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上海博物馆的引导介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上海博物馆。
博物馆是向人们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而上海博物馆是上海乃至中国向海内外公众展示我们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窗口。
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人民广场的南端。成立于1952。在上海市领导的决策和支持下,在海内外各界的慷慨捐助下,经过两年的建设,终于在大家面前竣工了。
上海博物馆作为上海城市文明的象征,适合上海的地位,所以它的设计方案非常严谨。
经过筛选,采用了由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副总设计师主持的设计方案。
新馆占地33亩,地下两层,地上五层,层高29.5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原上海博物馆只有4个展厅,现已扩建为10展厅和1专门馆。
展览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是原来的3.4倍。
有11画廊有长期展览,如青铜器,陶瓷,雕塑,玉器和民族工艺品。
1995年,青铜博物馆、陶瓷博物馆、雕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让我们站在博物馆门前,看看新博物馆的外形。它的设计是方形底座和圆形放射式的结合,有着鲜明的空间感。
“方”象征四面八方,“圆”意味着文化渊源的循环往复。这个博物馆的四个“拱门”反映了开放的世界。
整个建筑就像一个中国古代的青铜大耳朵。
如果我们从空中往下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圆盘状的屋顶就像一面巨大的中国镜子。
它既包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圆地方”的文化传统,又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结晶,体现了我们立足现代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感。
新上海博物馆是上海跨世纪的现代标志性建筑之一。
请随我走进这座全新的上海博物馆,一起感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投身于对过去的追寻。
博物馆的大厅用青砖铺成,墙壁用米色花岗岩装饰,大厅的中央地板上镶嵌着古老而巨大的珍贵花卉图案。
我们参观的第一件事是青铜博物馆。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青铜器文化是记录奴隶社会的形象载体。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完整的青铜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
就商、西周、春秋、战国的系统藏品而言,上海博物馆堪比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的特点是有很长的题词和历史描述。
这个青铜博物馆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工艺发展的完整体系和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也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铜加上锡和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经过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它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蓝灰色的铁锈,这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
中国青铜工艺的时代跨度大致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到公元前221世纪之前的战国时期,可分为初创期、孕育期、鼎盛期、转型期、更新期等几个阶段。
中国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其形制大致可分为五类,即日用器皿(炊具、食器、酒器、饰品)、乐器、武器、工具和货币。
刚才大家已经看到了青铜器的初创期和孕育期。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青铜器的全盛时期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铸造精美,而且都是成套铸造,品种之多前所未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大多饰有动物纹,气势磅礴,庄严神秘,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之力的崇拜。
就像这个“芦”,古代用来放食物的。
形状为方形或圆形,在当时是一种高贵的食物器皿或祭祀器皿。
但逐渐流传到民间,我国民间有“九大钱”之说。
你说的“九大障碍”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宴席这么丰盛,有九个大篮子,里面装满了菜和食物。
在古代,祭祀通常是“二”、“四”、“八”,但有些地方习惯称宴为“九”。
在“九”和“桂”之间加一个“大”字,不仅意味着更多,还包含着极其丰富和宏大的含义。
人们所说的“芦”,是指能装五六斤大米的“大碗”。
按照现代人的胃口,《九十年代》可以供100多人欣赏。
由此可见,“九大妨碍”极尽吹嘘其饭菜之丰盛,宴席之高规格。
传统“九大筐”的九道菜,演变成了我们现代“九大筐”的九道菜,即:1。虾仁炖蘑菇;2.猪皮胶炖鸭子;3.南乳冬笋炖花;4.白切鸡;5.用柴火炖大白菜;6.荷兰豆炒双鱿鱼鸡杂;7.蒜蓉红烧鲷鱼;8.红烧肉锅;9.咕鲁肉。
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变化多端。
听了这么多好吃的菜,想不想尝尝?
