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和廊坊哪个好?
2.25日,我补充说“挂在心上”,你的话真的不客观!既然你喜欢展示信息,我也给你一些信息: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与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它通过南淝河连接长江和大海,具有承东启西、通中原、通南北的重要地理优势。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被海内外誉为“三国故里、包拯故里”。自东汉末年以来,合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中心。
“合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之潮,革、鲍、木皆失。”秦汉之际,合肥正式建立“合肥郡”,隶属九江郡。东汉刘秀生使合肥为诸侯国,三国时期由扬州统治。明清时期由泸州政府统治,故又称“泸州”。合肥解放后,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并进驻合肥。
合肥下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实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港镇面积91.95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106.7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24平方公里。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空气清爽,梅雨明显,夏季雨水集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 mm,日照2100小时以上。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459.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9.35438+0%;少数民族人口31.800人,占常住人口的0.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4.48万人,增幅为8.11%。少数民族人口减少0.1.4万。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53.57亿元,同比增长65.438+06.9%。2001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财政收入完成6543.8+030.88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64亿元,增长28.3%;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65438+8300万美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出口27940万美元,增长2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3207元,增长11%。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半径100 km,引领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到2020年,合肥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141”城市发展框架;
大力改造核心城区,在老城区建设东、西南、西、北四个副中心,逐步打造巢湖沿岸生态化、现代化的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市主城区东南部,南临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其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展示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和综合居住新区。
“十一五”发展前景:
“十一五”期间,合肥将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以做大工业经济、做强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为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逐步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现代化服务基地和中国独一无二的现代化滨湖城市,从而在安徽崛起中当先锋,在中部崛起中争创一流。 总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0亿元,年均增长15.5%,力争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8%;全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约15%;城市人口达到30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城市的城市化率达到了60%左右。通过不懈努力,将合肥基本建成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先进、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贺飞河水流经此处。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被誉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故里,包拯故里”。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发展迅速,从一个五万人的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到2005年底,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确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目标全部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订了城市总体规划。
新时期,合肥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和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主题,发挥省会城市和国家科教基地优势,促进合肥率先崛起,《合肥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将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
为更好地规划合肥市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方法,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进行公示,请广大市民提出建议。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城市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和用地规模
(1)城市总人口和城市化水平
2010年合肥总人口580万,其中城镇人口360万,城镇化水平62%。
2020年,合肥总人口为765438+万,其中城镇人口525万,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
最近一年2010,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
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最近一年2010,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城市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市集中区为重点发展圈,沿主要交通轴辐射东、北、西、西南、东南的五条拓展轴。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市内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包括:
(1)一级镇:合肥是中心城市,人口360万;
(2)二级镇:店埠、上派、水浒、双墩、厝镇,人口1-35万;
(3)三镇:主要是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何昌林、柳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人口25438+00万;
(4)四级镇:一般为16人口2万以下的镇。
3.空间分区控制
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因素,规划在合肥市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4.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区域铁路系统
规划形成6条线路(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铁路),连接7个方向(淮南、蚌埠、宁芜、九江、Xi、武汉),以合肥东站为编制系统,合肥高铁站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
(2)城市公路系统
市内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骨架。
在市区规划“双墩-元团-桥头集-长林河、丰乐-柿树岗-山南-官厅-柳高-武山”的市政公路环线,促进市区经济区与旅游区的横向交通联系。
(3)机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建在肥西县柳高镇。机场飞行区为4E,萝岗机场将搬迁。
(4)水运和港口
南淝河下游集装箱码头规划。店埠河何裕路南侧、排合合安高速西侧规划综合货运港。巢湖旅游客运码头的规划与建设。规划在滨湖新区设立水上搜救中心。
