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关于‘兖州虾灯’的信息。

兖州芦台,兖州三江渔火,十响锣梯田,泥塑壁画...在半月谈民间艺术调查中,建德市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涉及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造型艺术两大类十余项。

对于有古镇情结的梅城人来说,这种文化寻根不仅记录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艺术,还有机会重见天日。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欣赏着古老的故乡。

小镇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民间艺术很多看似没落,但生命力依然顽强,或在小巷传唱,或藏在深山里。他们的艺术之所以常青,多半是因为脚下营养丰富的文化土壤。”参与普查的镇文化站何说。

暴露在大街上,像明星巡演一样。

一个多月前,梅城镇文化站文化工作者何和文化馆的同志,按照市里的安排,下到各村开展民间艺术普查和保护工作。接下来的半个月,他走遍了所辖的27个村。就连他也没有想到这次的收获会这么大:“我们已经摸清了十多种民间艺术,涉及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造型艺术两大类。兖州樊氏,兖州三江渔火,兖州断龙...很多小时候看过的民间戏曲、民乐,这次让我找到了传人,重新学习了他们的绝技。”说到这,何张赟的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他以兖州楼陀为例,说这是一种类似北方“抬亭子”的街头表演,又称“抬八仙桌”。方桌用红布包裹着,桌子中央有一个滚轮。三个孩子在滚轮上表演并做各种动作。兖州楼陀最后一次演出是在1949的正月十五,全镇人上街观看。“听这位60岁老人的口头介绍,当时的知名度不亚于现在的明星巡演。”

老人去世了,没有人知道他的手艺。

然而,他张赟也有遗憾。在寻找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工艺品已经失传了。比如一个剪十二生肖窗花纸的老人,两年前去世了,当地已经没人知道这门手艺了。

对此感触更深的是郑老人,他被誉为当地的“活字典”。63岁的老郑曾经是梅城镇的一名警察。他年轻的时候就迷上了各种街头表演,对小镇的历史了如指掌。他开始索引:从事书法篆刻的、会演奏音乐的许百根、会弹十锣的胡家龙、高宇森、赵等。“现在镇上懂各种手艺的人屈指可数,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兖州樊氏锣鼓等街头群演,需要十几个人敲锣、打鼓、打唢呐等。聚集这些人就更难了。”

而且对镇上各种民间艺术的研究很少。在1984版的《梅城镇志》中,记者也没有看到关于各种民间艺术的几个字。兖州芦台,兖州三江渔火,十环龚台,被记者提到镇上的年轻人,他们都表示不知道该说什么,更别提什么兴趣了。老郑说,缺少活动经费,缺少传人,是这些民间艺术衰落的根本原因。

民间艺术的科学评价与抢救

好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全力抢救民间艺术。梅城镇的戴步勇老人,从小就是书法篆刻大师。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他在自己家里办了一个培训班,教镇上有天赋的孩子学习篆刻和书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的弟子桃李天下多次在省市青少年书法或篆刻比赛中获奖。

这是民间艺人自己的努力。随着民间艺术的困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抢救民间艺术的行列。如兖州虾灯,这是全省唯一的虾灯。在文化部门和艺术家齐新的共同努力下,这门艺术得到了发展。它在几年前的西博会演出中很受欢迎,获得了为数不多的金牌。在省“雅颂”曲艺大赛和绍兴黄酒节上都取得了不错的名次。

记者从当地文化部门获悉,建德市将对当地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从中筛选出价值较高的,按规定程序核定公布为国家民间艺术保护项目,制定国家民间艺术保护总体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保护抢救和整体深度研发。

“兖州虾灯”取材于当地,以加深对“兖州虾灯”艺术文化的了解,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