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哪里有汉堡培训
1993,在邓公南巡讲话的第二年,43岁的郭台铭在深圳有关部门的陪同下,到龙华镇为企业选址新的生产基地。
5年前,郭台铭在深圳创办了深圳海洋精密电脑连接器厂(富士康的前身),成为首批落户大陆的台资企业之一。
站在龙华镇的一座小山上,随行官员漫不经心地问郭台铭,他打算用多少亩地来建厂房。他指着眼前的一片不毛之地,豪迈地说:“能看到的地我都要!”"
这个时候的富士康还没有今天的名气大。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家做电脑配件的普通台资企业。
随行的官员都惊呆了,认为这位台商有点疯狂,但郭台铭笑着说:这些地方恐怕不够富士康发展。
疯归疯,但人家毕竟是台商,政治效应远大于经济效益。随行人员不敢怠慢,迅速向上面汇报了情况,顺利获批。
三年后,占地1000多亩的龙华工业区正式成立,也就是今天拥有30多万员工的富士康工业区。从工厂南门骑到北门要30分钟,可见面积之大。
这是郭台铭在内地建的最早的工厂,也是他创业后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
在随后的几年里,郭台铭以深圳为中心,将企业从珠三角辐射到长三角,从沿海辐射到内陆甚至海外,逐步建立起员工超过百万、产值上千亿的“代工帝国”富士康。
如今,富士康的每条生产线平均每小时可以生产近600部智能手机,全球每7部iPhone中就有一部来自富士康。
经过47年的创业,郭台铭从一个不起眼的“塑料加工小哥”摇身一变成为身价数百亿的台湾首富,半个世纪的奋斗史相当精彩。
有人说他是无情专制的“霸道总裁”,有人说他是有远见有胆识的管理大师,还有人说他是言不由衷的“花花公子”。
郭台铭说话时经常自相矛盾。他经常吹嘘自己是山西人。他总是抱着“忠、孝、礼、义”给自己贴金,却又说“商人无祖国,有市场的地方就有祖国”,“大陆需要我,我不需要大陆”。
今天,71岁的郭台铭走下了神坛。
第二,
1950 10 10月8日,一座名为慈惠宫的突然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住在这里的小警察郭产下一名男婴。
面对尴尬的生活,郭警官给儿子取名为,表示永远不会忘记这段难忘的历史。
郭是山西省晋城县人。他当过兵,毕业于中央警校。他于1948年随战败的国民党军队逃往台湾省。他无权无势,买不起房,也没分到宿舍。他和妻子只能住在妈祖庙警察局附近。
小时候,郭台铭和弟弟妹妹因为素不相识,经常被同龄人欺负,但不管人多,打得多惨,他都会红着眼睛,抓起自己的拖鞋,一顿狠揍到底。
在国内,军人出身的郭采取准军事化管理。孩子吃饭睡觉都有严格的作息制度,这让郭台铭不仅精力充沛,而且意识到一切都要遵循制度。
1966年16岁的郭台铭因为家境贫寒,靠打工完成了“航海专科学校”的学业,转行服过兵役,后在复兴海运公司做业务员。
21岁时,郭台铭进入台北一家药厂当业务员。由于他的勤奋,他很快赢得了一个叫林淑茹的女孩的心,她也在制药厂实习。
年轻时,郭台铭高大英俊,嘴巴很甜。林淑茹美丽温柔,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接触没多久,郭台铭就震惊了,才知道他不仅是北医的高材生,还是港资亿万富翁林百欣的掌上明珠。
如此悬殊的家庭背景自然让林家极度反对,千方百计阻止两个年轻人在一起。就连郭台铭的父母也站出来说,他们不敢攀这门亲事。
然而,林书如认定郭台铭是他的“真命天子”。无论家人如何努力说服他,他从不屈服。郭台铭觉得找到林舒茹是上帝的恩赐,他从不妥协。
1975,25岁的林书如终于不顾家人反对,与郭台铭结婚,结束了长达5年的异地恋,步入婚姻殿堂。
孙子郭守正和孙女郭晓玲相继出生后,林百欣真的没有看一眼,可想而知他对女儿的怨恨。
要爱情不要面包的林书如很硬气。她不来就走,不来就走。她一心想成为郭台铭的妻子和丈夫。
事实证明,她很草率。
林书如的态度越坚决,郭台铭的压力就越大。他是亿万富翁的女儿,所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嫁给了自己这个“穷小子”。怎么说呢,他得给岳父看点东西。
此时正是塑料制品兴起的时代,全球塑料加工业已经转移到香港和台湾。知道打工没前途,郭台铭在结婚前一年,用母亲资助的20万朋友创办了鸿海塑胶。
“鸿海”是郭台铭想要的名字。洪是天,海是地,表示他在做天地之间的大事业,有很好的寓意。可惜,现实居然给了他一锤子。
第三,
尽管郭台铭在开始创业时也很勤奋,但他还是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赚钱不仅要靠勤奋,还要靠经验、技术、人脉甚至一点运气。
不幸的是,郭台铭年轻时没有这些。再加上他遭遇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塑料行业一片萧条。
忙了两年,没赚到钱,合伙人也撤股跑路了。成百上千的资本丢失了,我欠了一屁股债。老郭的家庭太穷了,他们甚至没有钱买奶粉。刚出生的儿子只能喝米汤,饿得哭。
