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林规范化管理的探讨
1,板桥林场公益林基本情况
板桥林场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板桥,以北纬32° 50′~ 33° 10′与东经113° 15′~ 13° 45′为界。东北、西北和北部分别与确山县、方城县和武冈市接壤。森林经营总面积为1.28万hm2,公益林总面积为1.21.00万hm2,其中2004年国家认定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为0.95万hm2,2006年认定的省级公益林面积为0.26万hm2,均为水源涵养林,所有权为国有,森林覆盖率为100%由于地理优势,林地植被丰富,有香果树、杜仲、紫椴等。,区域内分布的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松鼠等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2、发展公益林工作
2.1特别注重游侠的选拔,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护林员的素质决定了公益林经营的成败。为此,板桥林场成立了专门的公益林管理办公室,任命了两名林业技术骨干专职管理公益林。林场专职护林员实行聘任制,按照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原则,每年聘任一次。管理公益林的护林员在野外具有“森林管护”等级的正式职工中产生,持证签订《国有板桥林场公益林管护合同》。合同明确规定了护林员的范围、区域、期限、权利、报酬、义务和违约责任。根据《河南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在不打破林种的原则下划分管护区,确定管护区域,结合护林员档案工资发放护林员管护服务费。野外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选派的护林员进行相关政策法规、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公益林管理知识的在职培训,使护林员具备森林管护技能,更好地胜任公益林管护工作。
2.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抓好岗位责任监督。
为了加强公益林管理的长效管理,板桥林场严格按照公益林管理办法签订了“二级合同”。先由板桥林场与市林业局签订《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合同》和《省级公益林管理合同》,再由板桥林场与护林员签订《河南省公益林护林员保护合同》,具体落实管理责任。为规范护林员管理,评估护林员管理效果,建立长效机制,制定了《国有板桥林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护细则》。公益林管理处负责对选派的护林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公益林管理处负责对选派的护林员进行业绩考核,护林员服务费与护林员业绩挂钩,不称职或不合格的护林员及时更换。野外公益林管理办公室每月召开护林员例会,随机巡查岗位不少于2次,查看护林日志记录,并在岗位签到。管护区内是否存在盗伐、滥采、滥牧、滥猎等破坏公益林资源的现象。护林员请假必须经林区主任批准,并以请假条为准,注明请假原因和时间。电话请假不予承认。护林日志要求每日记录,认真记录时间、天气、巡逻路线、巡逻时的案件记录、违法查处记录、宣传记录。同时要求护林员做到“三个必须”:必须记录巡逻日志,认真参加训练,坚持参加例会。公益林管理处及时上报检查结果,为护林员实地考核提供依据,进而安排下一步的管护工作[1]。
2.3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公益林管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许多基层职工和林区群众对公益林的生态功能不了解,对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不清楚。为了保证公益林经营的顺利进行,仅靠林业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公众意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举办了公益林学习培训班,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印制宣传册和各种宣传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和森林分类经营改革政策。同时,在重点公益林周边的主要路口、河道路口设立公益林标志,明确公益林的管护范围、责任和进入重点公益林区域的注意事项。通过这些工作的实施,取得了社会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有效防止了放牧、砍柴、非法征用占用公益林、活立木损失等人为破坏公益林资源行为的发生,减轻了公益林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了社会对公益林理念的认知。
2.4完善公益林档案和数据库管理
板桥林场成立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明确专人做好公益林档案管理工作。从公益林区划界定到管护合同、相关管理方案、办法、规章制度和上级文件,都分不同级别权限,分门别类存放。档案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柜,充分发挥档案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使公益林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建立完善河南省生态公益林数据库,对整个生态公益林进行全面核查,核实公益林小班面积和小班相关因素,将所有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落实到具体小班,制作shp格式的矢量数据库和河南省生态公益林小班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公益林数据库相关信息。
2.5建立监管机制,加强科技支撑。
林场要按照《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和《河南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截留、克扣或挪作他用,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公益林管理。
2.6注重管理绩效,提高生态意识。
《国有板桥林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护细则》规定,护林员的管护效果与护林人工成本挂钩。在护林员管护区内,一年内未发生森林火灾、毁林、占用林地的,先续签护林合同,对考核不合格的护林员,终止护林合同。建立宣传机制,提高员工的生态保护意识。负责公益林管理的同志不仅要首先学习公益林管理的法规和补偿政策,还要主动为护林员和领导提供学习资料,采取灵活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做好公益林管理工作。
3.存在的问题
3.1森林质量低
板桥林场是穷供给者,资金30%来自财政拨款,70%需要自筹。林场为了生存,争取低产林改造、皆伐树木等项目,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森林质量下降。板桥林场的树种有马尾松、黑松、麻栎,是建场时营造的。树种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阔叶林多,针叶林少。山上土层薄,树木生长缓慢,病虫害较为严重,林区立地条件不高,藤蔓多,部分树木大面积死亡,林区群众迷信封建,进入林区烧纸,使得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影响树木生长,降低森林质量。补植补植后,管护区牲畜过多,啃食幼苗,幼苗生长缓慢,中幼林多,成熟林少,造成生态林质量不高,不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生态功能水平低。
3.2补偿标准低,保障能力不强。
自2004年生态公益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偏低。虽然各级政府投入的林业资金总量逐年增加,但与林业建设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补偿资金只能满足部分护林员的护林服务支出,远远不能满足公益林补植、补植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国有林场尚未摆脱贫困,生态公益林的管理者工作热情不高。
3.3管护难度大,护林经验缺乏,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林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导致森林工作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林区公路路况较差,增加了森林资源管护难度。在管护人员的选拔上,大部分是初高中学生,只有少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因此,他们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缺乏清醒的认识,也缺乏应有的森林保护知识、技能和经验,导致公益林管理目标不明确,森林保护效果不佳。
4.对公益林管理的建议
根据生态区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综合森林质量和管理难度,对现有生态公益林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的景观资源和林下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林地的保护和利用,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全面禁止采伐。通过抚育中幼林和培育大径材,促进保留林木生长,缩短林木成熟期,提高森林质量和生长量。实施造林树种多样性(适地适树),改善树种单一结构。板桥林场管护面积大,各护林点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模式,急需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生态公益林资源,实施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和修复。护林员应当进行林业法律法规学习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培养和壮大专业管护人员队伍,增强林业基础保障能力。
参考资料:
【1】陈伟。论东源县生态公益林的建设[J].广东林业科技,2004,20 (2): 6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