看看这个。这是西周时期第二大青铜器。
1890陕西扶风出土,重201.5 kg。
最珍贵的是,它的内腹壁上铸有290个铭文,记载了大贵族赞美祖先华府的功绩、辅佐纣王、周懿王赐给他生命衣物、土地和奴隶等史实。
摆在面前的是青铜技术的转型期。
展望未来,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仪式特征逐渐消失,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日常用品。
我们来看看这几年抢救出来的14晋侯脆编钟,大的1300px,小的550px。
碑文记载,金在领导的战争中,杀敌数百,俘虏多批,因此受到的亲自嘉奖。
还有这件西汉初年马馆长从香港抢救回来的铜壶。这个壶是王公用过的,可惜这个壶少了一个盖子。代表了西汉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属于一级文物中的特殊精品。
在参观模拟展示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和制瓷方法的同时,大家跟着我走进了另一个博物馆——“陶瓷博物馆”。
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陶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8800年前的江西万年县就有古人制作陶器的足迹。
这里陈列着不同时期的陶器文化和历史文物。
唐代以前,陶器的制造在选材、色彩和工序上都很单调。
直到唐代,“唐三彩”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陶瓷进入了多姿多彩的阶段。
“唐三彩”是以铁、铜、锰、钴等金属原料为着色剂,在低温氧化中烧制成黄、绿、棕、紫等颜色。
过去主要以唐三彩作为随葬品,以马为最生动的形象,骆驼为常见。
就好像这头骆驼驮着货物,一边行进一边抬起头嘶嘶作响,两个驼峰是分开的。这种共同的生理特征被永远保留了下来。
宜兴的紫砂器也是世界闻名的。
宜兴是中国的“陶豆”。
紫砂茶具是由陶器发展而来,而宜兴烧制的紫砂细腻、坚硬、耐寒、耐热,能保持茶的原味,传热慢,不易烫手。颜色有红褐色、浅黄、紫黑色,形状多样,是制茶的首选。
历史上有“一壶不足二两,价每十两金,可使土金争价”之说。好的紫砂器是有价值的,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名家所制,非常珍贵。
除了陶器,还有中国独特创造和发明的瓷器。
这里主要展示的是瓷器和窑具的发展,烧制瓷器的设备,瓷器制品的展示。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又一伟大贡献。
青瓷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但多为随葬品,形制模仿青铜器。
这件商代青釉串纹雕像看似也是随葬品,但可以说是现存原始瓷器中形制完整、釉汁均匀的上品。
直到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呈现出汝窑、定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龙泉、耀州、磁州、建阳、吉州窑百花齐放的局面。
汝窑遗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居历史五大名窑之首,是中国最著名的瓷窑。
专烧宫廷用青瓷;定窑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瓷器多为白瓷,多有金属覆盖。官窑听名字就知道是皇家政府开的。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南宋官窑瓷器。你看这些窑,用料讲究,制作整齐,布满细纹,釉边藏紫褐色胎,胎脚黑色露胎,俗称“紫口铁脚”;还有就是这些葛窑烧制,由于烧制过程中的缺陷造成了一种残缺美,被赋予了“金丝”和“格金丝”。这座哥窑堪称哥窑的杰作。
直到元代,江西景德镇才成为中国制瓷的中心,景德镇也被称为“瓷都”。
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成熟和发展,结束了原来以青瓷为主流的传统,开创了以青花为主流的琉璃发展道路。
蓝色和白色的优点是着色性强,发色鲜艳;青花大地,素雅清澈;青花画在釉下,有釉保护,永不褪色。
清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尤其是康、雍、甘时期。
釉上彩分为五色、斗彩、粉彩、珐琅彩。
康熙的彩瓷最为突出,造型丰富。除了红黄绿之外,它还在釉面上发明了蓝黑。这只彩鸟对着凤凰盘,形状规整,画面生动,真是五彩斑斓的杰作。
最后,陶瓷博物馆还有一个古代瓷器作坊和瓷窑的模拟展示。
通过参观,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瓷器的制造技术、窑型和作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