看到丈夫整天唉声叹气,家里一贫如洗,倔强的林淑茹只好拉下脸,向家里借了70万元,资助郭台铭。
1976,26岁的郭台铭用他热情的妻子书接了一个黑白电视旋钮的大订单。
但当他接了单后,发现自己没有生产旋钮模具的技术,只好到处求人,请外面的模具师傅帮他完成生产任务。
在订单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郭台铭敏锐地意识到塑料加工属于产业链的最底层,模具加工是整个制造业的核心,他的思维有些活跃。
1977年,鸿海账面上有几百万资产。在许多朋友的建议下,郭台铭面前出现了两个看似不错的“赚钱机会”。
一方面台湾省经济腾飞,趁着房地产火热炒地;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兴起带动了各种原材料的涨价,你也可以通过囤积原材料来赚钱。
出乎意料的是,郭台铭选择花光所有的钱购买最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
他认为土地投机和原材料囤积都是投机活动。只有搞实业,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稳定盈利。
尽管如此,在此期间,郭台铭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一边不断花钱培训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维护新机器,一边眼看着原本唾手可得的土地、原材料价格一倍又一倍,让所有人都感到压抑。
不仅如此,郭台铭还把他的公司搬到了一个偏远的土城,一个关押经济罪犯的监狱。
他担心如果犯了什么经济问题,员工至少可以就近报告情况,让公司继续运转。
除了害怕做生意,郭台铭也很穷。
有一年过年,郭台铭给公司员工发完年终奖后,口袋里只剩下2000元,只好留下1,000元给家里买年夜饭,剩下的1,000元在妻子回娘家时被妻子象征性地包了起来,以补一个门面。
幸运的是,他的妻子林淑茹一直鼓励他。毕竟,她是受过大学教育的高材生。她坚信丈夫的决定是正确的,就让他走了。
不得不说,任何时候得到家人的支持,都是走向成功最关键的一步。
将近四年后,郭台铭顶住了诱惑,努力工作。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他不断接到欧美的电子零件订单,生意不断攀升,但身边赚快钱的朋友的事业却戛然而止。
第四,
1980年,鸿海的生意真的蒸蒸日上,但30岁的郭台铭却有点不开心。
因为购买设备,郭台铭经常访问日本。他发现日方是“母鸡养鸡”的模式,大厂支持小厂成为自己的“卫星厂”,一起赚钱。
回头看看台湾省,大厂欺负小厂,小厂互相打价格战,打个没完没了。工厂倒闭,法人因为还不上贷款被关起来了,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
因此,郭台铭做了一个决定:他不去台湾当地的工厂玩,而是去和美国人做生意。正是这个看似“崇洋媚外”的决策,催生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富士康。
从65438到0985,郭台铭接到一个为计算机企业生产连接器的订单,从此正式与“计算机产业”挂钩。
因为他想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名企业家,郭台铭得到了“富士康”这个名字。
狐狸就是狐狸的意思,也就是说企业要像狐狸一样灵活敏捷。CONN是Connector的英文缩写,企业性质一目了然。
这个名字名副其实。在开发连接器生产设备时,不懂许多工艺的郭台铭宣称:“成功有四条路:复制、研究、创造和发明”。
正是这种灵活且有些狡猾的企业文化,让富士康得以快速成长,从模具加工到更复杂的“个人电脑”生产环节。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郭台铭只身前往美国寻找客户。在几周内,通过每天吃汉堡,住汽车旅馆,用12美元,他走遍了美国51个州中的32个州。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爆炸式增长,郭台铭的运气也来了。富士康的专业设备和技术得到了海外商家的认可,赢得了很多OEM订单。
依靠早期R&D的实力,其他公司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从设计到量产的过程。富士康只需要几周甚至更短的时间,价格其实比同行还低。
在1988年,富士康已经是一家拥有1000多人的大型企业,收入超过10亿元,成为包道重要的科技型加工企业。
但就在这一年,38岁的郭台铭再次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整个生产基地搬迁到大陆。
虽然此时大陆为了推动改革出台了很多支持台商在大陆设厂的政策,但大多都是在观望,真正愿意付诸实施的企业寥寥无几。
五,
郭台铭敢于突破两岸政治风险,在大陆设厂,既是成本意识,也是被迫的。
