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尚青培训
要说情商,首先要理清智商和情商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有兴趣了解一些名人和伟人的成功秘诀,以方便他们自己或他们的下一代走上成功之路。既然人是万物之灵,人类的智慧当然是探索这个秘密的第一步。
18世纪末,查尔斯·达尔文的堂兄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率先尝试编写测试来衡量智力。他认为超人的智力和超人的体力(比如视力/力量/头围)有关,结果当然是徒劳的。
戈登爵士的尝试引起了更多学者对测量智力的兴趣。今天,在许多研究的支持下,容易理解的智能概念包括“心理年龄”和智商:
1.心理年龄(MA)的概念更适合表达学龄前儿童的智力。使用心理年龄概念的量表,假设智力会随着实足年龄(CA)的增加而增加。一个聪明的孩子,马比ca高;一个傻孩子,马比CA还低。
2.智商(IQ)这个概念可以说是马概念的简单版和进取版。简单易行
版IQ,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把MA和CA的关系变成整数:
智商=心理年龄(MA)/全职年龄(CA)X100。
心理年龄等于满周岁时,智商正好等于100。一个50个月的孩子,但是才20个月,智商= 20/50 χ 100 = 40,应该定义为中度智障儿童,应该尽早接受特殊训练。
韦克斯勒智商测验
但是,人的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智力却不是以一定的速度增长的。青春期后,有下降趋势。所以智商这个概念只适合学龄前的孩子。
智商精修版的概念不仅可以让同龄的人互相比较,解决了马的概念随年龄而不准确的局限,也对人类左右脑的不同功能做了更全面的测试。
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韦氏智力量表。自从智商这个科学又容易掌握的东西显示了人的智力之后,智商几乎成了“成功”的代名词。父母有了高智商的孩子,一心以为天鹅来了;智商只是一般,只好接受父母的强烈催促,希望能把指数推高10.8分。
高智商不等于成功吗?
然而,许多精明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家长逐渐意识到,智商并不总是能准确预测人的成就。情商理论的代表人物丹尼尔·科尔曼参加了小学毕业生的同学会,发现小学的优秀学生大多只取得了中等偏上的成绩。相反,小学时被称为淘气鬼的“头痛丹”老师,往往表现更好,成为某个职业或行业的佼佼者。所以,真的有必要质疑智商主导成败的概念。
挖掘情商
与此同时,提倡多元智商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也指出,学校的课程侧重于语言和数学训练,但只开发智商;空间逻辑、美术、音乐、体育只是学校其他课程作为辅修课处理。课程严重忽略了如何对待自己(内在智商)和人际关系(外在智商)的训练。他称之为情商(EQ),并将其从智商中分离出来。
情商决定孩子的一生?
有大量科学证据表明,学龄前形成的情绪特征对孩子未来的表现有相当大的影响,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人际关系。另有研究表明,能爬得高、能做管理工作或有成就的人,大多是能避免急躁和紧张、情绪稳定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情商高的人,而一直被看重的智商(智商),原本只占人成功因素的20%。
现代儿童情商培养不足
随着社会的日益繁荣,现代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太多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但与此同时,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制度越来越深化,限制越来越多。当孩子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向社会,原本容易满足的状态突然发生变化,使他们无法适应,容易抱怨、抱怨、不满,同时无法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产生挫败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因为不愿意妥协和适应而被社会抛弃,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变得反社会。
情商的分类
主流情商理论一般将情商分为五个环节:
1.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赢得每一场战斗。只有了解自己的感受和喜好,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才能成功地消磨人生。
2.妥善管理情绪——每个人都有情绪,如果情绪随情况而相应波动,是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情绪过于偏激或者持续僵化,而有关的人又不能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这个人就容易被情绪困扰,不仅会失败,还会影响自己的正常运转。所以,了解情绪之后,也要懂得调节情绪。
3.上进心——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开心的时候,往往比瞬间的快乐更让人刻骨铭心,意志消沉。在失意时保持积极的思维,在冲动时保持冷静和耐心,有效区分眼前的享受和长远的成就,从而使人保持高度的热情,推动自己不断走向成功。
4.了解别人的情绪——除了了解自己,当然还得了解别人才有胜算。能够建立对他人的同理心,站在不同参与者的角度看事情、设计方式,这个人的视野会更深更广,也更容易找到伴侣。
5.人际关系管理——情商倡导者认为,人际关系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可以通过人缘、领导力、人际和谐来表现。能够和别人合作,利用别人的资源,自然会成就无限。
自我中心导致职业危机。
