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今日狗知中秋”之谜
我国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习俗。晚上的月亮是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摆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必须切成莲花形状。月下,把月亮雕像对着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提前算好了全家多少人,家里多少人,外地多少人,都要算在一起。他们不能多切或少切,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的丑女无盐。她年轻时,对拜月教非常虔诚。长大后,她以优越的品德入宫,却得不到宠爱。八月十五见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认为她美丽出众。后来,他立她为皇后,中秋节拜月由此而来。在月亮中间,嫦娥因其美丽而闻名,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一样,容颜如明月”。
在唐朝,中秋节赏月和玩月是相当流行的。在北宋时期。8月15日晚上,全城的人,无论贫富老少,都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向拜月表达他们的愿望,祈求月神的保佑。在南宋,人们互赠月饼,这意味着团圆。在一些地方有活动,如舞草龙和建造宝塔。自明清以来,中秋节的习俗变得更加流行。很多地方形成了烧香、栽中秋树、点塔灯、放天灯、走月、舞龙等特殊习俗。
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习俗远没有旧时代盛行。不过,宴饮赏月还是很受欢迎的。人们在求月中饮酒,以庆祝更好的生活,或祝愿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中秋节的习俗和形式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起源和传说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像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发展缓慢。古代皇帝有一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中秋节”一词就有了记录。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历史记载,“中秋节”一词最早出现在《李周》一书中。到了魏晋时期,就有了“告尚书镇牛惑,中秋夕与左右微服过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太宗书》记载了8月15日的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它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按中国历法,农历八月在秋中,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中秋”,八月十五日在“中秋”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中秋节有许多绰号:它被称为“八月节”和“八月半”,因为它在八月十五日;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着“月亮”展开的,所以又俗称“月亮节”、“月亮节”。中秋节的满月象征着团圆,所以也被称为“团圆节”。在唐代,中秋节也被称为“校正月亮”。“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记》说:“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人们送月饼以示团圆”。《帝京风光略》也说:“八月十五,祭月,饼圆,瓜错分,瓣刻莲花。.....结了婚的,省亲的,回公婆家,说“团圆节”?quot。中秋之夜,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团圆”的习俗,即烙一个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饼内有糖、芝麻、桂花、蔬菜,外面压着月亮、桂花树、兔子。中秋节过后,家里的长辈会根据人数把蛋糕分成块,每人一份,如果有人不在家,留一份给他们,以示家人团聚。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拜秋习俗和拜月。《礼记》载“天子在春,日月在秋。朝日对朝,夕在夕。”“晚上的月亮”在这里的意思是拜月。它形成于汉代。到了唐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开始流行,被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 ~ 827年)在《长安戏月诗序》中说:“八月在秋。季节开始和结束;十五在夜里,月亮在云里。从天取之,则忽冷忽热,从月数取之,则为圆,故称中秋。”
中秋节赏月在宋代达到顶峰。《东京梦》记载:“中秋之夜,贵胄装饰亭台,民争酒楼戏月。”在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餐馆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系上丝绸拱门,出售新开的好酒。商店里摆满了新鲜水果,夜市热闹非凡,一年难得一见。达官贵人,富贵人家,亭台月下,琴瑟铿锵。普通市民争先恐后地占领餐厅,为的是先看到月光,安排家宴让子女团聚。“数十万只‘小红’羊皮冰灯今晚在浙江放飞,像星星一样飘满水面”(见《老武林外传》)。和“史静赏月会”不同于其他国家。全市的孩子可以自己上十二中或者十三中,不考虑贫富。他们都穿着成人的衣服,他们上楼或在中庭的拜月,各有各的时间:男人愿意早早去蟾宫,爬仙女的月桂。女人愿意长得像嫦娥,像月亮一样圆。”(见《醉翁新论》)
