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健的性格背景

出生于江苏无锡,是家中独子,还有另外两个姐姐和两个妹妹。荣智健在上海度过了童年。1959年,我毕业于南阳模范中学。公私合营后,荣氏家族在中国内地的企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家族成员一般不担任直接管理职务。似乎下一代可以享受高分红带来的优越生活,而不用受童年之苦。据当年认识荣智健的人说,当时十六七岁的荣智健是沪上有名的“公子”。他有一辆红色敞篷车,经常出去兜风。他经常邀请同学朋友去国际酒店和红房子吃饭,很大方。他是体育爱好者,大学时是“职业棒球运动员”。他曾代表上海队和天津队参加全国比赛。“他每天都要练习,不能上课。”

虽然荣氏的民营企业都是公私合营,但即使在1958的风起云涌的大跃进运动中,荣氏家族也是不平凡的。荣智健上大学时,他的生活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学生。“我在天津大学的时候,生活比在家里要艰苦严格得多,但我有条件请大家吃饭,去学校吃萨士多的排骨。虽然贵了一点,但是只要有钱还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显然是同学眼中的明珠。”荣智健回忆了他的大学生活。

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半年前评选出中国100位超级富豪,60岁的港商、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高居榜首,因为他在2002年的财富评估达到8.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0亿元),比2006年的5438+0增加了7000万美元。

中国有句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中国的富人似乎不太热衷于上榜。就连香港“新首富”荣智健也认为:“福布斯错了。”他的理由是,超级富豪的评选主要以内地商人为主,但他在香港20多年,应该不属于这一类。以在香港的排名来说,他无论如何都不是“首富”。

但是,与绝大多数内地富豪相比,荣智健财富最大的优势是透明和真实。首先,荣的家财是依法取得的,每一分钱都是他自己的。他不担心税收问题,也不存在涉及国有资产的歧义。其次,相对于国内很多富豪持有a股股份,却卖不出去的困境,荣智健的流动性非常高,随时可以在市场上套现,但都是真金白银。因此,从实际控制财富的角度来看,荣智健被视为首富是当之无愧的。否认首富排名的态度也体现了荣智健一贯的低调,尤其是近几年,他的对外表现尤为低调。但在20世纪90年代,荣智健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了市场的关注。

据专业财经媒体分析,在中信泰富,荣智健从无股到1992,开始通过配股持有3000万股,荣智健十多年来持股超过4亿股,成为仅次于国家的第二大股东。“中信泰富+荣智健”的模式为中信泰富个人建立了清晰的利益分配模式:公私分明,公私混合,* * *带投资,* *带发展。荣智健以“M&A+注资+投资”和“扩股融资+可转债融资”的方式完成M&A,并向M&A项目注入资本和投资,提升其盈利能力。放大中信泰富,实现国家资产增值,同时,完成个人财富的增长。可见,荣在香港商场多年历练,深得资本市场游戏三味,能在风雨飘摇的市场中积累成长。

人物体验

荣智健出生于1942。然而,当荣智健1978年6月持单程证只身来港,赤手空拳彻底打垮世界,今天身价70亿人民币,这是一个传奇。

在民间富豪出现之前,中国恐怕只有荣家族是一个财团。荣智健的祖父荣德生是晚清商界领袖,被称为“棉纱大王”,与哥哥共同创办了一家面粉厂,是当时中国十大富豪之一。

荣智健出生于上海,1942。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妹妹。他的父亲是荣毅仁,著名的“红色资本家”。

荣智健最初的财富积累过程和后来的发展都受到了荣智信等家族成员的极大影响。荣智健早期的商业模式和荣智信如出一辙,就是转型+现在:创企-赢-卖企。

1949解放后,容家的子侄们各奔东西,却留在了老家陪父母。“文革”爆发于1966年,正值荣智健从天津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刚去辽宁长白山某水电站实习。然后他被送到四川凉山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水电站,直到1973,荣智健在四川接受“劳动教养”。文化大革命后,荣智健决定去国外冒险。1978年,他持单程证只身来港,投靠表亲荣智欣和荣,住在荣智欣位于浅水湾包华大厦的家中。

他第一次开车是在十几岁的时候。那是一辆敞篷英国跑车,配有红色真皮座椅。他经常出去兜风,邀请同学朋友去国际酒店和红房子吃饭,很大方。

当时很多荣氏宗亲都生活在香港和海外,有一定的事业基础。荣智信是文蓉科技的董事长。他和荣在香港经营电子公司,另一个股东是一位美国商人。荣智健被他的表弟推荐为一家电子公司的受薪经理,当时他没有任何股份。

1981年,荣智健39岁,在港工作三年,恰逢电子公司重组,获得入职机会,持股三分之一,与美商相等。在1987中,荣智健表达了制作爱心卡片的兴趣。为了专心搞文蓉科技,荣智信把股份转让给荣智健,荣智健持股增至80%,于是成为大股东,美商仍占三分之一股份。到目前为止,荣智健的投资只有654.38+0万港元,主要是他工作九年的收入。

1989,电子公司资产大增。一家美国公司以12万英镑的价格买下了爱歌的全部股份。荣智健趁机把自己的股份全部给了美国股东,套现7500万港币。

拉拢富人,联手买下常恒

荣智健赚了他的第一桶金,并开始取得巨大成就。

1986年,荣智健进入中信香港担任董事总经理,在国务院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收购。然而,最重要的是,香植球借壳公司泰富上市,并正式更名为中信泰富。

