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均衡发展作文450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现区域教育整体现代化,已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关注的焦点,这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本文结合上海市青浦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简要分析了相对发达地区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基本做法和思路。
一、基础在哪里?
区域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既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也不是随手可摘的果实。应该有比较扎实的现实积累,至少包括四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即基础教育硬件的区域分布基本达到或能够保证均等,优质教师资源的校际分布基本达到或能够保证均等,各学校段的教育基本能够得到或能够保证趋同。大部分学校都有精神动力去办好素质教育。从上海市青浦区的实际来看(与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相比,可以算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具备实现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1.有比较超前的发展规划。如2002年,该区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青浦区域和整体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并开展了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研究,形成了《青浦区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以“目标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推进、滚动实施”的方式,开展了“决策与管理”、“课程与教学”等36项教育现代化实验项目。2004年,青浦区委、青浦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加快青浦教育现代化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明显缩小城乡差距,明显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2006年发布的《青浦区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全面推进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青浦教育”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2.办学条件相对平等。“十五”期间,青浦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3.3%。2003年以来,地区财政义务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10%。2006年,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49864.4万元,比2005年增长65.438+065.438+0.99%,其中:区级财政拨款教育经费达到2.53亿元,增长65.438+03.96%;镇级教育经费财政拨款24564.38万元,同比增长10.15%。2006年,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比城市高20元和40元(农村初中880元,小学760元)。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额度为农村初中980元(960元),农村小学930元/年(890元)。2001以来,青浦区先后完成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初中加强建设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两个现代乡镇教育园区。“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建设任务已完成近70%,学校硬件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实现。
3.有一支相对平衡的教师队伍。自2001以来,青浦区已花费2000多万元招聘青年教师1800余人,主要是“211”高校和省属师范院校毕业生,其中1000余人在农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教师,特别是。青浦区教育局秉承“留得住、教得好、担得风险”的理念,使青年教师成为一个学历高、活力强、后劲足的发展群体。青浦区还先后实施了向农村学校教师数量倾斜的“优秀教师培训工程”。***255名名师、特级教师、教学模范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此外,2005年以来,青浦区实施了“农村学校教师稳定工程”,每年拨款12万余元,有效稳定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骨干教师队伍。2003年以来,不仅农村学校教师要求到城市工作的人数明显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回流”现象。截至2006年底,高中和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为99.7%和91%,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分别为83.1%和94%。老(45岁以上)、中(31-45岁)、年轻(30岁以下)教师分别占11.8%、43.8%、44.8%,很难有“断层”。
4.有相对联系的学历学位。2006学年,青浦区共有高中6所、中学22所、中专26所、中专35所、中专2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含民办学校,已分初中、小学九年制),在校生分别为8255人(含新疆班)、17926人。2007学年将有5所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分别有7836名学生、1.830名学生和65438名学生。此外,青浦还有27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约1.5万人。根据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现有教育资源基本可以提供足够的学位,部分公办初中和小学也可以接收少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5.拥有积极的工作氛围。青浦区教育局提出“一个部门就是一个窗口,一个人就是一面旗帜”,实行首问负责制等行政制度。领导小组齐心协力,各部门积极行动。所有的乡镇都不惜重金奖励优秀教师。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打造特色学校的热情是前所未有的。教师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对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很充分。2006年夏,青浦区教育局提出了“建设青浦教育文化”的新发展方向,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谐协作”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拘一格”的开放精神为基本内容。
二、难点在哪里?
上海青浦这样相对发达的地区,虽然基础较好,但实现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高水平发展的难度依然突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矛盾”,从三个层面的矛盾可以简单看出。
1.学校层面:资源均衡配置与办学特色的矛盾。由于同期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逐渐趋同,学校在追求办学新思路时,往往可能会走一些先行者的老路,措施相似或雷同;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过度追求传统名校,“择校”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严重;现有的办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指标的单一或简化,也使学校追求的目标单一,难以适应教育大改革的要求;示范性、标准化学校等称号、荣誉的普遍获得,也使得学校内部动力不足,新的评价名称可能加剧学校的恶性竞争。
2.教师层面:工作规则固定化和教学风格化的矛盾。教师在获得基本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证后,进入正常的教学工作。近年来,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很可能让老师感到疲惫,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再多的经济收入,再多的师德言论,再多的全员培训,都可能真正引发教师的“冲动”。现实中,课堂评价的随意性和时限性,教学科研乃至学生升学的压力,都让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社会包括学校既强调升学率和竞争上岗制度,又树立典型教学模式,强调特色风格,所以教师多方应对和追求自身满意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3.学生层面:现有评价模式与全面个性化的矛盾。升学尤其是重点高中或大学的压力伴随着孩子进入初中后的生活。虽然学术评价和招生制度正在改革,但改革仍然缓慢和不充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在一次次的考试面前,成了“理想”。我们还缺乏有效德育前提下学生自由发展的评价机制。名额有限,让大部分学生花了很多钱(时间,空间,材料等。)去争取不一定属于自己兴趣和特长的专业考试,考试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性。
第三,出路在哪里?
