体宣传行动。”

厦门有着丰富的互联网创业历史,也有相对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但在平静低调的创业环境中,这里的创业者还是感受到了创业的局限性。

在舒适温和的水域下发展珊瑚礁

与黄天才类似,邻里网创始人刘金龙也曾在厦门创办过一个团购网站。“我们是2010年4月份开始做的,到当年8月份,已经在深圳、广州、南京、重庆、苏州、厦门等7个城市建立了分站,每个月的销量还不错。”

但当时“百团大战”如火如荼,为了生存,融资是必须的。“但我们当时在厦门,没有太多资本运作的经验,没有这个意识。我们有了这个意识之后,发现北京的公司已经拿到了几千万的融资。”在失去机会的情况下,刘金龙不得不选择将网站卖给窝窝团。

所以,回想起来,刘金龙认为厦门与北京相比,还是缺乏融资环境和创业氛围,于是在2012去了北京创业。到了北京后,他的感受是,“在厦门,你接触不到那么多的投资人,也无法和其他创业者、投资人定期交流。所以在厦门,你对融资的敏感度和战略思维能力会比北京的创业者差。”

与有类似观点的,还有郑的创始人的密法。“我感觉厦门其实是在台下,北京是站在台上。从舞台上可以看到更远的东西,信息交流更频繁,可以开阔眼界。”所以,最后,律师还是选择了离开厦门。他认为北京的创业氛围更好,更适合把自己的业务范围辐射到全国。

在2000年就拥有大量优秀个人站长的厦门,在发展互联网行业时仍然主要受到一个问题的制约,这也是厦门创业者给I黑马的普遍答案:缺乏优秀人才。

在厦门,缺少高校是一大不足。厦门目前只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几所高校,人才输出明显不足。熊俊给I黑马举了个例子:“以厦大软件学院为例。从2002年成立至今,十年间仅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他们有的出国读书了,有的去了北上广,剩下的不多。”

有财力的厦门企业家为了寻找优秀人才,开始选择向外辐射,同时也把人带到了厦门。

美柚创始人陈芳怡告诉i黑马,美柚在杭成立了70多人的电商团队,发展电商业务。同时,美柚也努力吸引BAT的人才来厦门工作。“只要是人才,想来厦门,他都会想办法挖到我们公司。喜欢稳定的人还是会愿意来厦门,这对他们有很好的吸引力。”

熊俊将注意力转向台湾省。熊俊在台北设立了一个拥有65,438+00人的研发中心,用于开发同步推送Android应用。在他看来,在台湾省招人或设办事处比在大陆方便。“厦门离台湾省很近,比去北京近多了,坐飞机1.5小时就能到。而且台北和厦门都说闽南语,风俗习惯也很相似。况且台湾省十几年也没涨多少工资。从大陆招人,年增薪可能达到15%-20%,大家都会满意,但台湾省只需要年增薪5%左右,比从北京挖人便宜又稳定。”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有美柚、同步推这样的财力。

“这个地方不适合快速扩张,你也没有心急的资本。”

舒适悠闲的环境不利于创业创新吗?对此,蔡文胜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样舒适休闲的环境其实可以促进创业者:“那时候(我把265.com卖给谷歌之后),我真的很想调整,因为我在北京的四年,每天都很努力。在北京,除了创业和工作,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生活。我觉得每天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间,给自己留时间,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

熊俊有另一个比喻。他认为,厦门其实有点像美国的西雅图:“西雅图在硅谷的北边,那个地方人才相对较少,更适合居住,但西雅图还是出了微软、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厦门不是硅谷,但更像西雅图。这里的人踏实务实,非常适合静下心来把一个东西打磨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而往往这些东西一开始适合一个比较小的、比较偏的市场,后来就被打磨到一个比较大的市场。这并不适合需要快速扩张的公司,因为在这里,你没有心急的资本。人才等东西都不够。”

但是,厦门远没有达到西雅图的水平。在这里,美图只是一个600多人的公司,还没有达到微软、亚马逊那样的庞大规模,在厦门的人才输出和示范作用还是有限的。舒适的环境对创业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过滤器”,留下的是踏实的、追求生活与工作平衡的创业者。

黄天才也认为,厦门的互联网发展真正开始变快,还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于广州、杭州这样的城市,还是起步晚,背景不足,提升空间很大。“虽然2007、2008年厦门有过站长大会,但当时的厦门互联网行业实际上还没有成型。那时候只能说,能做的就是这些人个人能力很强,个别站长知名度很高。”

此外,厦门的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比如杭州,在阿里巴巴的发展下,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阿里巴巴上市也产生了一批熟悉互联网的本土资本,形成了良性循环和清晰的城市名片。如前所述,厦门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是吴创办的美图科技,但美图科技还没有这么庞大的公司规模,示范作用还是有限的。

现在,厦门的互联网创业氛围也在升温。以软件园投资为例,从软件园一期破土动工的2005年9月,到第四期入驻的2014年4月,厦门软件园总建筑面积已经超过1636400平方米,二期几乎已经满员。厦门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和12,厦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901亿元,同比增长29.0%。

软件园不断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创客空间不断涌现,资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厦门互联网创业的大趋势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逐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