(5)物流园区规划
合肥物流基础设施采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站”的分层总体布局,建设“4园4中心”。建设东、西南、北、西四个物流园区(机场);建立工业、建材、农业和高科技物流中心;搭建三大平台: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商贸物流。
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1)供水工程
2020年,中心城区和重点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在满足中心城区供水的前提下,向周边乡镇供水。计划2020年三县供水能力达到97万m3/日。
(2)排水工程中心城区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市重点城镇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3)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到202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30%。
(4)电力工程2020年,合肥总装机容量8872 MW,总供电容量达到6373 MW。合肥电厂、合肥二电厂、热电联产电厂总装机容量为2464MW,供电容量为2218MW。其余的电力由区域高压输电网提供。目前500kV肥西变电站容量提升至3204 MW;计划新建一座容量为3204MW的500kV肥东变电站。
(5)通信工程到2020年,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0部/百人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0部/百人以上,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90万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80万户;小灵通用户40万户;互联网用户1.2万。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家庭接入率达到60%以上。构建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业务体系,如实物交付、电子邮政和信息服务。
(6)环卫工程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焚烧是主要的处理过程,填埋是最后的保障措施,因此混合垃圾不会再次进入填埋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无垃圾污染。
(7)防洪排涝工程中心城区:近期100年一遇,远期200年一遇;
店埠、厝镇、上派、水浒、双墩:20-50年一遇;
其他26镇:10 ~ 20年一次;
6.城市密集区的规划与协调
(1)主城区和外围城区集群
外围组团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副中心,便于通过快速交通网络与主城区联系;生态廊道穿插其中,与主城区形成有机联系。
(2)主城区及周边城镇
周边城镇沿对外交通轴线扩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城市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3)主城区和两个景区
主要协调主城区与巢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关系。
主城区和巢湖风景名胜区:协调滨湖新区建设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结合防洪设施建设恢复湖滨生态湿地,推进巢湖综合治理。
主城区和大蜀山景区:注重山体和植被的整体维护,维护城市山体制高点的标志性形象,保持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加强对周边地区建设的控制,协调城市建设风格。
第二,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
1,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合肥,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包括合肥市现城区、肥西县南岗镇、桃花镇、烟墩乡,面积约898.5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
2.城市性质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3.城市的主要功能
(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交通枢纽。
(5)区域性旅游会展、商贸物流和金融信息中心。
4.空间发展战略与空间形态。
规划期内,城市以向西和向南发展为主,向北和向东适当发展。旧城提升,三面融合,双向拓展,两带管控。城市以老城区为中心,沿几条对外交通射线向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延伸,形成星形空间形态。
5.城市分区
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区、南区、经开区、高新区、滨湖新区八个城区。
老城区:环线以内区域,建设用地面积约5.28平方公里,人口约654.38+0.2万。
东区:瑶海区行政区域内,即板桥河、南淝河左岸,包括瑶海经济开发区、磨店职教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81.4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8万左右。
北区:除老城区、板桥河右岸、南淝河左岸以外的庐阳区行政区域,包括庐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53平方公里,人口约38万。
西区:蜀山行政区域的一部分,东至金寨路、环城西路,西至二环西路、合九铁路,北至南淝河,南至312国道,包括行政文化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5.0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约48万。
南区:包河行政区的一部分,西至金寨路,北至环城南路,东至南淝河,南至312国道。建设用地面积约35.67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万左右。
经济级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国道312以南,沪蓉高速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排河以北,建设用地面积约60.59平方公里,人口约36万。
高新技术产业区(国家级):东至二环西路、合九铁路,北至东浦水库南岸,南至沪汉蓉高铁,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0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5万左右。
滨湖新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以东,南淝河以西,排河以北,包括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建设用地面积约47.40平方公里,人口约56万。
6、中心城市空间控制
(1)规划将中心城划分为建成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四类用地。
(2)建成区
主要指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3)适宜的建筑面积
综合条件下适合城市开发建设的土地。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安排在适宜建设区域。
(4)限制施工区域
主要指生态敏感区和城市绿楔。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水生态敏感区和山地丘陵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董铺水库和大房营水库二级保护区、巢湖周边和江淮分水岭。
(5)无建筑面积
规划中将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城市生态廊道和城市蓄滞洪区作为禁止建设的控制区。
7、工业用地规划
重点发展“五大产业群”。
西部产业集群: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蜀山经济开发区为重点,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
西南产业集群: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包河工业园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含量高的相关产业。
北方工业集团:发展芦阳工业园,重点发展现代印刷、电力设备、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加强与长丰县双峰经济开发区的协调。
东北工业集团:以瑶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物流、服装、电缆、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
东部产业群:发展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重点发展家电及配件、化工、冶金、纺织、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
8、仓储用地规划
(1)仓储集中区
拟将现有仓储用地整合为三个集中区:(1)铁路交通设立合肥北站仓储集中区;利用公路交通建立大兴仓储集中区;利用水运建立排河水库集中区。
(2)危险品仓库
保留京港镇北部危险品仓库,将合作花路储气站、油库、生态园危险品仓库移至中心城区外围。
9、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2个市级中心,6个城市副中心。市政中心位于老城区和新湖滨区。
