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寿生平简介
开明的第一师范校长毛泽东和孔昭寿
当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受到了许多导师的精心教育、培养和关怀。同时,他也遭受了和同时代所有追求自由民主的进步学生一样的命运——因为与旧的教育制度格格不入,不被个别保守的老师甚至学校的校长所允许。
1915年,毛泽东因“学生闹事”被学校“记过”处分后,随后一学年连续三任校长对其存有偏见,视其为对抗老师的“眼中钉”,做好了歧视的准备。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一向有强烈反抗意识的毛泽东在入学近四年、学业过半后,愤怒地申请退学,以抗议学校对民主学风的压制。这时,一位刚到第一师范的校长留住了他,并鼓励他继续完成所有的学业。对毛泽东关怀备至的新校长是当时湖南教育界赫赫有名的孔昭寿先生。
《湖南第一师范校史》载:“孔昭寿,湖南浏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毕业,曾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曾在长沙多所中学、师范担任教师,1913、1916两次担任第一师范校长。”
第一次主管一个师的孔昭寿,是学校教育和校园建设蓝图的设计者。1910年,第一师的校舍被长沙愤怒的饥民烧毁,后因湖南响应武昌起义而停建。新校区于1912年夏天贷款5.2万元大规模改建完成。同年秋,学校复课,从“恒庆考馆”搬回新房。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孔昭寿于1913年春接任了第一师的校长。
一师重建后,校舍颇为宏伟,但也是一座空楼。各种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在大火中消失,很多老师因为停课停薪留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孔昭寿上台后,开始了全面的革新和再创造活动。
就在孔昭绶致力于振兴第一师的时候,灾难已经悄然向他逼近。当时袁世凯利用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武力镇压全国,为皇帝复辟扫清道路。他的走狗明,按照主人的意愿,率领北洋军进攻湖南,迫使谭退守广东。唐布进入湖南后,开始屠杀革命党人,镇压反袁势力。一时间,因为所谓的“党案”被枪毙的人有5000多人。孔昭绶因忠实执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法令,极力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封建复古教育,遭到唐翔明的痛恨。
1914、1六月的一天,唐派一营人马包围了第一师范,逮捕了孔昭寿。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汤部一个同情者的密报。孔乔装成卖水的,从侧门出去,到日本避难,到东京法政大学学习。
1916年夏,袁世凯在全国的谴责声中畏罪而死,明离开湖南,谭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湖南巡抚兼督军。此时,孔昭寿也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在了解了国内的政治发展后,他从日本回国。鉴于他的声望和办学经验,再次任命他为第一师范校长...
然而,就在孔昭寿上任的第一天,他在办公桌上看到了一份由毛泽东签名的休学申请报告。
孔昭寿仔细阅读了毛泽东的休学申请,又从“学生花名册”上查找了毛泽东的简历,不禁深思起来。他以为第一师范是湖南的“雅高”,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师资力量都是长沙一流的。很多三乡的孩子争相来到这所学校。毛泽东,一个邵峰山脚下的登山者的儿子,可以来这里学习。理论上,这并不容易。但是他为什么辍学呢?有什么原因和秘诀?
