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培训效果?

如《企业如何做好培训规划》一文中所述,评价培训好不好有两个角度,一是现场反馈的效果,二是培训后员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的效果。但是,后者才是企业应该重视的效果。因此,决定培训效果的因素很多,而对于“培训效果”,企业不仅要关注现场反馈效果,更要关注培训后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效果,因为这是企业培训最终效果的关键。

提高培训效果,可以简单概括为十六个字:找对问题,摸清现状,选对方法,选对讲师。

找到正确的问题:德鲁克曾经说过,对一个错误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会造成远比对一个正确的问题提供错误的答案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培训之前,企业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是通过员工培训还是通过其他方面来解决问题?毕竟培训不是万能的,有很多问题是培训解决不了的,比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敬业度,满意度。培训可以改变员工的技能,但很难改变员工的态度和观念,更不可能通过培训对员工进行“洗脑”,因为成年人的心智模式是成熟理性的,很少有人能在其他条件和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一个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

摸清现状:员工素质技能千差万别,培训课程分类型、分深度。但目前很少有对培训课程进行分级的做法,当然也有企业降低人均培训成本,让全体员工参与培训的考虑。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的课程适合高层管理人员,但中层和基层都来听课。表面上看,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知识和方法,但实际上,很可能是高层理解了,中层不理解,基层根本不理解,大部分都不满意。与其要求讲师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不如找出学生并给他们打分,选择适合他们知识结构和岗位水平的课程。虽然运营成本会更高,但是效果会更好。从中长期来看,这种分级培养方式的成本是最低的。

比如博士生导师给经济学博士生教微观经济学,本科生也听。除了少数长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本科生,有多少人能看懂?所以摸清现状,因材施教,才是正确的训练方法。

选择正确的方法:严格来说,知识和技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技能来自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知识是影响技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要的是员工的技能,不是知识。

参加培训和听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参加培训是为了获取技能,而听课是为了获取知识。从知识到技能,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有时可以由员工完成,有时由讲师完成。对于知识的传授,讲师只需要朝一个方向讲,学生就能听懂;至于技能的迁移,光说是不够的,还要示范、模仿、参与实践。

培训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和沙盘练习,这三种方法适用的课程和对象是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最适合需要动手的生产运营类课程,课堂教学适合所有知识、技能和管理类课程,沙盘练习适合复杂情境模拟/策略推演类课程。

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涵盖所有的训练。企业在选择培训方式时,需要结合课程类型和学员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选择合适的讲师:在找到合适的问题,摸清现状,选择合适的方法之后,最后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就是讲师了。无论是内部讲师还是外部讲师,水平和风格都有差异,很难评价是好是坏。另外,不同背景的讲师,在体裁和风格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常见的体裁主要是学术、经理人、顾问、明星品牌。

学术讲师最大的特点是知识渊博,专业技能强,但实用性低。所以这一派的讲师更适合讲一些侧重理论和基础研究的课程;

管理者派出的讲师大多有良好的工作背景,大多有跨国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他们所教的内容来自于他们企业的最佳实践,并得到了实战的验证。但是,这些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并不能完全应用到学生所在的企业,学生只能有选择地倾听和借鉴。

咨询学校的讲师通常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咨询经验。他们所教的内容大多是从多年的咨询项目发展而来,经过很多企业的实战验证。而且既有学术讲师的系统性,又有经理讲师的实用性,是培训讲师的首选。但由于咨询师的工作性质,重在编制方案而非讲授方案,而且大部分咨询师没有专业的演讲训练,缺乏演讲技巧,咨询师学校的讲师最普遍的缺点就是专业基础和经验方法的转化率不高,懂得很多,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太善于表达。

明星讲师有点像当年的超女,就像雨后春笋,突然出现在各大培训网站的首页和全国各地机场的音像报刊销售点,频繁在公开课和社交活动上讲课。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明星讲师都有一个特点:以独特的定位为主要卖点,比如中国XXX专家,中国XXX第一人,XXXX公司金牌销售冠军...然而,这些明星讲师消失的速度和他们走红的速度一样快。企业一定要慎重选择这样的讲师,每天用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出场费请这些明星来派讲师。不如用同样的投入去开发一些重要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