中国新一代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他们虽然智力和体质超群,但社交能力却比前两代人弱,普遍成为社交能力低下的低能儿,不适应现代的工作心态。现代管理强调团队工作,需要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员工。而新生代太受家人保护,家里大多是独生子女/女儿,自我膨胀。校园教育只知道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和考试,却忽略了情感和社会的培养,从而使新生代的情感发展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这将阻碍他们未来的职业或生活。
只有父母早带头,早培养孩子,妥善管理孩子的情绪,使孩子能够面对环境的约束,早做出调整,这些孩子才会是顶尖的管理人才。
从小打好情商基础。
每个人的情绪智商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尤其是在0-5岁之前。因为孩子的大脑会长到成人的三分之二,所以它的精确进化速度是一年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情绪能力的学习。感情经历对人生有持久的影响。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接受的肯定和* * *声音越多,从被接受到学会接受别人的机会就越多,情商也就提高得越多。
想象一下,一个刚刚睡醒,吃饱了,舒服地躺着的婴儿,自然会手舞足蹈,发出欢乐的声音。如果别人用微笑和喜悦的语气回应,宝宝就会越兴奋。如果别人很冷淡,或者以板着脸、凶狠的语气回应,宝宝的笑容就会收敛,然后他会表现出困惑或惊恐的表情。大部分宝宝会把一个微笑变成一声啼哭,舒服的喜悦是宝宝自发的感觉。因为别人的喜悦回应,而强化自己的喜悦,这个回答是互* * *音;因为别人的恶毒,否定宝宝自发的感情,次数频繁。宝宝对自己的感觉失去信心,感觉很舒服,不再表现出喜悦。宝宝的慌张和哭闹是回应别人的信号,也可以看作是对别人感情的* * *声。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会收到别人的感受,别人和自己的* * *,还有别人的否定。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情商可以得到发展。
父母的角色
父母情感的表达是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向导和指标。家长要积极回应孩子的感受:不管在家长眼里,孩子是为不值一提的事情激动还是难过,家长都要尽力投入,接受孩子的感受,这样才有话跟孩子说。父母不要在孩子激动的时候给孩子泼冷水;不要低估孩子抑郁时的感受。只有孩子的感受得到肯定,才能在适当的时候分享父母在同样情况下的感受,从而帮助孩子理解他人和同样的情况。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同时也要接受别人。
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交流都隐含着情感交流,一天几次的交流奠定了孩子E Q的核心。
目前情商培训还不能像智商培训一样顺利进入企业的培训体系。虽然一些企业有意无意地走上了情商培养的道路,但由于缺乏情商培养的路标,步伐缓慢。
情商,英文全称是“情商”,中文翻译成EQ。按照现在的情商理论,情商虽然不能像智商一样详细衡量,但也有不同的层次。如果一个人情商高,情商处于稳定状态,就有能力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情绪,管理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促进个体多角度思考。这样,他的智商和专业技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中也能游刃有余。
情商培养可以改掉管理者的坏习惯。
暨南大学人力资源专家叶茂林认为,情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他说,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能培训跟不上时代的管理步伐。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下,忽视个体情商是企业决策的重大失误。因为情商低会阻碍个人能力的发挥,最终影响表现,即使个人能力再高,如果抑郁沮丧,也会导致碌碌无为。通过情商训练,可以增强人的责任感和情绪控制力。此外,有些管理者可以改掉嘴皮子功夫、自尊心强等坏习惯,从而体谅下属,设身处地,在齐新和公司取得团结进步的好成绩。
对于现在流行的“高智商的人可以在专业上有所成就,高情商的人可以在管理和运营上有所成就”的说法,叶茂林解释说:“不可否认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极端的,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合理性。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情商被纳入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目的是培养员工的综合经营管理协调能力。情商高的人在管理和运营上相对有优势,值得肯定。"
情商培养没有路标的原因。
虽然有些人已经意识到情商对管理的影响的存在,但并没有系统地归纳为管理学科。据统计,广州没有一家企业完整明确地将情商培训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些岗前培训,比如“团队建设”,只能勉强说。换个角度说,有些企业有意无意地走上了情商培养的道路,却失去了一个情商培养的指路牌。
叶茂林分析了情商培养进展缓慢的以下原因:
首先,情商培养的外延界定不清。简单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还缺乏一个系统的情商培养实施方案。
其次,培养一个人的情商就像在脑细胞中激发他的艺术潜能一样,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然而,当一种新事物产生并被人们普遍接受时,它需要经历逐渐扩散和深入人心的每一个阶段。