中秋节,又称中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中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也很流行。因为秋季(指农历)的七、八、九月,八月在中,八月三十日,在中,所以叫中秋节。所以晚上天上的人比家人团聚的人多,所以也叫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拜秋习俗和拜月。《礼记》载“天子在春,日月在秋。朝日对朝,夕在夕。”“晚上的月亮”在这里的意思是拜月。它形成于汉代。到了唐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开始流行,被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 ~ 827年)在《长安戏月诗序》中说:“八月在秋。季节开始和结束;十五在夜里,月亮在云里。从天取之,则忽冷忽热,从月数取之,则为圆,故称中秋。”
中秋节赏月在宋代达到顶峰。《东京梦》记载:“中秋之夜,贵胄装饰亭台,民争酒楼戏月。”在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餐馆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系上丝绸拱门,出售新开的好酒。商店里摆满了新鲜水果,夜市热闹非凡,一年难得一见。达官贵人,富贵人家,亭台月下,琴瑟铿锵。普通市民争先恐后地占领餐厅,为的是先看到月光,安排家宴让子女团聚。“数十万只‘小红’羊皮冰灯今晚在浙江放飞,像星星一样飘满水面”(见《老武林外传》)。和“史静赏月会”不同于其他国家。全市的孩子可以自己上十二中或者十三中,不考虑贫富。他们都穿着成人的衣服,他们上楼或在中庭的拜月,各有各的时间:男人愿意早早去蟾宫,爬仙女的月桂。女人愿意长得像嫦娥,像月亮一样圆。”(见《醉翁新论》)
明清以来,人们更加重视中秋节。《西游记·知遇喜朝乐》云:“民间以月饼为遗,取团圆之意。到了晚上,人们举行盛宴赏月。在苏堤顶上,一起唱歌,和白天没什么两样。”
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考察中秋节的起源,与“嫦娥奔月”、“巫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密切相关。因此,中秋节的民俗大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都源于此。
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考察中秋节的起源,与“嫦娥奔月”、“巫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密切相关。因此,中秋节的民俗大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都源于此。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砸药等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中秋节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古时候天上同时有十天,庄稼晒死,百姓穷困。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有着无穷的力量。他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登上昆仑山之巅,充分利用自己的神力,拉开弓,一口气射下九个以上的太阳,命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升降,造福人民。
后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猎,后羿所有的时间都和妻子在一起,人们羡慕这对美丽恩爱的夫妇。
许多仁人志士来此求学从师,别有用心的孟鹏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去昆仑山访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过的王太后,向她要了一包仙丹。据说吃了这种药可以瞬间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只好暂时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百宝箱里,却被反派孟鹏看到了。他想偷长生不老药,让自己长生不老。
三天后,后羿带领随从外出打猎,别有用心的孟鹏装病留下。后羿带领众人离开后不久,孟鹏手持宝剑闯入里屋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鹏的对手。危机时刻,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箱,取出仙丹,一口吞下。嫦娥吞下药,立即飘离地面,冲出窗外,飞向天空。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她飞到了最近的月亮上,变成了仙女。
晚上,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着诉说白天发生的事情。后羿又惊又怒,拔剑要杀小人。孟鹏很早就逃走了。后羿又气又心碎,他仰望夜空,大声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有一个摇曳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地追着月亮跑,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了三步,他退了三步,月亮前进了三步,他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后羿无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来到嫦娥最喜欢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摆上她最喜欢的蜂蜜和鲜果,在月宫向依附他的嫦娥遥祭。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人们在月亮下摆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运和平安。
