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的原理是什么?

现场急救的总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伤病员的痛苦,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下良好的基础。优先考虑能在现场急救中幸存的伤病员。这是总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还必须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一)先复苏后固定原则是指在心脏骤停和骨折的情况下,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使心肺脑复苏,然后固定骨折的原则。

(2)先止血后包扎原则是指在出现大出血和伤口时,应立即用指压法、止血带或药物止血,然后对伤口进行消毒和包扎的原则。

(3)先重后轻的原则,是指先重后轻的伤病员。

(4)先救后者的原则过去大部分伤病员都是先送后救,往往延误了抢救时机,导致不该死的人丧失了生命。是时候倒过来了,先存后发。在送往医院途中,不要停止抢救措施,继续观察伤情变化,避免磕碰,注意保暖,安全到达目的地。

(5)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当遇到大量伤病员时,很多人可以在当前情况下快速赢得急救外援。

(六)处理与医疗的一致性原则过去在处理危重病人时,处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是与医疗、监护分开的。交通部门负责搬运,卫生部门负责途中医疗,好像只是救助的责任。

很多时候协调不好,途中要继续救援,但是没有保障。此外,车辆严重颠簸,导致伤员和病人过度痛苦和死亡。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并不少见。医疗救护要在任务要求一致、步调协调、任务完成一致的条件下进行。在运送危重病人时,可以减轻痛苦,减少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

过去的急救是“抬脚就跑”的方法,这种观念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基本被“等伤稳伤”的思想所取代。这一稳定的政策表明,它能有效地降低战时和平时急救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等一会儿,稳住伤势”的时候,并不是让伤病员无人看管,而是急救人员在紧张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打通气道,心肺脑复苏,控制出血,制动骨折,少搬运,所以未经训练的人更要注意。

目前,先进国家已经大大加强了急救和院外转运的工作。比如在美国,从收到求救信号到被送往医院只需要37分钟左右,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充分说明时间就是生命。

三。急救时间标准

根据大量急救实践,急救者越早接近伤病员,伤后急救时间越短,伤病员存活率越高。

最佳急救时期:伤后12小时内。

较好的急救时期:伤后24小时内。

延迟急救期:伤后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