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月教育内容
全国安全生产月是一项全国性、社会性的安全生产宣传普及活动,旨在通过集中宣传、声势浩大,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安全意识。以下是为大家精选的安全生产月教育内容。欢迎阅读。
安全生产月教育内容1: 1、安全术语
(1)安全生产: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2)本质安全: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安全,即使在误操作或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3)安全管理: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劳动条件,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劳逸结合,加强安全生产,使劳动者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生产的一系列法律措施。
(4)事故:专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总称,通常会中断正常活动,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5)事故隐患: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
(6)不安全行为:员工在职业活动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规程和方法等危险行为。
(7)违章指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强迫员工工作的行为。
(8)违章作业: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冒险作业的行为。
(9)“四不放过”原则:是指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必须坚持不放过事故原因,不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处罚,不放过他人不教育。
(10)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11)三级安全教育: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
(12)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帮助别人不被伤害。
(13)三懂四懂:了解生产原理、工艺流程、设备结构;知道如何操作、维护、排除故障和处理事故,并正确使用消除设备和防护设备。
(14)职业安全:指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有具体的含义和范畴?安全吗?。
(15)危险:指能够导致事故发生的现有或潜在状态。
(16)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腐蚀性,会对人员、设施和环境造成危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天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氧化物、毒品和腐蚀性产品等。
(17)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暂时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位(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源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工作环境和管理的缺陷。
2.安全色和安全标志
我国规定红、蓝、黄、绿四种颜色为安全色,其含义如下:
瑞德:不,停下来。
蓝色:指示,必须遵守的规则。
黄色:警告,注意
绿色:表示安全通过。
安全生产月教育内容2: 1。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避免或(减轻)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而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劳动防护用品(科研、生产、经营、经销、使用)和(质量检验),必须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条例》执行。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存在的职业危害,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应当给予劳动者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属于劳动保护(辅助措施)。
员工个人防护用品应根据安全生产和防止职业伤害的需要,按不同工种、不同工作条件发放。
个人防护用品按防护位置可分为头、脸、眼、(呼吸道)、耳、手、足、(身体)八大类。
2.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的要求是:
(1)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前进行外观检查。检查的目的是确定有害因素防护的失效程度,外观是否有缺陷或损坏,部件是否装配紧密,启动是否灵活。
(2)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必须在其性能范围内,不得超限;不使用非国家指定、经检测部门认可、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能随便更换,更不能以次充好。
(3)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特殊防护用品必须按特定工种的要求配备,以保证质量,并建立定期检查(报废)制度。
3.安全生产五要素:(安全文化、安全法规、安全责任、安全技术、安全投入)。
4、企业安全教育的三种形式是指新的(员工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和定期安全教育)。
5.三级安全教育是指新员工(公司、工厂)安全教育,(车间)安全教育,(岗位(车间、班组))安全教育,是厂矿安全生产教育体系的基本形式。
