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弟子规》

第一章:学习实践《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序是这样教我们的:弟子规矩,圣人培养,第一次孝顺,第二次信任。泛爱人,惟亲仁。有余力就去学文学。它从人的根源出发,教育我们从这些方面塑造自己的德性。第一孝,就是一个人首先要心中有爱,孝敬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养育他的父母都不能尊重,那么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础,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长辈、领导、同事、兄弟、朋友,他的所作所为也很难得到认可。下一次,我真诚地认为,我们应该谨慎生活,信守诺言,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诚实。从一个小人物到一个大企业,如果他不能对人坦诚,那他靠什么立足于社会?泛爱人,惟亲仁。有余力就去学文学。意思是与大众交往时要平等,要善良,要以仁心亲近人,时不时向人学习。这些都是学习的基础,必须要做。如果已经做到了,还是要学习一些其他的知识来充实自己。这是教我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从各方面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第二章:学习弟子规就是在生活中,在言行中贯彻圣人的教导。学习弟子规则不仅是一个提升个人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身边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学完弟子规则,明白了很多道理。面对它,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进则孝”、“出则孝”、“诚”、“信”、“泛爱”、“善”、“不遗余力学文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其核心是做人之“道”。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我反复阅读了蔡礼旭的《快乐人生》,越读越觉得这的确是一本人生智慧和人生的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自然运行规律。“德”就是教会人类如何在不违背做人原则的前提下,遵守自然规律。其本质是五关系:父子亲,君臣义,夫妻异,老幼有序,朋友守信。它教我们如何修身养性,按照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不修身养性,就不可能治国平天下。

第三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是感恩善良,尊老爱幼,真诚待人...这些优良传统从古到今都广为人知。当你读《弟子规》时,你似乎置身于文明和做人的道德大道之中。诸德孝为先。孝顺是做儿子的本分,但我经常以大线讲究孝顺,从不讲究小。《弟子规》只是告诉我们,孝顺必须从小事做起,孝顺要一直在,不是一时一念。

第四条:“我要报恩,但我要忘怨。我怨短,我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懂得感恩。感激那些给我们生命、知识、衣食、庇护和批评的人。永远把对别人的爱记在心里,学习别人的美德。提升自己,感动别人。看完《弟子规》,我发现我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或者我认为正确的言行,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原则,但它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生活的本质。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品。想做什么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才是照耀灵魂的永恒阳光!在认真阅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脑海中的尘埃。

第五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意识到现代家庭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入手,进行弥补。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步入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以三字经为基础的。其中,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根扎得稳,才会枝繁叶茂。做人,只有建立起最基本的道德,一个拥有谦逊、尊重、善良、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一样,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力,是不可能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如果他不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愿武断行事,他就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生活也不会幸福。我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了《弟子规》后,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把这份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的班级教育中一点一滴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六章: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记》等传统思想,尤其是在行为方面。所谓弟子规矩,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最初,这本书被用作儿童启蒙读物,其效果与《圣紫晶》差不多。但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部经典是合适的。尤其是现在社会道德失范,仁人志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创造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学习经典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