从此,拜月中秋节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第二个传说——【吴刚摘桂冠】
还有一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据说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桂花树生长茂盛,高达500多尺。下面有一个人经常砍,但是每砍完一次,砍的地方马上就合上了。千百年来,这棵月桂树永远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人叫吴刚,汉朝西河人,曾经跟着仙人上了天,但是他犯了错,仙人就把他贬到了月宫,每天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工,以示惩罚。在李白的诗中,有“欲在月中,自付寒”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群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奋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联合各种抵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是朝廷的官兵搜查的非常严密,消息传递起来非常困难。军事家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命令部下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饼里,然后派人分别送给各地起义部队,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夜响应起义。起义那天,所有的反抗者一起响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久,徐达攻占元朝,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极了,赶紧传话,说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全体将士都要与民同乐,并且要把当年开战时秘密送来的“月饼”作为时令糕点送给大臣们。此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越来越多,如碟状,成为馈赠佳品。中秋节过后,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期间,人们的主要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欣赏明亮的满月
在唐朝,中秋节赏月和玩月是相当流行的。在宋代,中秋节更流行赏月。据《东京之梦》“中秋之夜,贵家妆台亭,民争酒楼戏月”。在这一天,北京所有的商店和餐馆都要重新装饰门面,在牌楼上绑上丝绸,出售新鲜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非常热闹。许多人登上阳台,一些富裕的家庭在自己的亭子上赏月,并安排食物或家宴让子女团聚。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依旧。很多地方形成了烧香、栽中秋树、点塔灯、放天灯、走月、舞龙等特殊习俗。
吃月饼
中国城乡的人们都有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日满,中秋月饼甜又香”。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月神的。“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的《梁璐梦》中。在那个时候,它只是一种像凌华蛋糕一样的蛋糕形状的食物。后来,人们逐渐将中秋节与品尝月饼结合起来,月饼象征着家人团聚。
月饼最初是在家里制作的,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载了月饼的做法。到了现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馅料精美,外观精美。月饼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用圆月示人团圆,用圆月饼示人永生,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祈求丰收幸福,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心愿。月饼也被用来作为礼物送亲戚朋友和联系感情。
观潮
“知玉兔甚圆,九月已霜寒。发消息关上门关钥匙,夜潮留月。”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观潮》这首诗。在古代浙江,中秋节除了赏月,观潮是另一项中秋节活动。中秋节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在汉代梅成的《七发》中有详细的描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更加流行。明代朱廷桓的《补武林往事》和宋吴子木的《孟良录》中也有观潮的记载。这两部书中壮观的观潮场面表明,中秋节观潮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燃烧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一派美景。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就有了燃灯助月的习俗。在湖广一带,习惯在塔上叠瓦,在塔上烧灯。在江南,有制作灯笼的习俗。在现代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更为盛行。今天,周云金和何在他们的文章《闲说四季》中说:“广东的灯笼最盛,家家户户在节前十天用竹条扎灯笼。制作水果、鸟兽、鱼虫和‘庆中秋’字样,并在糊纸上涂上各种颜色。中秋夜灯用绳子绑在竹竿上,树高在瓦檐或梯田上,或用小灯做成字形或各种形状挂在房屋高处,俗称‘树上中秋’或‘竖着中秋’。有钱人家挂的灯可以高达几十尺。家人聚在灯下尽兴饮酒,普通人竖起一根旗杆,两盏灯笼尽兴。这座城市充满了灯光和玻璃世界。”似乎自古以来,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在规模上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其他中秋节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人们在中秋节要穿过南浦大桥才能活得更久。在建宁,中秋之夜挂灯笼是向月宫要孩子的吉兆。上杭县的人们庆祝中秋节,他们的大多数孩子在拜月时都会被邀请去看望他们的父母。龙岩人吃月饼时,父母会在中间挖出直径两三寸的圆饼给长辈吃,意思是不能把秘密告诉晚辈。这种习俗源于传说月饼含有反元杀的信息。在金门过中秋节之前,拜月应该去祭拜上帝。