再次,情商培训成本高也是让一些企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因素。成本高意味着直接影响企业的实际收益。在很多管理者看来,小收入大投入不划算。
第四,有一种误解,认为情商训练不如其他训练(如智商训练)有效。这也反映了很多国内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短期行为。相对来说,情商训练确实不能像智商训练那样立竿见影,与生产效率也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把企业发展战略和情商培养结合起来,否则企业的生产线就成了无源之水,后备军就接不上了。
什么是情商?是emotion ai quota的缩写。它的中文意思是情商或情绪智力,简称情商。
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理性一直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前提下的结论是,人类可以用理性的方式战胜生活,感觉只是困扰生活的一个因素。
埃米特学院的一个学生成绩很好。他入学时在性取向测试中得了800分。自然,他很聪明。可惜他总是四处游荡,晚睡晚起,所以经常逃课。他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拿到学位。
有些人潜力、学历、机会都相当,但后来的经历却大相径庭,很难用智商来解释。在美国,曾经有人在1940期间跟踪了95名哈佛学生中年时期的成绩,发现从薪资、生产力、社会地位等方面来看,那些在学校考试中得高分的人不一定能取得很高的成绩,而他们对生活、人际关系、家庭和爱情的满意度无疑会让她在强调人际交往能力的领域发挥优势,这些领域可能包括销售、管理、外交等等。
朱迪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这么早就被发现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学校正在开展一套多元发现计划,目标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力。学校深信,人的能力绝对不局限于传统教育,比如说,读,写。朱迪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天赋。他们的鼓不是最高的。
还有人对450名出身贫困的男孩做同样的追踪,这些男孩大多来自移民家庭,其中三分之二依靠社会救助,生活在著名的贫民窟,一半人智商在90以下。研究还发现,智商与其成就不成正比。比如智商80以下的人有7%失业10年以上,智商100以上的人有7%。对于一个40岁的中年人来说,智商和他当时的社会地位有一定关系,但影响更大的是童年时期培养的处理挫折、控制情绪、与人相处的能力。
另一个研究对象是伊利诺伊州某中学1981的多名毕业演讲代表和演讲代表。他们的平均智商是全校最高的。他们上大学后,成绩都不错,但是到了30岁,都很平庸。
高中毕业十年,只有1/4的人达到了这家银行同龄的最高水平,很多人的成绩甚至远不如同济。
乍一看,四岁的朱迪似乎很孤独,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亲近。她玩游戏的时候总是站在边缘,而不是全身心投入。事实上,朱迪对幼儿园的人际生态有着敏锐的观察。可以说她对别人的了解远远超过同龄人。
但是朱迪的能力一直没有被发现。直到有一天老师把所有的孩子召集起来做了一个游戏。游戏就是用棍子绑一些假人,把同学和老师的照片贴在他们的头上。让学生指出其他同学最喜欢玩的角落,或者哪个同学和哪个同学最好玩。这种游戏可以说是对孩子社会观察能力的最好考验。原来朱迪的观察力是最敏锐的。
朱迪对同学的人际生态有着清晰的认识,这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朱迪长大后,这些鼓励学生全方位发展自己的才能,进而将学校教育拓展为生活教育。
领导这个项目的灵魂人物是哈佛教育学院的心理学教授Gerdner。格德纳说:“时代变了,我们对人才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引导他们进入适应的领域,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们完全无视这个目标,我们实行平等教育;似乎每个人都应该被教育成大学教授,每个人的评价都是基于这个狭隘的标准。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价,花更多的精力去发现每个人的天赋,并加以培养。成功的定义有无数种,成功的方式也千变万化。”
传统的智力概念有许多限制,加德纳是率先指出这一点的少数人之一。他指出,智力测试的全盛时期始于二战期间,当时有200万美国人首次参加了大规模的纸质智力测试,测试方法也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刚刚发明的。接下来的几十年是伽丁尔所谓的智商思维模式期:“一般认为,一个人是否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在后天改变。智力测试可以衡量一个人是聪明还是愚蠢。
美国学生入学能力倾向测试也是基于同样的理念设计的,认为单一的性别可以决定每个人的未来。这种观念在社会上很普遍。智商最高的5个孩子中,1在3个领域表现出色,3个在2个领域表现出色,另一个仅在1领域表现突出。而且每个人的优秀领域都分的相当的不同档次。"
1983年,格德纳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心理结构》一书,明确反驳了智商决定一切的观点,指出人生的成就不是靠单一的智商,而是靠各种智能,主要可以分为七类。其中两种传统上被称为智力——语言和数理逻辑,而其他的包括空间能力(艺术家或建筑师)、身体能力(如玛莎·万拉姆的优雅或魔术师强森的灵活)和音乐能力(如莫札特)。后两项是加德纳所谓“个人能力”的两面。一个是人际交往能力,比如治疗师或者路德金这样的世界领袖。另一方面是看透心灵的能力,比如心理学家大师弗洛伊德。表现在你或普通人身上,你能敏锐地掌握自己的内心感受,从生活中获得平静和满足。
