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学习德国职业教育,谈谈如何成为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德国高技能人才经验启示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够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点是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他们的职业特点是在运营组担任经理的“高级蓝领”或在管理组担任操作员的“应用型白领”,也称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劳动,是在“应知”的基础上“应知”的智能行为。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是既要掌握“必要而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备全面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德国培养和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成功经验
1.德国传统文化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人才的评价不仅仅是学历。
德国战后首任总理阿登纳曾说:“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族的事业。”在德国,职业技能教育备受重视,能工巧匠备受推崇。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和大企业家,包括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都是工匠出身,他们的职业生涯大多是从工匠开始的。因此,技工职业在德国享有盛誉。德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轻视职业技能教育。在德国,除了27%左右的年轻人上大学,大部分年轻人选择进入遍布全国的近万所职业学校。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基础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从而有资格进入某一行业,就业后有机会接受继续职业教育。目前德国19至65岁的社会成员中,有25%的人参加继续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为每个员工的终身教育,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循环。此外,德国很多大学还开设了职业课程,让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能拥有良好的职业技能。
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德国教育的管理、监督和实施主要由立法来保障。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相互衔接、易于操作的法律体系,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按照《德国联邦基本法》中关于教育的规定,65438-0969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和《劳动促进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组织条件和经费,明确了为职业教育提供帮助以及学习期间的收入和待遇等问题。1981年颁布了《职业培训促进法》,对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年度报告、职业教育统计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各州根据《基本法》制定具体法规,执法严格有力。根据国家规定,18以下的年轻人必须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原则是不参加职业培训不准找工作,从而保证了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正是在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强有力的执法保障下,德国实现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法制化,使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有法可依。
3.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培训费用,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
德国政府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规定职业学校的经费全部由各州政府承担。德国企业也会把训练有素的员工作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愿意投资职业教育,承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所有费用。所以德国的职业培训费用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政府利用国家财政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所有职业学校都是公立的,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校舍和各种其他设施,包括计算机教学设备和实验场地,也由国家资助。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对口学校的高中毕业生,除了上岗前的成人专业培训外,毕业后还要进行三年的学徒培训。企业提供实习场所,支付导师工资,每月给学生500-800欧元不等的生活费。在职人员通常通过带职到大专院校、企业进修、劳动总局组织并支付费用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进行培训。德国每年在职业培训上的支出约为200亿欧元,相当于国民经济中工资薪金的3%。这笔费用基本由企业承担,同时国家公共资金为职业学校筹集约80亿欧元。目前,德国正在重新考虑改善职业教育经费的措施,包括增加财政预算的强制性措施和向终身教育政策倾斜。国家对接受职业培训的企业给予各种税收优惠。2002年,国家拨款8000万欧元补贴小企业的培训方案。企业为职业教育投入的各项费用,可以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计入成本;企业因为给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学徒期,也可以向政府申请一定的补贴。
4.坚持供需双方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非常成功的制度。德国法律规定,“凡初中毕业不再升学的学生,就业前必须接受两年半至三年的双重职业培训。”企业不允许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和员工的* * *知识和行为准则。目前,德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就业人员接受过双重职业培训。“双元制”教育紧密结合了供需双方的要求。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供求结合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咨询和签订合同来实现的。需要接受双元制培养的学生,应早在毕业前咨询相关部门和企业。咨询是双向的,既指导学生选择企业,也帮助企业选择学生。这种双向选择的结果是在学生参加双元制教育之前以合同的形式确定的,保证了供需的紧密结合。职业学校和企业为学生制定教学和培训计划,企业会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决定培训内容,让学生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双元制”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对象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学生每周在学校上课1 ~ 2天,其他时间在企业实习。其中,学校以教授专业课、基础文化课等理论教育为主,企业以实训为主。两个地方都有示范车间和培训车间。学校甚至部分接受实际生产订单,利用实训车间承接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直接接触未来的工作环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
5.德国企业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推动力。
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他们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人才培养和培训的投资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德国技能人才培养中,企业培训起主导作用,职业学校只起配合和服务作用。而他们的企业培训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企业中的培训可以分为五类。一、工业教学车间培训,是企业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在各大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点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第二,非系统的行业培训,主要在中小企业进行。其主要特点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大部分在生产车间进行。三是传统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点是培训与生产过程最为紧密,教学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型企业或行政机关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将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第五,办公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化培训主要在中小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跨企业培训由几家企业联合进行,有一些地方主管部门的参与,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也用于跨企业培训。跨企业培训广泛分布于各个专业领域,并占有一定比例。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做出选择,决定采用哪种方式。
高技能人才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德国工人眼里,所有产品都是艺术品”。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职业道德,为德国企业在世界上出具了“信誉”保证,同时也在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上创造了不可忽视的业绩。工业是德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柱,有800万人在工业企业工作。德国最重要的工业是汽车制造和电子工业。其中,汽车制造业包括77.7万名员工,创造营业额2270亿欧元;电子行业包括886,000名员工,创造了654.38+052亿欧元的营业额。因此,可以说技能人才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在大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精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的支持下,德国企业产品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的代名词,为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德国经验对促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与德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与社会整体观念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全球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很多企业发现专业技术人员好找,高技能人才难找。一些企业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由于缺乏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师,他们生产的产品严重“走样”。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是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高级技师以上级别的高技能人才3685人,占技术工人的8.3%,高于全国5%的水平,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现代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德国,高级技师占熟练工人的比例为40%。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和以学历为最高的人才评价体系,使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在制造业发达的德国,技术工人不仅从社会地位到工资收入都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很多在设计和生产一线的硕士、博士也普遍被称为工人。同时,在德国,技术人员平均月收入比德国人略高,约2500欧元,晋升机会多。而在中国,“努力的人治理别人,努力的人治理别人”的观念依然存在。此外,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特征。与德国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相比,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具有盲目性,专业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跟不上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成为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
借鉴德国经验,为开发区未来高技能人才发展带来以下启示:
1.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和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集中了电子信息与通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汽车与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可以说,培养和发展大批能够满足企业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高技能人才,是北京开发区实现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
2 .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和调整技能人才的培训内容。
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与学校的信息沟通。在人员培训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需求,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培训内容,根据生产技术的需要,增加新岗位、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内容。培训结束后,也要及时了解培训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便学校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
3.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评价人才时,不能“只重视学历,而忽视技能”。要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地位,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技能人才钻研技术业务,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4.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成长环境。
在开发区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过程中,要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成长环境,以企业为主体,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辟多种途径,努力逐步改善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5.积极推进理论、技能、师范教育一体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逐步改变职业教育教师理论强于实践技能的现状,发现和培养既懂理论又懂技能、既懂专业又懂知识、善于管理和协调的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同时可以调动企业资源,聘请在工作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通过客座老师给学生授课,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