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培训体验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2010-09-07 09:39:00)
转载标签:夏景春老师的经历与体验教育分类:我感觉到了。
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教研骨干研讨会2010学习论文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北京工商大学的夏景春
2010年8月9日至2010年9月3日,我被学校选派参加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重点研讨会。在海淀区区委党校,第五期研讨班安排了8场现场报告、3场视频报告、2场小组讨论、4场自习、1场学员论坛,组织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还组织到西柏坡等地考察。国防大学龚教授《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杨毅、常修泽教授《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研究》等,视野开阔,论述深刻,听后很有启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研讨班期间,我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做了一些思考。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规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这是21世纪初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第一个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落实纲要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人才培养观是人们对人才培养及其发展规律的总体看法或根本观点。人才培养理念是一切教育行动的先导,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根据《纲要》精神,本文拟就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是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促进“德、智、体、美”的有机融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1996的报告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身心、智力、敏感、审美意识、个人责任和精神价值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概念是针对片面的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就个人而言,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重智育轻德育;或者重视德育智育,轻体育;重德、智、体,轻美育,是片面的发展,不能称为全面发展。在教育史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或者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逐步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历史。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探索周围的世界,从未停止过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都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我们应该继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面发展是一个教育过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兴趣和特长;把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与人格培养结合起来。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还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既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取,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要加强体育教育,保证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不仅要加强美育,还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之,全面发展的理念就是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
人人成才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育人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成长成才。第二,社会用人观念,不应只以学历、职称、资格、身份、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树立大人才观,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克服片面的人才观,才能把人才强国战略变成自觉的实践。
每个人都能成才,需要教育、社会和个人的努力。首先,我们应该发展社会教育。只有通过学习,一个人才能成功。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而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14年。为此,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企业要舍得花钱培养员工,个人也要注重终身教育的投入,才能成才。其次,要加快制度创新,营造开放、宽松、包容的社会氛围,形成培养人才、聚集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第三是个人努力。我生来就是有用的。个人要有强烈的成才愿望,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类型;既要善于抓住成才的机会,又要敢于冲破各种传统的、保守的、惰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勇于竞争,不怕失败。努力实现个人成功,既是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体现。
第三,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尊重个人选择。
多元化人才观是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应试教育造成了我国大量学生“高分低能”。升学考试的压力仍然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体系势在必行。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加强人才选拔使用中的实践能力考察,克服社会就业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纲要提出: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第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
所谓终身学习,就是你一生都要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知识的突变,不仅知识总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而且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人类文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学习是生存之道。学习能力是个体在未来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无限回报的投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学习的普遍性,又强调了个体学习的终身性。只有全民族的终身学习,才能实现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校专注于学习。作为老师,他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和整合知识的技能以及大胆创新的精神。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变“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五,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形成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治天下者为人才,成天下人才者为教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安排。首先,小学、中学、大学要有机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第二,教学、科研和实践要紧密结合。学校是教学单位,但也要重视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体现在教学中,尤其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体现在前沿的课堂教学中。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中外合作,形成体制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联、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上面提到的“五个观念”中,有些其实是“老”观念。比如,第一个概念是新中国教育政策倡导的核心教育概念,第一、第二、第四个概念也是中国多年来素质教育倡导的重点概念。之所以仍称之为“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理念并未得到真正落实,中小学“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超越现实,坚决纠正“应试教育”的倾向,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五个概念”中的第三个和第五个概念,真实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思路,也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纲要》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消除阻力,认真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