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和进度计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世界级科学家、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建立一个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科研领域建立了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他们致力于探索性和原创性研究,努力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师和创新团队。
2.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扶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着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每年重点支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的优秀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
4.在关键领域建立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在重点领域建设500个创新团队,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制度“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和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实施工作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强化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制度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调。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和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实施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确定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难度较大的任务,先进行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开展。
三、选拔条件和方法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工作基础,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选择支持对象。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原则上,首席科学家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能够坚持全职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
首席科学家由相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科学家工作室应有具体的科研计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发展潜力巨大;
主持和承担国家或地方重大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
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学历,年龄45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定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技术创新与创业人才。
原则上,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始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企业成立不满5年的;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部门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公示无异议后予以批准支持。
4.关键领域的创新团队。
原则上,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科研工作符合国家和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发展前景良好;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计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予以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中能起到很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实施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强现有人才政策落实,结合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它们首先被尝试,然后逐渐改进。
2.加强人才、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方式,简化项目立项程序,对完成项目任务后在推广计划入选对象中承担科研项目的,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独立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优先考虑。有条件的支持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安排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资金,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广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工作。加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全额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终身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加强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支持,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实施期权、股权、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入选推进计划的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动词 (verb的缩写)日程安排
推广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这是部署的启动阶段。发布推广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2.2012至2015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完善。到“十二五”末,推进计划任务完成一半以上,开展中期评估。
3.2016到2020年是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实现推进计划的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
不及物动词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事项。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领域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的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根据推广计划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估方法,加强对推广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不断改进实施工作,提高推广计划实施效果。
计划项目实施计划二
为推进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推动我市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65 438+04]1号),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和省气象局《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通知》(赣发改农经[2065 438+04]39号)等文件,按照《井冈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预报体系和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成比较完善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整体气象实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任务
(1)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1.监控系统。全市将在乡镇建设5套6因子自动气象站,10套单雨量站;夏萍国家站新自动站的建设:配置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建设两套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平台。
2.网络通信系统。对茨坪、夏萍站地面气象广域网、局域网系统、应急通信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历史气象资料安全管理和数字化平台、信息业务软件进行升级改造。
3.预测和风险评估系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和气象灾害风险调查系统建设;升级MICAPS预报系统和市级数值预报释用系统。
4.预警信息发布和服务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和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农村信息接收终端和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市级气象服务发布系统等。
5.气象设备支持系统。建设气象仪器设备运行监测、维护、检定、测试等装备支撑体系。建设1套运行监控系统和计量检定校准系统;搭建1套运维平台。
6.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治业务支撑基础设施体系。营业值班室、电源、环境等。慈平和夏萍的两个气象站将根据山洪气象防治要求进行升级。
7.综合业务平台。建立两个综合业务平台。
(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
1.空中云水资源跟踪监测系统。为补充现有空中云水资源监测系统的不足,配备了1激光云仪。
2.作战决策指挥系统。完善作战指挥系统,配置信息传输和作战指挥平台设备;统一开发集数据分析处理、作战潜力识别与状态预测、地面作战指挥、作战效果检验效益评估、信息管理于一体的业务软件系统。
3.地面操作系统。补充现有作业设备的不足,新增1套移动火箭作业系统和1套固定火箭作业系统;建设1标准化火箭作业点。
(3)建设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雷电灾害监测。建设1套雷电灾害监测大气电场仪器。
配备1套气象灾害调查设备。配备雷电灾害调查和现场取证设备,包括摄像机、执法记录仪、大型接地网接地阻抗测试仪、雷电灾害调查专用设备、现场调查交通设备等。
(四)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建设。
建设1个科普展馆;建立1个社区校园气象站。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配套优惠政策,培育和支持创新团队,鼓励和支持员工提升学历,建立远程培训教育示范点。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制度。
(五)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建设。
1.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值守能力建设,建设1标准化应急值班室,配备必要的应急值守和信息传输设备(包括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传真机、扫描仪、通讯设备、舆情监测报警设备等。).