孔昭寿决定先搞清楚发生了什么,然后在休学申请书上签字。在处理了一些新学期的准备工作后,孔昭寿邀请他的好朋友、师范学校的自然历史老师方向他询问关于的情况。在详细介绍了毛泽东的详细情况后,方老师告诉他的朋友,毛泽东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但是因为对学校的教育方法和一些做法有一些看法而受到了以前领导的批评。出于对学校的失望和抵触,他别无选择,只能退学,这是他不想走的路。
听完方的介绍,孔昭寿的心里并不平静。他认为,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方先生认为,是“兴国之才,富民之才,富民之才”。学校的责任应该是不断改革教育模式,创造更加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其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成长,以便将来走上社会,报效国家,绝不让这样优秀的学生流失。否则,我们做老师就是失职。考虑到这一点,孔昭寿决定立即与毛泽东面谈,以便留住这位学生。
正在这时,毛泽东找到校长办公室催他的报告。于是,刚见面的两个师生进行了一次长谈。被孔昭寿的真诚和耐心所感动,毛泽东向新校长吐露了心声。
毛泽东坦率地告诉孔昭寿校长,他不喜欢第一师范,尽管这里的自然环境和教学条件比他就读的第四师范好得多。但是,在这个学校里,“意志不自由”,“学历太低,伙伴太恶”,“学校的规矩很多,我赞同的很少”。
他向新校长毫无保留地吐露了进入一师后这几年的许多烦恼。在他看来,几乎所有的学校教育都是照搬日本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课程多,学生负担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真正的知识。第一师范是中等师范,但是课程比普通中小学多很多。另外,学校当局重视职业培训,增设了农工商各科,用他自己的比喻来形容就是“杂货摊”,有点类似。正因为如此,很多必修课和他的学习兴趣相冲突。他的学习一直都是比较感性的,也就是说他平时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的。他有自己的理论:因为有兴趣,所以读书越多越有趣,越放松,像休息一样,人不会觉得苦和累;没有兴趣,咬着牙看书就像嚼蜡。即使有毅力,你还是受不了。根据他的自学计划,他的学习兴趣集中在文学、哲学、历史、地理上,但他不想在其他课程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懒得去争取高分和满分,所以有些科目不尽如人意。学校是靠分数来衡量学生各科成绩的,他过不了“考试”,难免招来老师的一些偏见和批评。
继续向孔校长吐露心声,说以他的倔强性格,这种不满情绪是一定会爆发的。结果去年有学运,学校记过!虽然此后不久张骞就离开了一师,一年换了三任校长,但办学方略一个不如一个。最终,任职仅一个多月的校长彭正淑因学生反对而辞职。他失望极了,一晚上去了校长家三次,准备要求退学。
然而,退学了你去哪里?他以为得找个地方学习,他还是像在定王台图书馆一样去自由学习了。他的家人肯定不会同意。一旦收费中断,他怎么能独立生活?再说第一师范也算是正经学校了。在这里就读的学生大多家境贫寒,家境富裕、政治背景好的学生都不愿意进入师范学校。所以这里没有纨绔子弟带来的恶习,也逐渐形成了勤俭节约、认真努力的良好学风。他觉得这样的环境对他的知识有益。此外,杨昌济先生和黎锦熙先生在得知他有退学的想法后,也出面劝阻或写信劝他。基于这些因素,去留未定,一时难以抉择。
就这样,他送走了1916的春天,过了一个短暂的暑假。眼看新学期就要开学了,他还在犹豫。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向新上任的孔昭寿校长递交了书面休学申请...“总的来说,我不想好好学习,不想好好学习,不想好好学习。第一师范不是我要找的天堂,所以我请求校长允许我退学……”毛泽东总结地对孔校长说。
听完毛泽东的故事,孔昭寿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有独特个性和洞察力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师范生的理解,甚至远远超前于师范教育的现实。因此,孔昭寿不想给他任何空洞的说教。他只是建议毛泽东不要急于做出退学的决定,暂时等等看,相信到时候他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告别孔昭寿后,毛泽东把与新校长的谈话告诉了他的朋友肖子胜。萧子升比毛泽东高两岁。孔昭寿第一次在一师当校长的时候,正好在这里学习,对老校长的性格和能力比较熟悉。他告诉毛泽东,孔昭寿是一位难得的好校长。他博览群书,管理有方,非常关心他的学生。他在原来的部门很受欢迎。萧子升劝听孔总统的话,留下来。
因此,毛泽东接受了孔昭寿校长的诚恳挽留,放弃了退学的念头。9月初,孔昭寿正式就任第一师范校长。为此,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和新学期开学典礼。当孔昭寿在新任教务主任方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主席台时,1000多名师生全体起立,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反帝英雄和老校长归来!