广东潮汕有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主要是针对妇女和儿童。俗话说“男不满月,女不祭灶”。晚上,明月升起时,妇女们在院子里和阳台上立起一个箱子祈祷。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摆满了上好的水果和糕点作为祭品。当地还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潮汕有句俗话:“河对嘴,芋头吃。”八月,是芋头的收获季节,农民习惯用芋头祭祖。这当然和农耕有关,但民间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南宋,建立元朝,残暴统治汉人。玛法保卫潮洲对抗元朝。城破之后,百姓被屠杀。后人为了不忘记胡人统治的苦难,就以芋头与“胡头”谐音,形似人头,以此祭奠祖先,代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节晚上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流行。塔的高度从1-3米不等,多为碎瓦砌成。大塔也是用砖砌成,约占塔高的1/4,再用瓦片叠起来,顶部留一个塔口,供燃料输送。在中秋之夜,它会被点燃燃烧。燃料是木头、竹子、谷壳等。火旺的时候会浇上松香粉助威,非常壮观。还有烧佛塔的民间规定。谁把佛塔烧到满屋谁就赢了,在燃烧过程中失败或倒塌的人就输了。获胜者将由主持人颁发彩旗、奖金或奖品。据说烧塔也是元末汉人反抗残暴统治者和中秋起义的起源。
中秋期间江南的民俗也是五花八门。南京人中秋节爱吃月饼,一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应该是桂香的时候上市,肥而不腻,好吃。喝完之后一定要吃一小块糖芋头,浇上肉桂浆。美不言而喻。“桂浆”因屈原《楚辞·少思明》“助北闭关饮桂浆”而得名。肉桂果肉是一种桂花,在中秋节前后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于把诗词歌赋变成餐桌上的佳肴。南京人和家人一起赏月,叫“庆团圆”,团坐喝酒叫“满月”,赶集旅游叫“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和戏月桥。清代狮子山下建有观月楼,都是供人赏月的,玩玩月桥的人最多。当明月高挂时,人们一起去月亮塔玩月亮桥,以看玉兔为乐。“戏月桥”位于秦淮河夫子庙,名妓马湘兰的豪宅旁边。这天晚上,文人聚集在桥上吹笛子,唱歌,追忆牛渚把玩月亮,给月亮写诗,所以叫把玩月桥。明亡后渐衰,后人有诗曰:“风流南宋已尽,留西风长板桥,但记得坐玉人桥,月下教笛。”龙板桥,原月亮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进行了修缮,修复了一些明清时期的亭台楼阁,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节,你们可以一起享受玩月亮的乐趣。
在江苏省巫溪县,中秋之夜要烧香。香桶四周有纱帛,画的是月宫里的风景。还有用线香织成的香烛,上面插着纸魁星和彩旗。上海人中秋宴配桂花蜂蜜酒。
在江西省吉安县的中秋节晚上,每个村庄都用稻草烧瓦罐。瓦罐红了以后,把醋放进去。这个时候,整个村子都会飘着一股香味。忻城县中秋节期间,从8月11日晚上一直到8月17日都要挂草灯。
安徽省婺源县,孩子们在中秋节期间用砖块建造一座空心宝塔。塔上挂着窗帘、匾额等装饰品,塔前摆着一张桌子,陈列着各种器皿,以供奉“塔神”。晚上,里里外外都点着灯和蜡烛。鸡西中秋节的孩子们玩中秋鞭炮。中秋炮是用稻草扎成辫子,浸湿后捡起来砸石头,发出巨响,有游龙的习俗。火龙是用草做成的龙,里面插着香。当你参观龙的时候,有锣鼓队,他们在被送到河边之前在村庄里巡回演出。
在四川省,除了在中秋节吃月饼,人们还吃蛋糕、鸭子、芝麻饼和蜂蜜饼。在一些地方,橙色的灯笼也被点燃并挂在门口以示庆祝。还有小孩子在柚子上上香,沿街跳舞,叫做“舞动流星球”。嘉定县中秋祭土地神,表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观音会”。
在北方,山东庆云县的农民在8月15日祭祀土地谷神,称为“少年苗社”。诸城、临沂、即墨等地除了月亮还要祭奠祖先。冠县、莱阳、广饶、邮城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房客。即墨中秋节吃一种节日食品,叫做“麦箭”。山西六安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称月饼为团圆饼,中秋之夜守夜是习俗。
河北万全县将中秋节称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邢俊和关帝夜读春秋的图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的雨是苦雨。如果中秋节下雨,当地人认为蔬菜一定很难吃。
陕西省西乡县的中秋之夜,男人划船爬崖,女人摆好酒席。无论贫富,都要吃西瓜。中秋节有鼓手沿门吹鼓要钱。在洛川县,家长带领学生给老公带礼物,午餐比学校聚餐还多。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许多特殊的中秋节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之外,还有香港的舞龙、安徽的打桩塔、广州的中秋节、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的赏月、戴的、苗的跳月、董的偷月菜、高山族的抱舞。
