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羊》书评:精英教育可能会让你在中年时后悔和迷茫。
每个人都想考上常青藤学校,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常青藤学校,因为常青藤学校的教育是精英教育,常青藤学校的学生自然是精英。而且,一些美国总统,大量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政治家,商业领袖,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精英,都来自常春藤大学。进入常春藤盟校就是步入社会精英。
常青藤大学生聪明、勤奋、优秀、多才多艺。他们可以在毕业后马上拿到令人羡慕的offer,直接进入社会精英阶层,开始指点国家辉煌的人生历程,甚至改变世界。他们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赢家”的群体。
然而,常青藤大学生真的像外界看起来那样阳光、自信、睿智、能干吗?精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他实行精英教育的大学、高中、考试辅导机构等单位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如果精英教育是有害的,如何摆脱这种影响?怎样才能重建自己?
(2)
《优秀的羊》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些问题的另一面。在书中,对常青藤大学生的评价是:“虽然他们聪明、有才华、意气风发,但他们充满了焦虑和胆怯,他们都老老实实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简而言之,他们是一群“优秀的羊”,很多人到了中年更加迷茫和困惑。
该书深刻剖析了造成“优秀羊”结果的原因,从精英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和社会对精英学校的操纵揭示了精英特权对精英教育的负面影响,指出:“相比之下,那些没有常春藤名校标签的人,却可以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全方位成就自我。”
该书自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并迅速成为《纽约时报》、《新和谐报》、《洛杉矶时报》等各大媒体的热门话题,还被《南方周末》、《凤凰卫视》、《The Paper Net》、《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国内媒体报道。
(3)
《优秀的羊》作者William 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英语教授65,438+0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5年。2008年,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后,决定辞去终身教职,因为他觉得美国目前的精英教育陷入了一个误区,名校的学生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沫中。此后,他被邀请到美国各地的大学演讲,与学生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问他们许多问题,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回答。《优秀的羊》是他对这段经历的反思和总结。
(4)
在《优秀的羊》中,作者从社会结构,从名牌大学学生作为“羊”的表现,到他们如何成为“优秀的羊”,分析了这种精英教育形成的原因,指出当前的精英教育无法自我纠正,改变它的唯一途径是“退出历史”
优秀的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优秀羊”,从大学生状态表现、招生、课程设置、评价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名牌大学如何以及为什么培养“优秀羊”。
第二部分是“自我”,主要阐述了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要敢于质疑,而不是被常识的蒙眼野马所牵引。大学的使命是把青少年改造成成年人,只为职业生涯做准备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是极其荒谬的。
第三部分是“我们在大学里应该得到什么”,阐述了大学里应该实施文科教育,探索知识生成的过程。“大学学习是与现实的直接对抗”让学生学会引导自己。
第四部分是“社会”。作者用奥巴马总统等高官和企业高管的例子来证明精英教育的狭隘和错误,指出精英教育已经成为特权教育和社会特权管理的一部分,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一切是时候改变了。
(5)
常青藤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
无论走到哪里,常春藤大学的大学生总是自带光环。他们真的很优秀,很有才华。他们是令人羡慕的胜利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威廉通过他在耶鲁大学的教学经历总结道:“当那种不可思议的自信和完美闪亮的外衣被剥去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年轻人正被恐惧、焦虑、失落和失落所窒息。”这不仅是威廉教授的观察,也得到调查数据的支持:美国心理学会一份题为《大学校园的危机》的报告提到,“近一半的大学生感到无望”,大学校园的心理咨询服务已经人满为患。
大学本该促进人的成长,但为什么名校的精英教育反而培养出了“羊”?
因为精英学校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所以精英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尖锐和严格。学生害怕挂科而不得不全力以赴,想尽办法避免创新以避免失败。他们不会轻易涉足自己没有把握拿高分的课程,这是精英教育会阻碍他们个人成长的一大原因,也是这些大学生成为“优秀羊”的重要原因。
作者对此给出了一个生动的解释:你达到了99分,却要再花50%的时间才能得到100分,阻碍了创新。从这方面来说,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比尔·盖茨会从常春藤联盟退学去创建微软了。他不能创新,因为他继续留在那个名校。
我们曾经一看到“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就感叹,现在才知道,不是因为他们热爱,而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变成了竞技机器。为了达到大学精英的标准,他们陷入了疯狂的竞争,却不知道这和他们的内心有什么关系。
名校的主要精力不在教学上。
可能有人会说,一流名校的教授也是一流的,所以教学也是一流的,但现实情况是,名校并不注重教学。"他们雇佣了大量兼职和临时教学人员来代替教授。"这样的教学质量下会产生多少优秀的学生?名校当然有艺术家,有创新人物,但都是极少数,改变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风格。
为什么名校不以教学为重?因为有个东西叫世界名校排名,每年都会有调查机构对世界各地的名校进行排名,而这个排名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招生和经费来源。排名本来就是个好东西,可以促进大学提高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是,这个排名的标准和教学关系不大,和教学科研关系密切,导致名牌大学把优质教育资源投入科研而不是教学,顶尖教授不上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前几年有一本非常流行的家庭教育书,叫《童年生活设计》。本书由美国著名教育与职业规划专家、前新东方赴美留学高级顾问高先生撰写。它以自己送女儿去哈佛的教育经历和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如何培养一个能考上哈佛的孩子的经验,告诉大家,要想让孩子进入哈佛,必须从小就按照哈佛的录取标准培养孩子。读这本书会让你热血沸腾,你会彻底明白,上哈佛的孩子其实是从小就有针对性地培养的,只靠最后几年的准备是不可能达到录取标准的。
