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顺高山茶
1.基本信息
明朝景泰三年(1452)泰顺设县,县名意为“国富民安,民顺”。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毗邻福建省。全县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呈现“九山半水半田”的地理格局。境内山峦叠嶂,峡谷纵横,高山密林,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空气清新,环境清洁。被誉为“世外桃源”,是国家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有“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绿色生态博物馆”之称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有“水的宝库”、“天下第一氡”美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唐、宋、明、清保存完好的廊桥30余座,可谓名扬海内外的虹桥再现。茶叶是泰顺县的传统经济作物,生产历史悠久。明代崇祯六年《泰顺县志》记载:“近山多茶,但以六都四喜、三都南桥为佳。”明清时期,泰顺“唐璜”、“白毫银针”等茶叶畅销津、沪、营口等地,并远销东南亚各国。清代泰顺的“唐璜”和“白毫银针”被列为贡茶,嘉庆十五年被列入《中国名茶志》。解放后,泰顺主要生产绿茶,是“暖绿”主产区,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国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乡”。泰顺茶叶生产环境得天独厚。茶园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气干净无污染。茶树长期被云雾笼罩,漫射光照时间长,山区昼夜温差大,芽叶生长时间充裕,嫩度好,内含物积累丰富。所生产的茶叶具有高爽香气,味道清新,风格独特,天然品质优良。古代以“黄汤”“白银针”闻名,现在以“三杯香”“雪龙”闻名。“天坛”牌超稀眉荣获第25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茶”、“承天雪龙”等名茶深受茶叶专家和消费者的喜爱,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名茶鉴定大奖。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主要销售区域在杭州、苏州、上海、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9万亩,其中良种茶园2.2万亩,良种覆盖率44%。被评为“2002年浙江省茶树良种先进县”。茶叶年产量15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其中“三杯香”产量600多吨,产值3500多万元,分别占总产量的40%和70%。茶叶产值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2% ~ 13%。平均亩产31公斤,亩产值1.020元。泰顺农村人口8.4万人,29万人,生产经营茶叶的农民约3万人。户均茶园面积1.6亩,户均产茶叶50公斤,产值1.67元。茶园面积1万亩的乡镇20个,其中茶园面积3000亩的乡镇5个。有7个乡镇,平均茶园1亩。茶叶总产量超过50吨的乡镇有10个。
全县茶叶加工厂137家,其中初级茶叶加工厂129家:年产值1万元以上的2家,年产值500-1万元的8家,年产值1-500万元的42家;炼油厂8家: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1家,年产值100 ~ 500万元的3家。
目前,泰顺县已有1家企业获得欧盟IMO有机质量认证机构有机茶认证,1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和绿色食品AA级双认证,3家企业的茶叶产品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1家企业获准使用农业部无公害安全茶叶标志,1家企业获准使用温州安全农产品标志。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654.38+0万元以上的茶叶经营企业20多家。
目前,茶产业已被定为我县绿色效益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三北香”是泰顺茶叶的主导产品。泰顺发展茶产业有四大优势:一是生态环境优势。泰顺县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温州其他县市无法比拟的。二是茶叶品质优势。来自独特香气和滋味的优秀内在品质,是泰顺茶赢得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第三是品牌优势。泰顺的“三杯香”为江浙沪的消费者所熟知。第四是基础优势。悠久的生产历史产生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积淀。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茶园分散,专业化程度低;2.技术落后,产量低,质量难以保证;3.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力弱;4.品牌太多,市场分散,整体竞争力不强。
2.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2.1基本思路
泰顺茶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推进茶业发展和现代化,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以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立足本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则,实施无公害生产,逐步发展绿色有机茶;加强产业布局规划,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改进品种,提高产量,注重质量,争创特色,大力发展“三杯香”生产,扩大主导产品“三杯香”规模;重点培育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做大做强茶产业。
2.2总体目标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茶产业明显显现比较效益,提高对县域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泰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支柱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合理,生产稳定,面向国内外市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基本目标是,到2010,形成全县统一的主导品牌“三北香”,主导产品“三北香”茶产销具有相当规模,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龙头企业规模更大,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基本完成茶叶加工厂的标准化改造,提高生产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内外销并重,市场稳定。茶园总面积达5.3万亩,改良茶园比例占60%以上。总产量达到2500吨,产值654.38+0.2亿元。名优茶1.70万吨,产值9000万元,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3.5万亩。
3.发展规划
3.1生产布局
3.1.1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推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根据区域优势、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着力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特色产业。
3.1.2茶叶生产基地
根据各产区的地域优势、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一般有杨亚、柳峰、松阳、蓬溪、月湖、三魁、金奎大、昔阳、阳西、周陵、石羊、万排、习雪、东溪、桂湖、百丈、小村、泗溪、罗阳、任贤等20个乡镇。以葛洋茶场和山阳坪茶场为基础,以小村、洛阳、百丈、任贤等乡镇为重点,发展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重点发展杨亚、柳峰、泗溪、万排、石羊、东溪、习雪、三魁无公害茶叶。