中秋节相关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俗称“八月半”。这一天,所有在外的亲戚都会回家团聚,所以也叫“团圆节”。这是春节后一年中一个重要的“节日”。节前,盐城乡亲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平时人们从食品店买各种带馅的月饼,也有鸡、鹅、鸭等待宰的家禽,还有一些莲藕、梨、钻石等。这一天,早上多吃饺子或糕点,中午多吃公鸡或鸭子,晚上多吃月饼、糯米糕(西方俗称“粘烧饼”)或莲藕饼。在旧社会,晚上,所有的家庭都要“尊重月光”,孩子们会拿着盘子里的水果,放在八仙桌外面,点上香烛,燃放鞭炮,与拜月的家人团聚。穷人家吃普通年糕,富人家摆酒席吃团圆酒。目前城乡“敬月”习俗已不多见,其他民俗仍存。一些机关和群众团体经常在这个节日举行港澳台侨茶话会和联欢会,工商企业在秋季举行展销会和交易会。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常常借赏月之机聚会,吟诗作赋,写写画画。
中秋节的起源,盐城的民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古代皇帝在春天的2月15日早上祭祀太阳,在秋天的8月15日晚上祭祀月亮。这就是后来说的:“祭日不如祭月,仲春仲秋正当时。”在古代,农历的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中、吉。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中间,所以人们称它为“中秋节”以及“中秋节”。皇帝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达官贵人、文士纷纷效仿,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到盐城民间。所以盐城每年中秋节都有祭月、拜月、赏月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与唐朝明太祖在八月十五日参观月宫的说法有关。相传有一年,八月十五的晚上,唐明帝做了一个梦。在罗道士的陪同下,他飞到了月宫,走到了美丽的宫城前。突然,他感到一阵寒意和芳香。他一看,门前一棵巨大的桂花树下,一只大白兔正在捣药,门上嵌着一块巨大的匾,上面写着“广寒清虚之府”。他们进了广寒宫,里面奇花异草,气派非凡。在雕梁画栋、玉柱金碧辉煌的大殿里,数百位仙女身着洁白透明的轻玉纱,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唐明帝从梦中醒来后,赶紧命令手下人把月宫里的曲子写下来,整理后就成了五彩斑斓的羽衣,后来在民间流传。
中秋节赏月
当中秋节到来时,赏月和谈论月亮已经成为人们谈论很久的话题。
追溯中秋节赏月的起源,据《长安戏月诗序》“秋在时,则夏在冬;八月在秋,季节起止于萌;月中十五夜。从天取之,则忽冷忽热,从月数取之,则为圆。”换句话说,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八月中旬,因此得名“中秋节”。为什么人们喜欢中秋节赏月?有诗说:“四时有明月,何必过中秋。瑶台宝鉴应该是玉宇的最高首长;释白浩千尺,散入太空色。万象入我眼,群星避荣,风露助静。"
从季节上看,现在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粮食要秋收。自古以来,人们就在这个季节饮酒跳舞,欢天喜地庆祝丰收,这在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所描述。从起源上看,中秋节也是“祭月节”,源于古代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在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春秋有两个节日:对太阳的春节和对月亮的中秋节。起初,祭月的日子是在“秋分”,每年的八月都不一样,所以秋分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一大宠溺,逐渐确立了8月15日为祭月日。从科学观测来看,秋季地球和太阳倾角增大,中国上空暖湿气流逐渐消退,而西北风仍然很弱。这样,在湿气已经去了,沙尘还没有起的时候,空气特别清新,天空特别干净,月亮看起来又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机。就像古诗里说的“艳而明,古今却赏中秋月,不知是不是月色?”天空中一片晴朗。"
民间中秋活动始于魏晋,盛于唐宋。据宋、朱彝的《旧闻》记载:“中秋节赏月”始于何时?考古学家开始在杜子美创作诗歌。“浏览唐诗,的确有不少中秋赏月诗,如王建友诗:“月如圆,色渐凝成,玉盆盛满水侵缘。让一家人晚上睡到天亮。"许宁诗曰:“八月秋月满,嫦娥校正鲜桂枝;“一年不如今日夜,十二峰前不能眠。”
到了宋代,民间中秋节更加繁荣。据《东京梦》记载,对北宋京都赏月的盛况有这样的描述。“中秋之夜,你家装饰亭台,民争食肆,戏月唱,千里皆闻,我坐在一起,直到天明。”《新编醉翁笔记》记载:“青城人之子弟,可自去十二、十三,无分贫富,皆着成人之衣。他们上楼或在中庭的拜月,各有各的时期:男人愿意早早上蟾宫,攀上仙桂;女人愿意长得像嫦娥,圆得像明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月圆之时,人们会在庭院和阳台摆上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水果,赏月谈心,直到明月当空,再为月亮分享果实,其乐融融。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节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拜月”、“淘气的月亮”、“行走的月亮”、“跳跃的月亮”和“偷月亮”。
蓝天如洗,满月如盘。人们在赏月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思念曾经出国旅游、生活在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很多古诗都表达了此时人们的思想。唐代诗人尹文贵写道:“万里无云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明月寄杜朗》诗云:“不知今夜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视家人团聚、亲友团聚,* * *在享受天伦之乐方面极为珍贵,历来被称为“共度良宵者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