会上,孔昭寿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热泪盈眶。从1914 1,他被迫离开第一师赴日,以躲避北洋军阀唐翔明的追击。他讲了自己在异乡对故土的眷恋和一个无国籍人所受的屈辱,以及创办教育、振兴国家的夙愿,然后提出了自己这次重返一师的“施政纲领”——顺应新文化运动。
孔昭寿的讲话鼓舞了全体师生,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它像一阵温暖的微风,吹散了曾经弥漫在一师的沉闷空气,也吹散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进步师生的阴霾。
从这一刻起,毛泽东的眼前呈现出一所崭新的学校,他觉得豁然开朗,仿佛头顶的天空是新的,太阳也是新的。就连学校里那栋盖了好几年的灰砖青瓦的“洋楼”也仿佛是新的!也许从这一刻开始,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从新第一师范找到了自己理想与志愿的契合点,找到了“背靠大树”茁壮成长的沃土。
老校长孔昭寿重回一师,在师生中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效应”。说人们想要他们想要的,或者说人们想要他们想要的,这绝不是一种恭维。这既有他反帝反袁的名声,也有他在一师办学的功绩。
回到第一师的孔昭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吸收海外教育考察的成果,坚持“崇尚民主”的办学方向,采取符合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办学方法,使第一师范教育迅速发展。
由于时局和身体原因,孔昭寿于1918暑假辞去校长职务,不久后在长沙去世。但是,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他在第一师的功绩。在一师校史中得到高度评价:“孔昭寿顺应新文化运动的潮流,利用海外考察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发展了一师的民主教育,并使之制度化、机制化。因此,孔昭寿为第一师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就是谭艳的接班人?第二个校长谁将是未来第一个师里最有影响力、最有战斗力的。”这一时期,与毛泽东关系最密切的孔昭寿采取的最有影响的创新措施之一,应该是在第一师率先成立学生志愿军。
1916年秋,孔昭寿就任首师大校长后不久,首师大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学生志愿军成立了!这件事就像是在校园里投下了一颗炸弹,整个第一师范都沸腾了!
一直讲授经典、学习汉字的学校为什么要组建军队、搞军事演习?这件事还得从当时的政局和孔昭寿校长的办学宗旨说起。
民国初年,南北军阀混战,湖南成为军事重地。自1912,南北军阀谭艳?、唐、、刘、、傅、等。更换了湖南巡抚,湖南遭受了一场军事灾难。第一师范位于铁路线边上,校舍宽敞,成了士兵驻扎的地方。1913年,孔昭寿初任第一师校长时,唐翔明派部下驻扎于此。导致学校一片狼藉,师生安全经常被散兵游勇骚扰,附近居民感到极度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急需一支武装力量来维护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安全。这是第一师创建学生志愿者的开始。
但学生义勇军迅速建立的深层次原因是孔昭寿校长推行“军国民教育”的结果。
曾留学日本的孔昭寿,对日本学校教育中推行的“军国主义”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国国力衰弱的痛苦有所感受。他认为军事可以加强国防,鼓舞人民的士气,振兴国家。于是,他同意了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蔡元培的意见,在礼堂门口的横匾上写下了这四个字。正是基于一师“军教”的教育方针,建立学生志愿军的计划开始在孔昭寿的脑海中酝酿。
大约1916 10个月,孔昭寿亲笔给湖南省省长、督学谭延思写了一份《呈送试点学生课外志愿计划》。在《意见书》的开头,他就在其指导思想上写道:“兹推荐你连任第一师范校长,你应不遗余力,诉诸良心,积极改进,整理计划。一是要针对时局确定教育方针,以个性教育、军事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唯一教学目的,以救国强种...尤其是军国民教育,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空洞的理想,即贯彻政策,取得实效就够了。”
接着,孔昭寿在《意见书》中陈述了试点学生志愿军的四点理由:“第一,按照教育部的命令,实行军事国民教育是妥当的。”"顺应世界潮流,应该采取军事民族主义."“一感觉到国家刺激,就应该提倡武侠精神。”“第一,重视师范教育,铸造一个年轻的中国,为将来征兵做准备。”
《意见书》最后指出:“只备火器不备,空口说白话,难得实用。”所以请按照两个连的人数来分配枪械。该意见书被上报至省会谭艳后?立即照准。他还亲自确定“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艺术,实行军事教育是目的”,“服从一切命令和指挥是第一天职”,中华民国国庆节是志愿军成立纪念日。第一师学生志愿军于10年底正式宣告成立。