1987年2月,中信香港以13亿港元购买国泰航空12.5%股权,这是中信香港的第一笔重大投资。国务院借给中信香港8亿元启动各项投资。

1987期间,香港股市、地产、世界航运业仍处于低谷。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中信香港决定收购国泰航空的部分股份。然而在当时,这一收购引起了内外的激烈争论。最终,荣智健的果断态度占了上风,为其日后的持续收购和扩张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荣智健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截至1989年底,中信已拥有国泰航空、港龙航空、嘉华银行、东区海底隧道、澳门电讯及亚洲。决心加强香港自身业务的荣智健设计并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最终借助泰富上市。

此时,荣智健部署了另一项战略,即收购常恒企业,这也是90年代一场令人震惊的收购战。

常恒企业是大型未上市中资企业,包括汽车和零售行业,其汽车代理商占港市场的40%。90年代初,创始人何善衡年事已高,常恒企业被各方觊觎。起初,郑裕彤和徐占堂鼓动收购。看到他们成功的机会不大,荣智健继续进行它的收购计划。然而,他面临许多困难。第一,中信有人不同意投资太大,有人指责他用国家的钱牟利。此外,资金来源也是考虑因素。

荣智健快刀斩乱麻,拉拢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帮忙,然后精心设计,先购买了常恒36%的股份,其余部分由合伙人承包,即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而荣智健自己也占了一份。最终,四面楚歌之下,荣智健集结了富豪的力量,在1991的9月份成功收购了常恒97%的股权。

收购常恒涉及25亿元,其中20亿元为新股支付,另外5亿元为借款。荣智健利用他的金融技能卖掉了常恒名下的财产,然后分配红利。中信泰富和荣智健都拿回了现金,然后用现金和新股换取李嘉诚等人手中的常恒股份。至此,常恒全部被中信泰富和荣智健拥有,李嘉诚等人也有所斩获,共获利7.8亿元。

投资重心转移到内地。

2003年3月,荣智健公布中信泰富2002年净利润增长84.93%,达到39.02亿港元,比Thomson FirstCall预测的265,438+0家证券公司盈利高出3亿,除发电和基建业绩外,其他业务均有增长。

虽然如何处理上港定投回报项目尚未尘埃落定,且2003年面临美伊战争等诸多不利或不确定因素,但在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荣智健除了将最终利率提高至0.7港元外,还决定发放每股1港元的特别股息。也就是说,集团去年每股分红2元,比去年每股分红0.8元高出1.5倍。

以荣智健持有的4亿多股计算(以去年年底年报持股量计算),今年年底他将每股支付1.7元。粗略算来,他应该赚6.8亿港币(按每天工作九小时计算),相当于每天赚654.38+0.86万港币,每小时赚20万港币。

事实上,在2002年,中信泰富列出的十大业务变化中,超过一半与内地有关:

建立一级保荐美股存单。

在上海购买中信泰富广场和华山公寓。

中国奔腾1主干网的全部权益出售给中信香港,并获中信香港授予认购权。

增加吉林新力热电有限公司5%的股权..

购买中信资本市场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权。

购买上海中信郭健医药有限公司51%股权..

增加东区海底隧道公路段1.4%的股权。

本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获得续约,继续管理香港海底隧道。

成立新的合资公司江阴泰富兴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热装铁水。

2003年,中信泰富集团继续在电力、电信、贸易领域投资,香港和内地分别占50%和50%。目前,该集团的银行备用信贷达到200亿元。未来,中信泰富也准备顺应大势,继续增加内地业务比重。这也是荣智健发挥大陆资源优势的务实之举。

2003年3月3日,总投资35亿元、注册资本22亿元的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终于在北京正式亮相。新国际货运的三家投资方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信泰富和首都机场集团。拥有16年航空投资经验的中信泰富,迈出了参与内地航空业的坚实第一步。2003年,中国最大的航空货运公司是《外商投资民用航空条例2》实施后的第一家民航合资企业。

香港人对荣智健的欣赏,不在于他显赫的身世,也不在乎他的财富。重要的是他是马会的大董事,又是香港的马来西亚老板,名字大多都是世界级的,让香港人觉得很荣耀。

几个月前,在沙田举行的国际一级比赛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名马从千里之外赶来。荣爱小马的“奥运精神”49次冷门,欧美日马一网打尽。马迷们争相告诉对方,都为此欢欣鼓舞。

港金杯上,荣智健双龙出海,其名下的奥运精神随团长出击。结果奥林匹克精神险胜冠军。首马奖金456万港币,总奖金一直高达3165438+万元。这匹马只有五岁,仍然有很大机会赢得奖金,甚至有望超过4000万港元。荣智健养马的回报率远远好于普通人的股票投资。

除了这些著名的小马,荣智健的私人飞机也是香港人谈论的话题之一。只有荣智健、迈克尔·嘉道理和何鸿燊在香港拥有私人飞机。但就最高质量而言,荣智健超过3亿英镑的“全球快递”绝对是冠军。这架号称世界最高速度的长途公务机,由民用飞机制造商庞巴迪公司生产。去年年底交付港,荣智健乘新机赶赴新加坡开会。可搭载8名客人和4名员工的Jet King,可以不间断飞行12000多公里,从香港直飞纽约也没问题。它确实是有钱的玩具中的极品。

说起来,荣智健在港生活了半辈子。虽然在公司的业务管理上打不过他,但粤语对他来说始终是个死穴。

在荣智健宣布中信泰富业绩的新闻发布会上,他想迁就在场的众多港籍员工和同事,用粤语朗读业绩报告。可惜,桌上的人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于是,荣智健只好低声问大家,“我用普通话是不是更好?”观众都长长地吸了口气,齐声叫好,荣智健也松了口气,大大方方地回了他的母语,我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在香港的粤语环境下,多少外地人来香港,首先以学好粤语为己任,脸红了也不好意思。荣智健在港多年,一步步成为中国首富。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声音。除了经济实力代表语言实力,还能看出他对故土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