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中有几个后来选择回到挪威。他们在1882创办了秋季艺术展。展览收集了1884之后公众资助的挪威当代艺术作品,今天这些作品已经成为国家艺术展览的藏品。同时,他们建立了艺术家出售作品的新系统,负责决定展览的内容,甚至为公共机构选择委托的艺术作品。在回到祖国的艺术家中,有几位杰出人物强烈反对他们前辈的价值观。虽然他们在处理传统等问题上意见一致,但这些年轻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性质。两组艺术家之间也有矛盾。克里斯蒂安·克拉夫领导的一个团体非常激进。他们倾向于个人主义和国际主义。另一派以Eric Villenescheod为首,更倾向于民族主义,政治上更倾向于自由主义,更喜欢说教,原则性很强。
在他的作品中,Willen Scheud在仔细研究的景观环境中展示了简单而典型的场景。与威廉·绍德一起的是新民族主义者西奥多·吉特尔。他的素描技术比油画好。他为挪威民间故事标准版绘制的插图对民族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威廉·绍德的其他追随者包括克里斯蒂安·科雷泽·韦德和埃利夫·彼得森,他们倾向于强调主题的文学性和象征性。彼得森历史著作的宏大风格,似乎让人想起早期大师的杰作。凯蒂·l·基兰(Kitty L. Kieran)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坚持画风景画的画家之一。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挪威西海岸亚伦的清新空气中进行创作。杰哈德·蒙特也是一名民族主义者。他与探险家和科学家弗里德约夫·南森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成立了“Lysakerkretsen”来宣传挪威的民族主义价值观。
这一协会遭到奥斯陆自由派艺术家领袖克里斯蒂安·克拉夫的强烈反对。克拉夫认为写作和绘画一样重要,并声称“一切民族艺术都不是好艺术,一切好艺术都是民族艺术”。他坚持认为艺术的焦点应该是人类所经历的生活。另一方面,弗里茨·托洛希望艺术只关注艺术,他主张更多的艺术家应该关注绘画的实际过程,而绝不应该试图靠自己解决社会和人类的问题。与此同时,哈雷特·巴克与这一论点保持距离。他更专注于室内场景,但比早期的民族主义画家略微增加了一些抽象风格。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挪威最著名的画家,由克拉夫领导。蒙克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的训练,克拉夫大概是他能称得上老师的最接近的人了。虽然从65438+80年代开始在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开始绘画,但很快就放弃了这种注重具体现实的方法。蒙克想描绘出他心目中人物的本质。他说,“我想画一个会呼吸,会感觉,会受苦,会关心的活生生的人”。蒙克致力于来自欧洲的新潮流,包括晚期浪漫主义、野兽派、新艺术派和青年艺术派,并加入了自己对形式、线条和色彩的理解。他在欧洲广泛旅行,并产生了一种国际风格:简单的风景,抽象的线条,简单的着色和强烈的光线对比。蒙克的当代艺术家包括阿恩·卡弗利(1878-1970)和托瓦尔·埃里克森(1868-1939)以及哈夫丹·埃格迪乌斯(1877-1899)、哈拉尔德·索伯格(1869-1935)和尼古拉·斯特罗他们统一了65438年到1990年的各个流派,把现实主义的氛围发展成更抽象的表达。
中国画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在此之前还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的绘画为后来的中国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奠定了基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的统一向分裂迅速转变,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使绘画形成了以宗教绘画为主,本土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取料占一定比例的局面,山水画和花鸟画也在此时萌芽。同时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把握绘画,提出评价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呈现出全面的繁荣。山水画和花鸟画已经成熟,宗教画达到顶峰,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肖像画主要表现贵族生活,有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到了五代两宋时期,更加成熟繁荣,人物画已经转向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绘画逐渐衰落,山水画、花鸟画成为绘画的主流。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时期,水墨山水、写意花鸟得到了突出的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却走向了模仿,与时代和生活越来越远。从19年底开始,百年来中国画不断引入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理念,在继承国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众多流派、名家和不断的改革创新。
19世纪以后,在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政治、经济(尤其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聚集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刘海粟、潘天寿、朱湛、张大千、傅抱石、、陆等。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如齐白石、、金城、、、、蒋、、李可染等。一批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如高、、陈、何香凝、、、等。随着形势和时代的变化,上述地区的画家也随之迁移。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画家来到西南,1949以后很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天,中国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画院,除了三个中心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画家的数量空前扩大。
在中国现代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和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要么遵循模仿和继承上一代画家技法和风范的原则,要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努力改变,在保存和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包括金城、顾,后者以齐白石、黄、潘天寿为代表。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西方艺术的大量引进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中国画的改革成为时代的新潮流。以留学日本和欧美的高、、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主张将西方艺术的现实主义和现代西方艺术的创作理念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相融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画改革创新的新路,使中国画焕发出新的生机。其中,高、等岭南画家主张中外妥协,古今融合,将日本绘画与传统的水冲、粉撞、无骨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具有强烈奔放时代感的新风格。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融入传统笔墨,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林风眠调和中西,吸收了民间艺术的质朴和活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意境深远,形式新颖。此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张大千借鉴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些技法,创造了泼墨画法;李可染受西洋画启发,直接写生,创作场景。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和观念来表现中国画的传统诗意和境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从文人贵族自娱自乐的贵族艺术变成了“人民的艺术”,从过去的象牙塔变成了十字路口。中国画在题材和内容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画家们把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画家们为中国绘画的创新与发展争论不休。比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创新”、“中西合璧为新时代”的思想;徐悲鸿主张“善古法者当守之,拒斥者当续之,不善者当改之,不足者当增之,能取西画者当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积极分析和回答了文人画的特点和意义。林纾则反对创新,号召人们鄙视“新洋学”,只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传圣明之法,不可忘,承旧章。”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人们曾有一场关于素描能否作为中国画造型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和各种新国画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画如何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