随着上世纪8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台湾省的土地和用工成本飙升。同样的工种,台湾省的人工成本是大陆的5倍,有钱也找不到人。
同时,与中国大陆的各种优惠政策相比,台湾省一直放任自流,刁难和歧视中小企业。
正因为如此,郭台铭想出了“鸿海”走向全球产业的计划。
此时,大陆不仅在土地政策上给予台商极大的优惠,在税收、招聘等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照顾和支持。
因此,在深圳富士康工业园建立后,郭台铭自信地说:“大陆将是我们未来制造技术的实验战场,我们将在那里挑战制造和销售的最高水平。”
扎根深圳后,富士康正式进入发展快车道,凭借其高性价比和高效率,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精密制造企业手中抢走了不少订单。
在龙华新工厂建设期间,富士康碰巧在临时租用的黄田工厂赶上了一批康柏电脑的订单,这些订单是郭台铭从韩国LG手中抢来的。
离交货期限还有一天,还有一万多台电脑机箱没完工,马上就要规定了。郭台铭亲自带领所有员工分A、B两组轮流上流水线,24小时内停止人员和设备。
凌晨5点57分,所有商品生产完毕,打包完毕,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三分钟。
高效准时,价格低于同行。同时,为了打消合作伙伴的顾虑,富士康拍着胸脯承诺只做代工,绝不做相关品牌商品。
这样的企业,打着灯笼都难找。练习签约多年的郭台铭终于有机会在与IBM、Intel、DELL、Sony等工业巨头的合作协议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金钱如流水般涌入。
做代工是赚钱,但也要看什么时候最划算。精明的郭台铭一直在心里算着账。
虽然手机代工是郭台铭最赚钱的项目,包括后来的TFT-LCD领域,但富士康并不是这些市场最早的进入者。
在1999之前,国内代工厂争相抢手机代工业务的时候,郭台铭觉得手机制造成本太高,不管厂商怎么邀请,他还是继续做个人电脑代工业务。
直到2000年,郭台铭才觉得手机已经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他不慌不忙。
凭借过硬的质量和技术,富士康接连拿下众多国际手机品牌的大量订单,并很快垄断了全球手机代工行业。
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秘密会见了郭台铭,因为他欣赏富士康为摩托罗拉制造的手机的质量,并将iPhone的生产任务交给了富士康。
2001年,鸿海盈利654.38+0.442亿新台币,成为台湾省民营企业龙头。富士康在“中国出口企业200强”中排名第二,占此时深圳出口总值的6.2%。
仅仅一年后,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3450亿元,业绩增长了70%。52岁的郭台铭今年以23亿美元的身家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198位,连续四年蝉联“台湾省科技首富”。
郭台铭转战大陆创办富士康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60%,全球市场份额和营收猛增,几乎是全球EMS(专业制造服务商)中的霸主。
富士康的成功自然离不开郭台铭一直努力追求的细致管理,但似乎少了点人情味在里面,大麻烦也随之而来。
六,
2010年初,深圳富士康第一个工人跳楼。
郭台铭起初并不在乎。对于数百万员工来说,有一两次冷静的自杀是正常的。
没想到,短短9个月,就发生了14起富士康工人跳楼事件。
舆论哗然,股价下跌,官方质疑,郭台铭也一头雾水。
郭台铭不是不知道。第五次自杀后,他主动宣布给所有员工涨工资,然后邀请媒体实地参观,并请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小姐”在工厂里转悠,充当心理咨询师。
这还不算,郭台铭还用私人飞机从老家山西五台山请来了30位高僧为逝者做事情,自己也跪下默默祈祷。
没用的。没过几天,又有一名富士康员工跳楼。
郭台铭叹了口气,只好采用一种极其简单粗暴的方法,在工人宿舍楼外安装铁丝网。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跳楼的员工没了,但是今年深圳的电线价格全都涨了。
抛开风水不谈,员工不断跳楼与富士康严苛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
据说在深圳龙华,只要看到一个眼神迷离,一副没睡醒的工人,那一定是富士康员工。
从小接受军事化教育、当过兵的郭台铭,对富士康采取了一套军事化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运行从生活到工作的所有流程,把工人当成“人形机器人”。