但是,按照“优羊”的说法,这些其实都不是重点。关键是,名校的招生政策是精英特权的体现:要想多才多艺,就要从小参加昂贵的艺术特长培训和专业的体育训练,取得优异的成绩。做到这一点后,你一定要和名校的校友在一个班,和他们谈得很好,因为没有校友的推荐,名校就是。这一切都要求你出生在精英家庭,否则你所能利用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以及你家庭的“远见”,都无法帮助你进入名校。
名校的录取条件不会只影响小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优羊”提到:“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为学生缓解压力。比如新泽西州的富人区里奇伍德镇就实行了一天不布置作业、不要求课外活动的政策,但这个频率是一年一次。”事实上,这一地区的家长已经主动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甚至许多孩子自己也同意,整个地区的大多数家庭都在这样做。
那些接受过名校精英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并不关心这个世界。
作者William Deresiewicz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咨询公司。他的薪水很高,但他一直想离开这个行业,“去做一些更有创新和意义的事情。然而,一想到要放弃自己长期以来习惯的优越生活方式,他就不知道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精辟地总结道:“他已经对金钱上瘾了”。这种生活失去了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活在外界的评价中。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生活意义的范畴,而是危害到了社会。英国石油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托尼·海沃德去世。在他的公司造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环境灾难后,他当众哭了,并表示希望自己的生活恢复正常。他的公司已经把整个墨西哥湾变成了一滩污水,但他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个人:他自己。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自己”才是精英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忽视了精英之外的群体,缺乏公共道德和责任感。
对于这种现象,优羊还举了奥巴马总统的一个案例:“他任命蒂莫西·盖特纳为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为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但这两个人却难辞其咎,把美国拖入了金融危机。”
在这里,我们嗅到了精英阶层“官官相护”的味道。对此,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直接指出:“即使是整个精英阶层,包括银行家、自由派和保守派、中上阶层和上流社会,无论现行制度如何自圆其说和自我吹捧,都不再可行。现在我们必须设想一种不同的社会形式,并鼓起勇气把它变成现实。”
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作者看来,“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它的首要责任是教导人类把自己从误传形成的常识中拯救出来。我们要先认识它,再质疑它,最后从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常识”这匹被蒙住眼睛的野马拖着走。博雅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广度。所以,你可能因为你的学识而成熟,善于质疑。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自我指导,达到了文科教育“育人”的目的,也是解决名校“优羊”教育的一种方式。
也许,有人会认为,文科教育在职场会处于劣势,学生毕业后的培养磨合期会延长。《优秀的羊》里还有一句话:接受文科教育的大学生在职场上“如鱼得水”,个人能力不会受到专业的限制。
(6)
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自己。
大学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就是教育年轻人去探索,去创新,而不是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为了保证优秀,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让生活困在一个小圈子里。可惜那些“优秀的羊”很优秀,却无法突破优秀的“羊圈”,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他们被驯服,屈服于外界的评价。
表面上看,“优羊”似乎风光无限。事实上,成绩优异和内心抗拒的撕裂所导致的“精英矛盾心理”只是美国的全球现象。这种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导致“赢家中枢危机”。对此,哈佛大学招生办主任威廉·r·菲茨蒙斯(William R. Fitzmons)有一句精辟的评论:“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说自己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人,其实只是一群幸存者,在终身竞争的集中营里不知所措。他们从来没有活在当下,他们一直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也就是他们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自我。
中国精英教育的危害不容小觑。
书中描述的情况,应该是中国很多家长感同身受的。中国现在的教育主要是“一考定终身”。所以不仅高考、中考竞争激烈,小学、幼儿园也是如此。谁敢为了孩子将来考上名牌大学不遗余力?我们知道把孩子放在书本上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又能怎么办呢?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是这么向前的,考试已经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了。
然而,这种看似公平的招生方式已经开始走样,“寒门难出贵子”似乎逐渐成为定论,因为“富门”的孩子更有条件请名师私教,享受优质资源,进入优质学校。孩子之间的这种差距不是孩子个人努力就能缩小的,而是每个家长和孩子都要全力以赴才能达到高分的目标。至于人生的方向和选择等最重要的事情,他们根本无暇顾及。
做好自身建设。
其实,“精英教育”只是社会精英管理体系中的一环。它是一种特权现象,将大部分优质资源集中在精英及其子女身上。这种现象很普遍,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了解它,不要像野马一样被它牵着鼻子走,在其中做一些平衡或者其他的选择,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固执己见,少一些盲从,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偏执。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书中提到了“二流公立学校”的教育,并对其大加赞赏,称其更自由,更人性化,教育质量更高,对人生的影响更积极,甚至有助于你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攻城略地”。无论是在教育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过于迷恋财富,受困于具体问题,却忽视了生活中的自由与责任,宽容与开放,缺乏内心的平静与反思,无法构建真正的自我。生活成了被外界拖着的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