孔昭寿的开创性工作,在首师大师生中引起了各种反响:有的欢欣鼓舞,互诉衷肠;有的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的也不少;有些人置身事外,袖手旁观。据萧子升回忆,他和毛泽东之间存在意见分歧。在一次讨论中,肖认为学校宣扬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的很合理,但很正常。只有一点,美育,更有新意。他还根据这个主观想法写了一篇论文,叫做《用审美代替宗教》。毛泽东不同意萧子升的观点,认为“军事教育”是最值得提倡的,坚持“军事教育更为重要。如果国家很弱,谈审美有什么用?首先是打败入侵我们的敌人!这跟审美有什么关系?”萧认为:“美德的完善在古代诗歌、古典作品和音乐中一直被强调。”"如果国家虚弱,完美的美德有什么用?"毛泽东问:“最重要的是要坚强,要有战胜敌人的力量,而战胜敌人才能显示美德。”
他们争论了很久,但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萧子升不赞成组织学生志愿者,而毛泽东成了报名参加志愿者的第一人。随后,很多同学踊跃报名参加学生志愿者。
最后,学校从大量报名者中挑选出体格健壮、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加入志愿军,组织成一个营,下有两个连,三排,三个班,每个班14人,共269人。校长孔昭寿是学生志愿者的“总司令”。
从那时起直到毕业,毛泽东经历了近两年的学生志愿者生活。这段生活不仅为他的头脑注入了尚武精神,也使他经受了严格军纪的考验,系统地接受了战术、武器、地形等方面的军事训练,培养了他学习军事技术和指挥艺术,特别是战争谋略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军事素质,为日后的大业积蓄力量。纵观毛泽东的一生,这些将在他未来的军事斗争生涯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年第一师范大学学生志愿军中的“连上士”,在10多年后成为四面八方的“红山王”,在30年后成为带领百万英雄入“黄龙”的统帅,绝不会与这段经历无关...
191711期间,第一师范的师生和沙城的居民一样,日夜担心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灾难。
事情是这样的:北洋军政府段派北洋军阀傅到湖南镇压保民运动,被桂系军队谭打败。傅率败兵逃离长沙,向湖北方向逃去,而谭部仍驻守衡山、湘乡,未能及时赶到长沙。于是,长沙暂时成了一座空城,只有少量警察维持秩序。正在这时,突然传来消息,北洋军混成旅之一的傅听说傅在湖北战败,不愿再战,于是沿粤汉铁路从株潭撤往长沙,已经到了离第一师学校不远的猴子石一带。
消息瞬间传遍了第一师范。学校近1000名师生完全处于紧张混乱的状态。在全体师生大会上,孔昭寿校长向大家报告,南郊有战事危险,全校师生必须立即做好准备,集体到城东五里的阿弥林避难,等待命令立刻出发。
听了孔昭寿关于敌情的汇报后,毛泽东没有立即离开会场。他坐在礼堂的方桌前,手里捏着下巴刚,皱着眉头沉思:这几年军阀混战,战火不断。湖湘人民饱受军事灾难,一师师生也饱受战乱之苦。事实证明,被动回避永远不是一个选项。俗话说,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别说1000多师生难退,就是人都撤离了,一师的校园也必然是溃兵的第一目标。如果是这样,学校这几年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校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岂不是一下子就毁了?想到这里,毛泽东觉得他这次说的任何话都不可能让学校再遭受一次军事灾难,所以他必须想出一个解决办法。随即,他详细分析了双方的情况后,形成了依靠学生志愿者保护学校和城市的方案。
于是,毛泽东来到校长办公室,和孔昭寿谈了他的想法。孔昭寿不安地问:“润之,用200多名学生军抵抗几千溃兵能行吗?”毛泽东分析说:“师生离开学校,学校就空了,败兵肯定会抢学校;相反,积极组织保卫学校比离开学校去避难更安全。另外,为什么这些败兵只是在城外游荡而不进城呢?因为不了解市里的情况,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他们慌了,累了,主动进攻,就能把他们赶走!”孔昭寿听了毛泽东的意见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提醒毛泽东:“润之,此事关系到一师1000余师生的安危,责任重大!”毛泽东从校长严肃的话语中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重量。稍作思考后,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放心吧,校长……”
接着,毛泽东亲自到猴子石附近去了解溃兵的真实情况。经过侦察,他了解到这些败兵已经完全陷入了饥饿和疲劳之中,他们根本不知道长沙的军情。他们像受惊的小鸟一样害怕再次被击中,他们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完全有可能组织力量击退这些溃兵。经过深思熟虑,他立即返回学校,向孔校长提出了一个应急方案:组织学生志愿者,设下埋伏拦截并击溃士兵,收缴他们的枪支。
经过与方等老师的紧急磋商,孔昭寿最终接受了的建议,授权指挥学生志愿军。毛泽东受命后,立即与孔校长作出决定:派遣约100名配枪学生志愿军,准备出发;紧急动员全校师生搬出所有桌椅板凳,封锁学校所有大门,形成多重屏障,做好战斗准备。然后,他拿着学校的公函到南区派出所联系警方统一行动。这样,全校师生、抽调的学生志愿者和部分警察,都在毛泽东的统一指挥下,他成了“三军”总司令。