6.劳动保护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组织和技术措施,消除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条件和行为,预防事故和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其内容包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女职工保护、未成年工保护、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7.必须在机器(齿轮)、(滑轮)、链锯、(传送带)和(飞轮)的外露部分安装保护装置。
8、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9.特种作业包括:(1)电气作业;(2)金属焊接和切割作业;(三)起重机械(包括电梯)操作;(四)驾驶企业机动车辆的;(五)架设作业;(六)锅炉运行(包括水质化验);(七)压力容器的操作;(八)制冷运行;(九)爆破作业;(十)矿井通风作业(包括瓦斯检查);(十一)矿山排水作业(包括尾矿筑堤作业);(十二)主管部门提出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年满18周岁;(二)身体健康,无妨碍从事相应工种的疾病和身体缺陷;(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备相应工种的安全技术知识,参加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并考核合格;(四)符合相应工种需要的其他条件。
10.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特征:(1)病因明确;(2)导致职业病的职业危害因素大部分是可以检测出来的,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致病;(3)暴露于相同因素的人群中总有一定的发病率;(4)有一定的临床症状;(5)许多职业病没有特效疗法;(6)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
11.在金属容器、管道、铁平台、隧道、矿井膨胀和潮湿环境等恶劣环境中,允许的安全额定电压为24伏。
12,职业危害一般包括:
(a)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可分为化学危害,如有毒物质和生产性粉尘;高温高压、电离辐射、噪音等物理因素的危害。生物因素的危害,如生产和劳动过程中的流行性疾病、细菌和病毒感染。
(2)与工作条件有关的危害,如工作时间长、劳动负荷过重。
(3)与生产环境相关的危害,如车间狭小、通风采光不合理、防寒取暖和防暑降温设施缺乏等。
13.中国的劳动保护立法有四个层次:(1)(宪法和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以“中国人民和国家主席令”颁布实施;(2)(基本法以外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实施;(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以“国务院令”发布实施;(4)(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并颁布。
14、事故调查的“四不放过”原则是:
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整改措施没有落实,相关人员没有受到教育,责任人员没有得到处理的,不要放过。
15,“三不伤害”的意思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16.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电压额定值分别为42伏、36伏、24伏、12伏、6伏。
17.使用手电钻、电动砂轮等手持电动工具时,为确保安全,应安装漏电保护器。
尘肺病的主要症状是气短、胸痛、胸闷、咳嗽。
19.安全帽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在行进过程中,材料掉落砸到头部,与突起物发生碰撞。
20、在动火作业区域,应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
21,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安全标志应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组成。如有必要,一些补充文字说明需要与安全标志一起使用。
22.化学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报警、紧急疏散、现场急救、溢出或泄漏处理和消防。
23.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粉尘的化学成分及其在空气中的浓度,以及人体接触时间的长短。
呼吸防护装备分为防尘、防毒、供氧三类。
24、“不放烟花?logo一般出现在哪里?具有高火灾风险的零件;重要场所;物资集中、火灾损失大的地方;人员集中、火灾伤亡大的地方。
25.发生火灾时有哪些基本的正确应急措施?拉响警报,疏散人群,并在安全的情况下尝试灭火。
26.防火重点部位要注意哪些方面?不要在这些地方吸烟,随意使用明火;不要将易燃易爆物品带到防火重点部位;严格遵守各种安全标志和消防标志的要求,遵守各项消防安全制度,服从消防保卫人员的管理职责;劝阻违法人员,制止违法行为。维护重点防火部门的消防安全。
27.火灾报警电话、交通事故报警台、急救电话是什么?119、 122 、120
28.火灾逃生的四大要点是什么?防烟;果断迅速逃离火场;想办法逃跑;等着他来拯救。
29.火灾致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毒气体中毒,如一氧化碳;缺氧和窒息;烧死;吸入热空气。
30.打电话?119?报火警时,应澄清哪些事项?
(1)明确起火单位名称、村镇、区、街、门牌号;
(2)要明确着火的是什么,火势有多大,有没有爆炸物和危险化学品,有没有人被困;
(3)明确报警人姓名、单位、电话;(4)清晰、简明地回答消防队的询问。
安全生产月教育内容三:安全防火四懂五会?即:知道火灾危险性,知道防火措施,知道灭火方法,知道火灾逃生方法,报告火灾,使用灭火器,扑灭初期火灾,组织人员疏散,
会进行消防宣传。
(一)火灾的分类
1,A类火:指固体物质的火,这种物质往往有有机物,燃烧时一般能产生灼热的灰火。如木柴、棉花、羊毛和大麻。
乙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
丙类火灾:指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氨气等气体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锂、铝、镁及合金火灾。
(二)火的三要素
1.物质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2.点火源的类型:A明火和高温表面B摩擦和冲击C电火花D静电E雷击。
(3)防火措施
是在火灾发生前预先阻止火源引燃的措施,是最根本的防火措施。这一措施是为了有效和适当地管理具有火灾危险的物质和具有点火能量的点火源,使它们不会造成火灾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