公共设施规划总用地5940.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6.52%,人均用地面积16.50平方米。主要位于市级中心和区级中心。
10,中心城区交通规划
(1)中心城区主干道布局
城市主干道路网由高速公路和一级干线公路组成。整个城市密集区建设高速公路网,规划为“四横四纵”网。一级干道的布局结构为“环形、放射状网格”:在二环路内形成环状网络,向外围组团和功能区呈现网状放射状结构。
(2)公共* * *交通规划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规划设置4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120km,线网密度0.33km/km2。规划设置快速公交线路,线路总长1.80km,线网密度0.5km/km2,形成“一环五射”的格局。
11,绿地系统及景观风格
(1)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绿地系统以巢湖、蜀山、紫蓬山景区为背景,以自然水系和交通廊道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一体化的城乡生态绿地系统。
空间格局为“三环四楔五脉多园多廊”。
(2)城市景观控制
重点控制南淝河等城市主要景观轴线,重视城市步行空间环境,增强旅游游憩路线的清晰度,营造积极的城市开放空间,增加小型公共空间,重视带状绿地在城市景观组织中的作用。
12、市政公共设施规划
(1)供水工程
水厂合理布局,现有二、三、四水厂基本维持现有供水能力,改善水质,改造供水管网,提高供水可靠性。扩建第五水厂,规划建设第六水厂和第七水厂。2020年总供水能力为202.5万m3/日,其中约28万m3/日供给周边城镇。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为100%。
(2)排水工程
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逐步改造现有合流制排水设施。新区规划严格遵循分流制建设排水管网。中心城区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能力1.3万m3/日。
(3)中水利用
中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积极稳妥推进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用于农业灌溉,部分出水将通过城市再生水系统作为城市河湖景观、绿化、道路洒水降尘、建筑厕所冲洗、工业低质等水源。
(4)电力工程
扩建合肥电厂和合肥二电厂。增加500千伏肥西变电站容量,新建500千伏肥东变电站,确保中心城区供电和主电网安全。
(5)通信工程
中心城区固定电话装机容量320万户。移动通信将在继续发展GSM、CDMA等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完善移动网络结构。按照300米至5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移动通信基站。建立全市统一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优化设施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按照中心局-分局-所的结构,构建了邮政网络体系。
(6)燃气工程
城市燃气的气源采用“天然气为主,液化气为辅”的原则。合肥用的是“西气东输”,定远高压长输管道连接。门站位于30号口,在门站、合肥经开区、城北区设有储配站。
(7)供热工程
城市供热管网集中供热占中心城区总供热面积的60%;燃气供热占中心城区总供热面积的20%;电采暖供热面积占中心城区总供热面积的20%。
(8)卫生工程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密封运输和卫生处理制度。垃圾运输机械化程度100%,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80%以上,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粪便排放管道化程度85%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以上。
13,环境保护规划
(1)水环境保护
所有水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2)大气环境保护
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提高供热设备的热效率,减少燃煤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实施清洁生产,控制源头。
(3)声环境保护
噪声标准区覆盖率大于95%。
(4)固体废物污染和辐射环境的管理和预防
继续加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辐射环境管理,有效消除隐患。
14近期城市建设规划
(1)城市规模
到2010年,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为300万,建设用地为300平方公里。
(2)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近期将重点向南部和西部发展,建设新的湖滨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向北、东、西南适度发展。
(3)近期重点城市发展区域
近期重点建设滨湖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含高新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磨店片区、新站北片区、黄山公园片区、森林公园片区等6个片区。
15,规划和实施
经批准后,本规划是合肥市人民政府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县人民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执行,自觉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结合实际,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适时修订近期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县总体规划;本市其他行业的规划应当与本规划相协调,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实施。(来源:中安在线)
新概念:
三大进步
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简称“三大推进”,是合肥市委在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全局,是2006年全市工作的主题。
“效率革命”
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环境好不好,根源在机关,关键在于机关的作风、工作效率、服务水平。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以“商鞅变法”精神开展“2006机关效能建设年”,以机关作风和干部作风的大转变推动发展环境的大优化,使合肥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少、效率最高的地区。
滨湖新区
“滨湖新区”是合肥141的项目。新区范围南至巢湖,北至二环南路,西至派河、合安高速,东至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其中312国道以北(北部地区)。312国道以南至十五里河(中心区)规划面积约80平方公里;从何世礼河到巢湖岸边(南区)的规划面积约83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南区一期建设面积初步定为20 ~ 30平方公里(具体范围由概念规划确定)。
根据规划,滨湖新区的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展示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居住综合新区。作为合肥未来过巢湖、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这里将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因此其建筑将采用多元化设计,强调创意和与众不同的品质。滨湖新区核心区的公共建筑应以高层建筑为主,有利于勾勒出赏心悦目、富有节奏感的城市轮廓。
在滨湖新区合适的位置建设合肥南部新中心,合肥也将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
未来的滨湖新区也将是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巢湖的景点将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根据城市防灾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合肥将保护好巢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考虑城市进气口的功能需求,充分考虑新区绿化和生态农业的建设需求。滨湖新区范围内的圩区,未来将作为景观农业用地,也将承担城市生态调节区的功能。
“城市名片”
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实施“城市一卡通”、数字城管、市民信箱等工程建设,拓展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2007年,合肥将在全市范围内发行城市生活IC卡,用于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领域和公用事业缴费、旅游、商务等各种小额消费应用领域。为方便市民查询消费信息,将建立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使用ic卡对市民的生活信息和消费信息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关联。同时,合肥市政府公告、社保信息、信用卡账单、水电账单、汽车违章信息等将通过“市民信箱”快速传达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