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狮和北狮的区别
五一、国庆举办“黄飞鸿杯”狮王赛,有效打破了南北狮的地域界限,促进了南北狮艺交流,推动了中国狮艺的发展。现在南方很多地区都成立了北狮队,北方很多地区也有南狮队。
南狮和北狮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广东舞狮是南方狮子最具代表性的,广州和佛山是广东最具特色的舞狮。
南狮的外形在造型上与北狮有严格的区别。北狮以写实为主,造型、结构、色彩、装饰、表演都以模仿狮子为主。最初北狮流行于长江以北,南狮流行于华南。近年来,还有一种舞蹈方法将两者结合起来,主要采用南狮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南狮的表演有一个采青的过程。北狮的“狮导”既是表演者又是指挥,只是没有青挑程序。南狮“狮头”和“狮被”是紧密相连的,而北狮是分开的,表演时绑在一起。外形酷似真狮子,狮头简单,全身长满金毛。舞狮者(通常两个人跳一只狮子)会把毛皮放在裤子和鞋子上,看起来像一只威威苗伟的狮子。头上有红结的狮子是公的,绿结的是母的。北狮的表演讲究动作灵活,与南狮不同。舞蹈以跳、落、转、滚、跳、挠为主。
北方的狮子通常是成对出现的,由扮成战士的主人带领。有时候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子逗弄大狮子,大狮子取笑,显示他的家庭。北狮的表演更接近杂耍。音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又名醒狮,以神似为基础,结合武术,其艺术形象是塑造一只夸张而浪漫的狮子。它的形象没有北狮那么精致,但它注重轻盈灵动,刚柔并济。
南狮造型更为雄浑,跳舞时讲究“马步”,主要依靠舞者的动作来表现雄浑的狮子造型。一般两个人一起跳。狮子头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一面镜子。它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眼睛和嘴巴会动。石楠的狮头上也有一只角。据传,它过去是用铁制成的,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发生的战事。传统上,南狮的狮头分为刘备、关羽和张飞。三种狮头不仅颜色和装饰不同,而且根据性格不同,舞姿也不同。除了他们不同的外形,石楠也有不同的个性。白胡子舞狮法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稳浑厚,威严有力,被民间称为“刘备石”。被称为“关公狮”的黑胡须红脸狮,舞姿勇猛威武,气魄非凡。灰髯狮,粗犷好战,俗称“张”。
南狮的舞姿有上升、正常、上升、提问、抓挠、迎宾、送礼、跳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穿山、上楼等多种。舞狮者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的动作,抽象地展现各种风格。为了增加娱乐性,有时还会使用绝技,比如在肩膀上(舞狮者站在狮尾的肩膀上)、叠罗汉、爬杆(爬竹竿)、过梅花桩等等。在舞蹈中,狮子的表情主要有八种,喜、怒、哀、乐、动、静、惊、疑。伴随着锣鼓声的节奏,狮子历经艰难险阻走向胜利。
随着鼓乐的节奏,狮子从“从沉睡中醒来”、“挠头摇尾”、“抬头俯视”、“探路”到“出洞”、“见青”、“破青”、“狂欢”、“翻滚”,动作多样,栩栩如生,充满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怒目而视。有时彬彬有礼,单纯善良,可爱。
舞南狮时,会伴有大锣、大鼓、大钹,使人更加警觉、戒备。舞狮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跳南狮时,有时会有一个人扮成“大头佛”,由一把葵花扇牵着。舞狮前通常会举行“点睛”仪式,即在狮子的眼睛上涂上朱砂,象征赋予它生命。可以说,石楠是一项集观赏性、艺术性和竞技性于一体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吉祥性、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
“佛装”和“鹤装”
传统的南狮分为“佛装”和“鹤装”
佛面狮,名佛山狮,嘴大,身大,步法宽。跳舞更有力量和霸气,但狮子头有七八斤重,不够灵活,不能跳舞。
鹤带狮,也叫鹤山狮,嘴扁,狮头比“佛带狮”轻得多。它的形状比较扁平,嘴呈椭圆形,长而扁平。
清朝道光年间,鹤山月塘乡名医冯耿昌将狮子艺术带回家乡发扬光大。在佛山狮头的基础上,对狮头稍作改进,使鹤山狮更具生气和力量。狮子头的主体是椭圆形的,长而扁平。另外,鹤山狮子的舞法轻快活泼。
佛鹤狮
南海大沥的叶四牛师傅,综合了这两只狮子的优点。他设法改进了传统的“佛骑狮”,将鹤眼长嘴的特点与虎眼阔嘴的特点结合起来,制作出鹤眼上翘的“佛骑狮”。改造后的狮头既保留了原“佛骑狮”威武勇猛的特点,又具备了敏捷灵活的特点。这种狮子叫“佛骑狮”。
2009年,“佛鹤狮”的狮头扎制被列入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的重视也让思牛大师看到了南狮扎制工艺传承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