Gerdner提出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多元化,打破了传统的以智商为单一不可动摇的标准的观念。他指出,学习过程中的许多考试都是基于对智力的狭隘定义,无法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能力对个人成就的影响。
戈德纳指出,将智力分为七类只是一种方便的方式,人类天赋的多样性不能简单归类。Gerdner和他的同事们曾试图将这七个类别细分为20个类别,例如,将人际交往技能分为四个类别:领导、交友、解决纠纷和分析社会生态(如上文提到的四岁的Judy所示)。
这种多方位的智力观可以更完整地呈现孩子的能力和潜力。Gertner等人曾让多元智力班的学生做两种测试,一种是传统的标准斯坦福比奈儿童智力测验,另一种是Gertner多元智力测验。结果发现两次考试成绩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智商最高的孩子在10智力的多元测试中表现不同。比如四个音乐比较好,两个特长是视觉艺术,1社会理解力优秀,1逻辑,1语言。五个智商高的孩子,体育、数字、机械都不擅长,体育、数字甚至是其中两个的弱项。
Gedner的结论是,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不能预测儿童在多元化智力领域的表现。相反,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多元智力测验了解未来可能有突出表现的孩子的性取向。
Gedner继续发展他的多元智能概念。在他的理论刚出来大约十年后,他对个人智能提出了精辟的解释:人际智能是理解他人的能力,包括他们的动机和方法,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成功的推销员、政治家、教师、治疗师和宗教领袖很可能拥有高度的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类似于人际智能,根据这种认知解决生活的问题。
在另一篇文章中,加德纳谈到了这两种智力。他说,人际智能的精确定义是:“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欲望等。,并能够作出适当的反应”。内省智能是自我认知的关键,这意味着“能够知道自己的感受,并区分其异同,以此作为个人行为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探讨个人智力,我们不能不谈到继格德纳之后的其他理论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路娜的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他对情绪和智力的结合有着非常精辟的观点。然而,萨罗维并不是第一个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的人。即使是最厉害的崇尚智商的人,偶尔也会试图把情绪带入智力领域,并不认为情绪和智力是相互冲突的概念。著名心理学家宋·戴克(Song Dyke)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智商概念的流行影响很大,但他也在《哈珀杂志》上撰文解释智商和情绪密不可分。他指出,社会智力本身就是智商的一部分(所谓社会智力是指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并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也有人认为,社交智能无非是操纵他人的一种技能,即让他人不顾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然而,这个社会智力的定义并没有被智商学者普遍接受。到了1960,某著名教材甚至宣称社会智力这个概念“一文不值”。。
但学者终究不能忽视人际智能的重要性,因为人际智能基本上是直觉常识。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群人描述什么是“聪明人”,结果发现人际交往能力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斯坦伯格经过系统研究,得出了与宋戴克相同的结论:社会智力不同于学业智力,它是表达现实生活的关键能力。在专业领域非常看重的实用智能方面,管理者细致入微地理解非语言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同Gerdner的观点,认为传统的智商概念围绕着狭义的语言和技术能力,智力测量的表现可以直接预测,实际上是课堂上的表现或学业成绩,很难触及学术领域之外的生活领域。这些心理学家(包括斯坦伯格和萨罗维)扩展了智力的定义,并试图关注整体的人生成就,从而对个体或情商的重要性给予了全新的评价。
萨洛维在给出情商的基本定义时,涵盖了盖德纳的个人智能,然后将其扩展为五类:
(1)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的本质是情商的基石,这种随时识别感情的能力对于理解自己非常重要。不知道自己真实感情的人,必然会成为感情的奴隶。相反,只有掌握了感情,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面对婚姻或工作等人生大事,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②妥善管理情绪,这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如何安慰自己,摆脱焦虑、阴郁或焦虑?缺乏这方面能力的人,往往要和低落的情绪作斗争,而掌握自制力的人,却能迅速走出人生的低潮,重新开始。
③自我激励。不管是为了集中注意力。上进心也好,创造力也好,专注于某个目标是绝对必要的。要成就任何事,都要有情绪自制力——克制冲动,延迟满足。保持高度的热情是一切成就的动力。一般来说,上进心强的人做任何事都更有效率。
4认可他人的情绪。同情心也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也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富有同情心的人更能从细微的信息中感知他人的需求,这样的人特别适合医疗、教学、销售、管理等工作。
