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梅戏的信息

黄梅戏:原名“采茶戏”、“花鼓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以优美的曲调、活泼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深受全国各地和海外人民的喜爱,成为我国著名的新剧。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后来与民间歌舞相结合。清道光年间,安庆、怀宁、宿松、望江一带的后代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唱腔艺术,岳西高腔、青阳腔、徽州腔,发展很快,故又称为“怀腔”,成为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黄梅戏以抒情唱腔著称,富有韵味,美不胜收。唱腔分为平辞和花腔两大类:平辞是原著中的主要唱腔,常用于抒情和叙事;花腔多为民歌和小调。在表演艺术中,注重从生活中提炼节目,既能表现动作的内容,又能表现人物细致的思想感情。主要伴奏乐器是高虎,配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然后组成了一支中西合璧的乐队。著名演员包括严凤英和王少舫。他们的《打猪草》、《夫妻观灯》、《神仙配》等剧目,脍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号称36个大戏,72个小戏,其实有200多个。神仙配、朱门破、母亲的眼泪等剧。被拍成了电影,而《姚之星花村》和《可老多当》被拍成了电视剧。

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迅速发展。合肥、安庆有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学校,农村有业余剧团。江苏、湖北、福建、江西、吉林、浙江等省也成立了专业的黄梅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