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读】冷山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小说《冷山》,也看了小说的电影版。《冷山》讲述了美国内战期间,一个名叫因曼的南方联盟士兵作为逃兵,回到家乡与心上人艾达团聚的故事。2003年,同名电影《冷山》在美国上映,深受观众喜爱,并获得奥斯卡奖。
欣赏一部作品,比起阅读,我更喜欢电影的形式。对我来说,视觉和听觉的双向刺激比阅读和想象更令人印象深刻。
记得2017年,我看完敦刻尔克的时候,曾经发过一条朋友圈:“真正的战场,看不到血腥和浪漫。”
当然,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个人对战争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我从小接触的电影或书籍。不得不承认,书本上或者银幕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曾经让我对战争这个概念产生了一些浪漫的幻想。我想很多热衷于战争电影的人也是这样,因为战争电影能给他们带来极致的视觉刺激。
但这几年我接触了几部与之前看过的战争题材不同的作品,比如《敦刻尔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巨人的陨落》、《冷山》,这些作品激起了我对战争的好奇心,开始让我学会从另一个更真实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战争。
我们小时候在长辈的指导下看战争片,看到的战争场面比较壮阔,受的教育主要是英雄主义。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当我们没有足够的经验时,面对这样的宏大,往往很难产生* * *感。
《冷山》这部作品其实是有野心的。一位网友在书评中这样描述:“一条纯爱的主线贯穿始终,成为连接信仰、政治、战争、人性、生死等一系列宏大命题的纽带。”
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始终没有向观众展示枪林弹雨的战场,而是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比如一个士兵如何思念爱人,如何艰难生存,如何惧怕死亡;比如留守后方的妇女儿童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求生,如何顽强等待亲人从战场归来...
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爱上它。记得有一位书友曾经跟我说过,“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应该是倡导反战的。”我觉得冷山就是这种情况。透过那些卑微而真实的面孔,我真切地看到了战争给每个阶级、每个群体、每个人带来的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伤害。只有当这些痛苦的细节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才能深切体会到“古有多少人打仗”的悲凉与悲凉。
去年看了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讲述了德克萨斯州士兵比利·林恩(Billy Lynn)的故事,他在加入美国步兵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在一次交火中,他和战友都活了下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伊拉克战争中成为民族英雄,和战友一起被召回美国。林恩和其他人被授予英雄称号。然而,面对人们对战争的好奇和不解,林恩的内心充满了沮丧和挣扎。
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记者好奇地问林恩,与敌人近身搏斗是什么感觉?
显然,人民认为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一个军人难得的机会和特权。林恩说,“我觉得我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受到了表彰...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名士兵,我真的只是想活下来,只是为了活得没有胳膊和腿。”
这让我想起了许鞍华导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你在战斗的时候,你并没有感到爱国,你只是想躲开子弹。”或许,任何浪漫的战争假设,对于那些死在战场上,又从战场上活下来的人,都是不公平的。
当今时代,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是爱与尊重,尊重每一个个体,尊重每一个生命。而战争只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地方,战场上的每一个个体甚至都无法死得光明正大,死得体面。
而我想,对于他们,我们能做到的尊重,不是急于用“精神”和“主义”来定义他们,而是努力去凝视和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告白...
第一次看《冷山》的时候,扉页是《人间冷山路》,冷山路不通。在炮火轰鸣、变幻莫测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艰难跋涉,各奔东西。比一般的战争书籍更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查尔斯·弗雷泽与妻女隐居深山七年,观察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更替,仰望星空,走遍山径,精雕细刻笔墨,然后纯净自然地展现田园油画《冷山》。潮湿的河岸,茂密的草地,小径斜斜的山核桃树,牛群和晚霞,黑褐色的毛毛虫,蛞蝓和青蛙,都仿佛听到了风声,闻到了风中泥土和青草混合的味道,这让人们想起了梭罗,他也在隐居中写下了《瓦尔登湖》。融入文字的自然力都是类似的。然而,这样的书是关于战争和爱情的。前不久看了一部战争片《我们的父亲》,“战争会展现我们最坏的一面。”Firedhelm在战前就预测到了这一点。事实是,战争一直在撕裂和摧毁每个人。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战争对人的完整性的破坏。人们心中的庙宇在战争的轰鸣声中一座座倒塌,最后化为废墟。故事中,战争一触即发,因曼北上战场,阿达孤身一人,甚至来不及交织和发酵感情,就匆匆道别。爱就像一把火炬,让漫漫长夜里能有一丝光亮。他们的目光在一个遥远而未知的地方偷偷相遇,他们努力向前。在尝到年轻时最渴望的爱情和甜蜜之前,因曼身上沾满了对手或朋友的鲜血,脑海里满是同伴们血腥而痛苦的面孔。他仍然渴望美丽,但他的心已经麻木了。回头一看,真是不堪回首。认识阿达的漫长岁月,成了他不断接近和渴望钱山视野的唯一纽带。此时此刻,冷山中的阿达也在与大自然互动。星月邀,简单纯粹,寄托在树鸟身上,减轻一切痛苦。父亲去世了,因曼上了战场,千里之外的她一无所有,从养尊处优到独立生活,告诉自己,“过了这么久,我知道我必须学会自己生存。”那些穿越时间等待的感受,那些被感知捕捉到的信件,很像她在耳边的呢喃,那么亲切,那么真诚,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毫不犹豫地架起了彼此的心桥。他们在逐渐接近,向上寻求,桥成了他们不断探索自我的阶梯。他们看到的星星和天空越多。“亲爱的安达:很难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这几天没听说怎么过,你也成了女强人,但是聚在一起爱你太短暂了。祝你在天堂一切顺利。”——因曼,爱你的人,即使这段感情不是真的近在咫尺,即使历史长河中一个生命的死亡是渺小的,它依然来自这个世界。它曾经到达云端,散发出微妙的光芒,温暖着孤独的人。
第一次读《冷山》,也是第一次读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小说。没想到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比我预想的要大一点,而且这种触动不是由战火纷飞的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带给我的,而是由因曼在小说第一章里讲给一个卖坚果的瞎子听的一个战争场景,让我的心“咯噔”一下猝不及防。
这是一场巨大的战斗。因曼的军队在战场上先于北军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取得了“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的极佳效果。面对易守难攻的敌军阵地,北军浩浩荡荡的队伍一个接一个地冲锋,结果可想而知:北军伤亡惨重,战场上血流成河,到处都是断肢断臂,还有一个接一个伤员凄厉的哭喊声。
因为因曼的军队装备不如北方军队,战争一胜利,一些人就把死伤的北方士兵的靴子和武器剥了下来。有的人看到敌人已经被打败了还不服气,就把还活着的伤员绑在一起,用斧子一个个砍下脑袋。战争的残酷被作者描述得真实而令人震惊。
开篇从主人公的角度把小说的背景解释清楚,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见过战场上血肉横飞、哀鸿遍野的绝望场面,因曼才选择当“逃兵”。是的,他是战场上的逃兵,但他不是生活的逃兵。相反,他为了生活的希望,投奔了“生活”。这样的生活没有硝烟,没有杀戮,没有绝望。
我想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还包括鼓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振作起来,用激情迎接挑战,用热情拥抱生活!至少,我从这本书里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当然,个人认为《冷山》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我会抽时间再看一遍。它的魅力和力量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