黄昏时分,孔昭寿、毛泽东带领武装学生志愿军,携带鞭炮、煤油桶,分成三队,迂回潜伏在猴石附近的几个山头上,对败军形成居高临下的包围圈;同时让警察守在学校后面的妙峰。这时,溃兵恐惧地向北移动,试图进城。到了离伏击区不远的时候,警察和学生军一起向山顶开枪,同时用煤油桶放鞭炮,齐声喊道:“傅逃了,进城了。不要杀!”此刻,炮声“炮声”响起,喊声震耳欲聋,像是一个部落席卷过来。北方军队是一只受惊的鸟。经过这一次突然袭击,队伍瞬间瓦解,将士东躲西藏,兵败如山倒。约3000人当场投降。当晚,败兵在第一师范门前扎营,第二天,被商会送回北方。
就这样,长沙城躲过了一场军事灾难。毛泽东的果断和勇敢,智胜了溃兵,受到了全校师生的赞扬,他们都称赞他是“勇敢的人”。为了表彰毛泽东超人的勇气和非凡的组织指挥能力,孔昭寿提拔他为连长。对于这次军事行动,毛泽东本人非常满意。他觉得自己不仅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和检验,还尝到了指挥士卒、驰骋自如、运筹帷幄之后行动自如的舒适,使他对兵法有了初步的兴趣。过了很久,毛泽东还在聊天中提到他“从事军事,那是第一次”!
有了这段经历后,1918年南北军阀再战时,张部队入侵长沙,孔昭寿再次授权组织“警卫队”并担任队长,负责镇守学校。这年4月,湘东战事还很紧张,长沙风声鹤唳,居民连觉都不敢睡。毛泽东带领卫队日夜巡逻,严密守卫学校,使学校仍能照常上课。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孔昭寿特意拍照留念,并在这张照片上题词:“在五一节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不停地唱着弦歌,我几乎不知道部队发生了灾难。”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作为毛泽东带领学生志愿者保卫学校的见证,至今仍陈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知勇能成大事”,曾经“留学”的孔昭寿对外国名人的著名论断耳熟能详。也许是从第一师范普通学生毛泽东身上,他窥见了平凡中的不平凡,平凡中的不平凡;从毛泽东学生生活中表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勇气,我期待着未来“伟大事业”的支柱。于是,他亲自在《第一师范学报》上一一记录了毛泽东带领学生志愿军打败军队,组织“警卫队”看护学校的详细情况,连同毛泽东从1917到1965438写的两本书。从而为后人研究第一师范的历史以及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学习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史料,也为他与毛泽东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1951年,人们在孔昭寿久违的家中发现了这些珍贵的资料,于是把它们献给了国家...
孔昭绶在第一师范创建民主教育的努力,像一阵春风,吹散了第一师范的昏睡,使它充满了生机。
分工变了!她以全新的风格站在学生面前!
学校门口写着“德、智、武、美”四个红字,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向世人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学校。
当然,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变化,真正深层次的变化是上文提到的民主教育的兴起——在孔昭寿的带领下,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自动能力的组织和活动层出不穷:改组校友会、设立工人夜校、创建学生志愿者、举办运动会、成立工会、加强职业培训、开展游学等等。
这些组织和活动充分体现了孔昭寿办学育才的愿望,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此后,一大批有前途的青年,特别是毛泽东、蔡和森等,把一师作为救国救民的练兵场,锤炼坚强意志,磨砺高尚品格,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秀人才。他们从早期参加这些有益的组织和活动开始,到后来投身爱国和革命运动,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领导者或领导骨干。
尤其是毛泽东,这个阶段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孔昭寿担任校长的两年时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辉煌人生的开始!
实践证明,毛泽东在第一师的经历为他后来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1936期间,毛泽东在陕北与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曾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生活中发生了许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在这里,我也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1949年,毛泽东在京会见老同学时说:“我没有正式上过大学,也没有出国留学。我的知识和见识是在第一师范打下的基础。第一师是个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