2.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1气象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应急信息发布平台、舆情监测和无纸化办公系统;加强宣传能力建设,购置单反数码相机、笔记本等编辑设备。
(六)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
1.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市、乡农业气象、农作物产量、病虫害气象条件等服务系统,购置1套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专用数据库和数据库软件。
2.生态农业气象信息系统。建设城市和乡镇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配备1套农业气象信息专用数据库软件和服务器。
3.重大农业灾害三维监测系统。完善市乡农业灾害地面监测系统,建设粮食主产区作物生态观测点和土壤墒情观测点,新增重大农业灾害调查设备1套。
4.重大农业灾害预警服务体系:完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立可操作性强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适用技术。
5.重大农业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建设1套高分辨率地理背景数据库和1个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平台等。,并开展灾前风险分析、灾中跟踪监测诊断、灾后评估分析。
6.现代农业决策支持系统:配置1套ARCGIS决策服务系统,开发农业气候区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气象决策支持系统。
(七)车站业务运营基本保障能力建设。
完成井冈山市气象局业务楼建设;规范观测场地,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台站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设资金安排
(1)统筹安排。
“十二五”气象重点项目井冈山市总投资1479.57万元。投资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配套投资,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147.3万元,省级配套投资123.09万元,市级配套投资2098+08。本文由第一公文网提供。本文由第一公文网提供。具体项目资金安排依据现有项目内容和设备配置情况,由市财政核定,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逐年逐步逐项予以安排。
1.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11.5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892.09万元,省级11.521.00万元,市级1.447万元。
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47.26万元。其中,市政配套投资47.26万元。
3.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32.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3.8万元,省级配套投资8.5万元。
4.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9.93万元。其中,市政配套投入9.93万元。
5 .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万元。
6.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8.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1.61.00元,市级配套投资71.09元。
7.车站运营基本支持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07.23万元,全部由中央预算内投资。
(2)子项目安排。
1.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建设11.52万元。投资标的主要包括:监测系统409.05万元、预测与风险评估系统80万元、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230.78万元、信息网络支撑系统85.83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319.34万元、设备支撑系统19万元、综合业务平台8万元。
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47.26万元。投资方向主要包括:空中云水资源监测系统9万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系统11.27万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26.99万元。
3 .雷电灾害防御、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突发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总投资6365438+万元。主要投资方向:现场取证设备665,438+0.1.00万元,雷电气象灾害调查取证设备2万元。
4.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9.93万元。主要投资方向:科普展览馆3.93万元,校园气象站6万元。
5 .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万元。主要投资方向:应急值班室标准化建设654.38+0万元,应急信息发布平台、舆情监测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建设654.38+0万元。
6.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8.8万元。主要投资方向: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系统7.6万元、生态农业气象信息系统4.5万元、重大农业灾害三维监测系统7.7万元、重大农业灾害预警服务系统654.38+0.2万元、重大农业灾害风险评估系统6.3万元、重大农业灾害预防技术654.38+0.5万元。
7.车站业务运营基础支撑能力建设207.23万元。主要投资目标为:台站观测场地标准化改造65438+22.3万元,台站建设维护65438+60万元,台站水电路等设施改造30万元,台站文化基础实际建设5万元。
四。实施进度和时间表
(1)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2014起,分两年实施。
2014 1-3市气象局会同发改委、财政局完成了所有项目的分项实施方案,并上报政府审核。
2014年4月-2065 438+05、12年6月根据分项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各单位的职责,认真组织实施施工任务。
(二)项目建设资金安排。
1.2010030500元(约占总投资的70%)安排在2004年。力争中央预算内投资777.79万元,省级72万元,市级654.38+0.64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各类监测系统、预测预报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网络信息气象服务系统、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
2.2015年安排47651万元(约占总投资的30%)。力争中央预算内投资3695654.38+0.00元,省级安排51.90元,市级安排451.80元。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山洪灾害气象保障能力的各种评估体系、各种业务系统和运行效果检验体系,以及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气象科普和人才支撑能力、现代农业气象科技创新的田间效应等。
3.以上两年的建设项目及资金安排见《吉安市气象“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明细表》。
动词 (verb的缩写)施工任务分工
“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实施要按照职责分工进行。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单位要共同努力,推动实施。市政府牵头实施项目;发展改革部门负责规划项目审核;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自2014起分两年全面实施;气象部门要根据省、市气象局的要求,加快相关项目进度,优先安排和启动项目建设。
不及物动词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项目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全市成立了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由张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强化经费保障。
市财政应加强统筹和集约,多渠道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3)加强项目管理。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建立并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科学组织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规范推进。要完善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制,加强对项目验收、检查、审计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质量、项目投资和项目进度符合要求。本文由第一公文网提供。气象局要在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的同时,充分利用建设项目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在建设的同时发挥建设项目的效益,全面提高全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