富士康员工入职前需要经过军训,园区内的工作生活必须严格按照富士康的员工手册执行。
根据手册,工作时,无论坐着还是站着,所有人都必须听从哨声,统一行动,哪怕只是站着,也要像军人一样站成军姿。
哪怕是简单的焊接工作,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有扫描、取货、焊接、精加工等一整套流程。他们只需要对手术摇头晃脑,从不东张西望。
整套动作一天重复上千次,人也不傻。
在工厂聊天超过三次会被警告直接开除;上厕所不能超过10分钟...这个规则是员工入职时严格灌输的。
工厂实行严格的上下级管理。通过不同的服装颜色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他属于什么阶层,住宿和行走路线也完全不同。
更独特的是富士康的宿舍布置。村民和村民绝对不会安排住在一个房间。他们怕的是聊天耽误工作,或者串联闹事。
此外,富士康工人不仅不包吃住,生活上的事情也全部外包,洗衣保洁都由专门的公司承担。
并不是富士康那么关心工人,而是可以节省不可控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让工人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
管理也不容易。每天开会就像开军事会议。更别说,郭台铭有自己的“尿理论”,还经常教“你的尿是不是变黄了?”不是黄色?那证明你不够努力。"
这其实就是郭台铭在与国外品牌合作时学到的所谓“流水线精细化管理”,也是今天流水线作业的基本原则,保证企业中的每个人、每个零件都符合工业生产标准,都是可以控制的。
问题是国外的管理者早就意识到这种行为有些反人类,通过大规模的设备升级,把手工作业变成了自动化作业,劳动者的权益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但来到富士康,几十年如一日贪图廉价劳动力,打算把本该自动化的工序交给手工。
好好的活人变成了“机器人”,结果可想而知。
七,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富士康的长期价格远低于竞争对手,因为其毛利难以想象。
代工一部价值65438美元+0,000的iPhone,大头自然是苹果拿,小头属于日韩等厂商。富士康的收入不到10美元。如果扣除运营成本,净利润可能不到65438美元+0。
如此一来,平均毛利在3%左右的富士康要想继续经营,只能通过降低成本来继续维持。羊毛出在羊身上,利润自然要从富士康工人身上榨取。
富士康在深圳成立时,台湾省的平均劳动力是中国大陆的5倍。算上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而给予的各种政策,郭台铭的成本要比他的同龄人低得多。
没想到的是,即使富士康的管理严苛而不人道,在跳楼事件接连发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富士康工厂门口依然排起了长长的求职队伍。
因为相比其他公司,富士康的工资还是最高的,管理也是最正规的。想想也有点恐怖。
事实上,郭台铭也有他自己的考虑。
富士康成功的关键在于郭台铭的“成本降低系统化”,即全流程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也就是著名的“赤字订单,黑字发货”制度。
“赤字接单”是指以最低的价格从对手手中抢订单,通过严格控制生产流程和设备运行的准确性,拆解所有流程,层层考核管理。
分解后的步骤会把成本控制提高到极致,最终达到客户满意,自己还能盈利的“黑字出货”的结果。
此外,当新技术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时,郭台铭很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等市场规模扩大了,产品体系规范了,再打着价格无敌的旗号去赢。
不仅如此,在全球拥有10多个R&D中心和数万名R&D工程师的富士康,早已从单纯的代工转向AI智能、5G通信、精密制造等高科技研究领域,用技术碾压了无数潜在竞争对手。
在残酷的竞争商业环境中,勇武善战的富士康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眼中可以直接拉动GDP的“香馍馍”。
在2018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68岁的郭台铭说:富士康产值占中国GDP出口的3.9,占进口的3.6,占全国GDP近3000亿,下一步将力争提高到5个点。
难怪2009年富士康准备进军河南的时候,河南省政府甚至专门下发文件,从县村两级帮忙招人,每个工人还能拿到200元政府补贴。
本来也有媒体质疑河南政府是在贴出几个亿讨好富士康,但是富士康在河南完成很多布局后,看到数字的人都闭上了嘴。
2019年,河南进出口总值十年间从不足200亿元快速增长到5000亿元,仅富士康进出口值就占60%,河南成功进入全国十大外贸大省。