⑤人际关系管理。人际关系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领导力、人际和谐度都与这种能力有关,而完全掌握这种能力的人往往是社会上的佼佼者。
当然,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很擅长处理自己的焦虑,却不知道去哪里安慰别人的悲伤。基础能力可能是先天的,不考虑优势,但是人脑的可塑性是很高的,任何不足都是可以弥补和改善的。
智商和情商虽然各不相同,但并不冲突。每个人都是两者的结合。智商高情商极低的人,或者智商低情商极高的人,都是凤毛麟角。其实智商和情商虽然泾渭分明,但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关联的。
但是上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了解个人特点。两者相比,情商仍然是让我们成为完整个体的更重要的因素。
2.与新时代的人打交道
智力测试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目前没有所谓的情商测试,以后也不一定会有。虽然在情商研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有些能力(比如同情心)只能通过现场反应来测试,比如让被试从一个人的表情来判断自己的情绪。然而,一些人仍然试图比较智商和情商的差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杰克·布拉克(Jack Braque)基于一种类似于情商的“自我弹性”比较了高智商和高情商的区别,发现两者有天壤之别。
纯高智商型可谓是一个夸张可笑的知识分子,一个知识的巨人,一个生活的白痴,只是男女略有不同。这样的人往往野心勃勃,效率高,不灵活,固执,不容易被自己的问题困扰。此外,他在面对性和感官快感时,傲慢而武断,细致而自我压抑,不自在,疏离而冷漠。
相反,情商高的人大多社交能力优秀,外向快乐,不容易陷入恐惧或担忧,容易对人对事投入,通常诚实富有同情心,通常感情生活丰富,但不出格,对自己或对他人都能游刃有余。
高智商女性对自己的智力充满自信,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智力和审美兴趣广泛,通常性格内向,如沉思,容易感到焦虑和内疚,经常使用间接的方法而不是公开表达愤怒。
情商较高的女性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到自信,觉得生活有意义,和男性一样,外向合群,善于调节压力,容易结交新朋友,处处有安全感,表达幽默创意,坦然享受感官体验。与高智商女性不同,这类人很少感到焦虑、内疚或陷入沉思。
21世纪对智力的定义必然会彻底改变。当然,这些典型的例子都很极端。大多数人是智商和情商的不同组合,是挑战的绝妙武器。生活中,我们早就熟悉了智商,也就是智商。很多人做过智商测试,也就是智商测试。而且大多数人认为一个人的智商和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密切相关。但是,今天再持这种观点的人,就被认为是大大落伍了!
人类智力研究领域有了新的重大发现。国外最新研究表明,最准确、最惊人的成就评价标准是情商,而不是智商。
如前所述,情商包括五个方面:①了解自己的情绪;(2)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③自我激励;(4)理解他人的情绪;⑤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成功,而有些高情商的人一定会成功。为什么?因为智商高的人一般都是专家,而情商高的人则有综合平衡的能力。如果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解释,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而一个人情好的男人,一定是智商高,而不是智商高。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大大提高自己的情商。情商是一个成功的人,尤其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学校的优异成绩并不能保证他一生事业的成功,也不能爬到企业领导或专业领域的顶峰。虽然我们不否认在学校的学习能力,但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这绝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情商的重要性不亚于智商。值得研究的是如何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取得平衡。否则,有智慧,头脑差的人,很容易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迷失。
如今情商在国外已经被纳入正规教育。美国学校开设了情商课程,与传统的语言、数学课程并列。在香港和台湾,情商也正在成为显学。
如果适当追溯一下智商和情商的历史,问题会更加明显。
长期以来,智商一直被认为是事业和私生活成功的先决条件。当然,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他们的伟大成就肯定与他们的智商有直接关系,但他们的成就并不能被视为伟大思想的果实,因为没有动机情绪和预感感受或直觉,是绝对不可能造成这一切的。
在西欧,情感与智商的“分离”有着很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事实上,没有情感力量的承接和塑造,思想是无法被历史或个人发展的。
今天,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我们的情感。比如心理学经常讲“情绪变化”。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和健康心理学家,早就肯定了一直被忽视的“感觉”。他们认为“感觉”对人的体验和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较新的观点认为,分析力和理性智能在生活中仅排在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