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的科研资源

船舶研究所的研究基地包括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航海模拟与实验中心和船员培训中心。

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基地,包括交通安全环境研究室、交通安全保障研究室、交通信息控制研究室和新增船舶运动仿真研究室。

航海模拟实验中心设有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室、航海模拟器室、计算机模拟室、船舶艺术实训室和水上船员培训基地。

上述实验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学生和水手的实践教学,其中最先进的NT-PRO4000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用于大规模数值模拟计算的Origin 300高性能服务器、综合智能导航系统设备、船用雷达模拟器、ECDIS训练系统和各种开发软件平台已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导航技术本科专业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接受过海员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符合STCW78/95国际公约和国家有关船员管理规定的高素质、国际化航海技术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特点:身体健康,半军事化管理教育,自立服从意识强,吃苦耐劳,团队精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强;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校参加船员适任考试,取得三级适任证书及其他相关证书。1,学科建设

(1)加大力度建设“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硕士学位点。

(2)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博士点。

(3)***建设两个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的“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博士点,招收3-5名博士生。

(4)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增加两个学科的“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博士点。

(5)从“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招收1-2名博士后。

(6)交通部“水运与公路交通安全装备与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工程中心联合申报。

2、科学研究和科研基地建设

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15,经费200-300万人民币,横向科研项目1200-15万人民币。“十一五”期间,单年科研经费总额将超过700-800万元,横向科研项目将确保在内河相关研究领域的绝对优势,并辐射全国沿海;发表学术论文300-360篇,其中40-50篇被检索系统收录;5-10已出版专著、译著、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

配合国家工程中心建设,重点建设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航海模拟中心两个院内科研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基地。

3.师资队伍建设

2010年争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人或成功冲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1-2人,学科负责教授2-3人。航科院55%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或攻读博士学位;8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10-15学生出国深造;50%以上的专业教师持有无限航区船长或大副有效适任证书。

从交通安全与环境、交通信息控制、航行环境与安全保障、船舶控制理论与技术、海事管理与海商法、航行仿真技术与应用、智能导航技术7个研究方向建设学术梯队,引进2-3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及5名中青年学术骨干。

师生比控制在1/20-1/25之间。

4.人员培训

“十一五”期间,培养了15-20名博士生、150-200名硕士生和1000-1500名本科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是1/6。争取在现有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本科专业。争取在部分专业课中使用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航海技术学生船员适任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5.教学改革与教学基地建设

大力改编、更新、充实现有教材内容50%,编写10-15本教材和讲义,力争:国家计划教材1本,国家优秀教材1-2本,学校优秀教材4-5本。在此基础上,力争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

承担12-15教改项目,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10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现有实验设备,重点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建设直属教学实习船、VTS实验室和GMDSS实验室,开展模拟器的应用和开发研究。专业实验教学条件达到国内一流,部分实验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组织或协办国际学术会议1-2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5次以上,举办国内学术会议5-8次以上,出席国内学术会议80次以上。增加与世界海事大学、挪威Vestfold大学、东京海洋大学和台湾省海洋大学的互访和科研合作。加强与WSTC联合培训中心和船员培训中心的联系,开展船员培训和对外劳务输出。

7、图书和软件建设

结合航海图书馆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了航运学院图书馆。结合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立海事信息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