四川也是如此。富士康进驻后,四川货物进出口总值从不到100亿增长到3000亿,成都一家富士康企业进出口值占全省19.2%。
昆山、烟台、重庆、贵阳等省市也纷纷引进富士康,不仅从进出口贸易中获益,也提高了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不可否认,富士康的到来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带来了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链,当地的高科技、电子产业迅速升级,直接改变了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生产体系。
因此,无论郭台铭到大陆哪个地方,当地的最高领导人基本都会亲自见到“财神”。
八,
在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是神一样的存在。
一方面他的话作为语录贴在公园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每天都有无数人围着唱赞歌。
如此一来,一些漂浮的郭栋说出“富士康养了很多大陆人”之类的废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郭台铭创办的富士康有多强大,他本质上都是一个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商人。
近两年来,郭台铭紧随苹果等大公司的脚步,悄然在印越新建了数百亿的工厂,这是商人逐利的正常表现。
这位坐拥数千亿美元的“财神”的感情生活也是出了名的浮躁多变。
2005年3月12日,妻子林淑茹因乳腺癌去世。就在几天前,55岁的郭台铭刚刚当选为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台湾首富。
也许是他的妻子,多年的煎熬,没能看到这一天。郭台铭面对镜头,伤心地哭了,“老天对我不公平。”
为了感谢妻子一路陪伴,郭台铭斥资数亿在捷克购买了一座以林书如命名的古堡,被传为佳话。
不幸的是,当他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郭台铭犯了一个“男人才会犯的错误”,和一个金融公司的女员工发生了关系,这给她带来了很多麻烦。
最后,是林淑如不情愿地与郭台铭联手,以敲诈勒索罪将对方送进了监狱。
估计吴秀波夫妇后来对这波骚操作心领神会,学以致用。
林书如离开后,郭台铭多次对媒体表示“妻子是不可替代的”。
但俗话说“男人的嘴是骗人的鬼”,郭台铭在妻子离开后似乎也放任了自己,与多位女明星传出绯闻。
其中有与他亲密共舞的林志玲,也有十指紧扣出席公开场合的刘嘉玲。至于其他十八线的小明星,更是数不胜数。
一系列热点新闻让李敖老师看不起,直言:“他拉女人没有标准,像发情的小动物。”
不管这是不是一时冲动,厄灵从郭台铭身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比郭台铭小24岁的舞蹈老师曾馨莹。
有趣的是,这个曾老师正是指导郭台铭和林志玲热舞的舞蹈老师,两人的关系不禁让人心生幻想。
2018年,68岁的郭台铭嫁给了44岁的曾馨莹。婚礼现场,正值壮年的郭台铭当场做了30个俯卧撑,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台湾媒体特意问郭台铭为什么会迷恋曾馨莹。他诚恳地说:“我从她身上闻不到钱的味道。”
这种言论没有伤害性和侮辱性。我想知道林志玲和刘嘉玲等女明星对此有何看法。
最初的“小甜甜”布兰妮今天去世了。郭台铭和女明星的交往可以说是一时冲动,但绝对是对自己一手打造的富士康帝国的真爱。
尽管郭台铭表明将从2001退休,但在18年,经历了员工跳楼、继任者哥哥去世、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后,他依然独自扛着富士康的大旗。
2065438+6月21,2009年,69岁的郭台铭终于宣布退休,将鸿海董事长一职交给追随了他几十年的刘洋伟。
从中国到美国,再到欧洲、南美和非洲,富士康在超过一半的地球村都有工厂,郭台铭建立的十亿美元帝国是中国人眼中的商业奇迹。
很多人肯定会说郭台铭的格局和眼光,但事实上,如果他没有踩着大陆经济腾飞40年的脚步,享受了无数的优惠政策和几十年的人口红利,郭台铭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站在出风口的人,可能会飞上天空,也可能会突然从云端坠落。
随着中国大陆人口红利的消退,富士康赖以生存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正在迅速萎缩,周围出现了很多像比亚迪和Luxshare这样悄无声息的竞争对手。这怎么能让退休的郭台铭感到轻松呢?
离开郭台铭的富士康仍需观望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