上述矛盾往往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根源,需要相当多复杂的思想和政策争论才能解决。笔者只能简单谈谈接触范围内的一些想法,望同仁批评指正,关注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解决矛盾的一个基本途径是正确把握“平衡”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有更高层次的平衡,只有平衡才能促进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相对发达地区,要认识到均衡发展是基本的,是有阶段的;还要认识到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分层次的,即分阶段、分步骤地尽可能缩小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尽可能帮助低水平教育地区和学校,尽可能使优质资源快速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发展。
1.加强对教育发展外部规律的研究。笔者认为,教育的发展有内在规律(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外在规律(教育与外在制度要素之间的关系)。应该从两个方面研究教育的现状和方向,并且随着政府和社会干预的加强,外部法律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大。过去,学校和教学科研机构往往侧重于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侧重于校园,侧重于课堂,侧重于教师,侧重于学生等。,由此产生了一批关于教育发展内在因素的理论。然而,对于人口变动、户籍制度、区域政策、税收机制、社会保障、群众呼声乃至媒体等各种外部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大多还停留在对经典教育理论的寥寥数语或感性认识上。笔者认为,“教育上的教育”和“关起门来的教育”只会把教育引入歧途。因此,加强对教育发展外部规律的研究势在必行。
2.确立“让永久居民获得优质学位”的目标。“一江东流(南下)”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反映,是调节这种不平衡的自然机制,是社会趋势。随着相对发达地区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相应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教育发展政策也应随之调整。据统计,2006年底,上海市青浦区外来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45.6万人)之比已超过3: 5,全市共有21万名海外中小学生。此外,随着户籍制度的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教育不得不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将“新XX人(地域名称)及其子女”的教育纳入均衡发展的重点工作,外来常住人口可以在入学、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偏向性政策,其子女的教育按照户籍人口享有的教育权利予以基本保障,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准法人管理。既要重视户籍人口的教育指标,也要重视常住人口的教育指标,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让所有受教育者享受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今年下半年,上海的所有中小学都将向外国学生敞开大门,以外国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推进教育国际化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树立多元化“优质教育资源”的理念。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基于学校自身发展内在机制的差异是教育整体发展的动力。只有部分学校取得突破,才能引领同类学校群体的整体发展。在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时,应尽可能引入多元的评价和监督方式,使学校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放心、放手改革,激发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当我们所有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时,家长包括社会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给自己定位在不同的学校,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3.实施“多元教育”发展战略。一方面,学校的发展需要经济成本的支撑。要建立健全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拨款等方式,建立对辖区内相对落后地区教育的支持。一些相对困难的乡镇,可以在地区整体财政支持下,联合成立“教育组”。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赢得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资源。在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让大多数居民对居住区学校更加满意的同时,也要真心实意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形成一批有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满足部分有办学支付能力的家庭(包括外地人子女)的选择要求。
4.完善就学困难救助制度。这就是解决入学经济收入差距导致的“入学难”问题。要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乃至中等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和农民工子女的资助力度,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
5.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有教育工作者提出,人的因素,即师生比占30%;在物质因素中,平均藏书量占10%,平均占地面积占5%,平均建筑面积占5%,平均实验设备费用占15%,平均IT设备费用占5%。财政因素:生均教育支出占15%,生均财政拨款占15%(总分)。笔者认为这可以综合反映教育硬件的均衡水平。只要基本达到基本的硬件指标和基本的教学要求,就可以自由地进行学校改革,创造特色。
6.以“面向全体学生”推进教育改革。教师要学会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策略:教育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富有吸引力;教学过程要有趣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所有学生学业成功的机会,增加他们成功和发展的机会。“谁都不能掉队,谁都不能掉队”。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有效教育也是一场“长征”。由于相对公平,考试制度将长期成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但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设计不同的考试题目,以适合不同学生的特点,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招生方式,防止“一考定终身”。
7.注重教师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基本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教师往往想要的是一种职业成就感,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即“自我实现”的境界。在通往“自我实现”的征途上,千千有许多方式方法,但笔者认为核心是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如鲜明的学科、鲜明的阶层、鲜明的话语体系等。,让他们成为医院不同疾病的诊疗专家,拥有一张真正属于他们的“名片”,让家长和学生像选择自己的医生一样选择老师;老师不会因为担心自己没有“拳头产品”而做出一些不太有效的回应。要适当减轻教师的财务、班务、总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专业”。
8.其他方面。比如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监测、督导和评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均衡发展,探索区域内统筹管理和教师均衡配置的机制,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刚柔相济的发展方针,特色办学,独特的教师教学风格,多渠道的学生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文章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7-8b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报《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10期,与大家分享,听听大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