新开发的改良茶园将集中在三号公路附近的乡镇和万排、桂湖、石羊、阳西、周陵、百丈和任贤。
围绕香菇产地适当发展良种茶园,扩大香菇生产规模。
3.1.3茶叶一级厂
该县计划建设30个重点初级加工厂和30个专业名茶加工厂。
要求茶园面积2000亩以下的乡镇,支持建设1个重点一级厂;要求茶园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乡镇,配套建设1 ~ 3个重点一级厂。初级茶厂布局的原则是根据茶园的分布来安排茶厂。在保证鲜叶能就近加工的前提下,初级茶厂规模要适当扩大,年加工能力在30 ~ 50吨左右。
3.1.4茶叶精炼厂
原则上,目前不建议新建炼油厂。现有八个炼油厂的生产能力可以满足一个阶段的要求。需要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工艺改进。
3.2结构布局
泰顺茶业要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合理的结构布局。关键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利益最大化。力争用五年时间调整形成理想结构。产品结构
(1)名茶、优质茶、散装茶并存,保持合理比例。
(2)以生产“三杯香”为主,其他品种色为辅。
(3)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分别占10%和20%以上,其余产品要求符合农业部无公害茶叶要求。
3.2.2品种结构
茶园良种开发要与地方茶园保护、良种和名茶开发相结合,良种引进与地方良种开发相结合,早、中、晚品种配套,形成科学的品种框架。
(1)克隆茶园占比超过60%。其中,早熟品种与中晚熟品种的比例为4∶6。
(2)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地区,重点种植早熟品种,发展早茶;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发展高山茶。
(3)保护当地群体种植茶园和发展改良茶园同步进行,扩大“三杯香”生产规模。
3.3主要任务
总的来说,泰顺县茶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体制、管理模式、生产技术和营销创新,加强产品质量、经营行为、企业诚信和行业自律的规范化建设。
目前,泰顺县的茶产业以民营企业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叶行业存在生产分散、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等明显弱点。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经济体制。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在坚持农业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将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规模化经营;第三,以经济为纽带,联合众多加工销售企业,形成集团优势;第四,实行产销强强联合,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管理集团。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销售渠道畅通稳定,提高竞争力。要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自我保护、自我服务的组织,在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宏观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要通过研发将适合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引入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改变茶叶产业现状,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要进行市场调研、需求预测和目标市场定位,确定产品开发,精心策划,下大力气开拓市场。
3.3.1加快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
(1)标准化茶园建设,形成一批生产管理水平先进的规模化、专业化、优质高效茶园,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茶园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有发展规划,环境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符合无公害茶园要求;二是连片面积50亩以上;第三,道路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第四,引水方便;五是施肥管理水平好。坚持“重在改革、适度发展”的原则,改造发展规划区内的茶园。一是继续改造老茶园,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换树、换土、换种、换种等方式改造中低产茶园。近年来,每年改造茶园3000多亩,到2007年将基本完成新一轮茶园改造。二是保持每年1.5万亩以上的茶园新发展。
(2)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基地认定。
一是加快基础工作。一是根据泰顺实际,研究制定易于操作、不断更新的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指导和规范生产;二是完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三是加强环境质量控制。四是到2007年,建成5个3500亩无公害示范基地,全面推广无公害技术。二是全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再者,积极争取质量认证。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基地要及时争取认证;获得质量认证的基地和企业将努力提升和扩大规模。目标是获得“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的称号;到2007年,全县已有6000多亩获得认证的有机茶园,12000多亩茶叶基地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自有品牌和包装茶叶产品均允许使用无公害安全农产品标志。
(3)加强“三北乡”重点保护区建设。将小村、泗溪、石羊、万排、蓬溪、罗阳等地划分为“三北香”重点保护区,保护和发展地方群体种植茶园,推广地方优良早茶品种,重点发展“三北香”生产。
(4)加快茶树良种化进程。一是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每年生产400-500万株茶苗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规模,使每年生产654.38+00万株茶苗;二是茶园改造中,改种、良种的比例占1/3,即每年约1000亩;
第三,所有新开发的茶园必须采用无性系品种。
3.3.2加快茶叶初加工厂改造和专业名优茶加工厂建设。
在(1)中,建造了一个标准化的初级工厂。标准化工厂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技术先进,设备齐全,运行良好;二是有一定的处理能力;三是车间及辅助场地、储存和包装场地空间充裕,与机械设备和加工能力相匹配;四是环境条件、卫生条件符合要求,与管理区、生活区隔离,远离居民区;第五,交通便利;第六,茶叶生产技术工人持证上岗。
(2)建设专业茶叶加工厂。名茶加工厂主要推广机械化,改变目前加工平板名茶的格局,稳定主导产品加工工艺,增加名茶品种,规范加工流程。
3.3.3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推广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和茶园耕作机械化。把农业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来抓,加大推广力度。要求扩大机械化茶园面积,年增长率10 ~ 15%。
3.3.4实施标准化工程,加强质量控制。
(1)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强制性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泰顺县三杯香农业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其他茶叶的地方标准和规范。
(2)政府实施茶叶质量管理措施,监督检查企业标准执行情况。
(3)完善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完成全县常规项目检测;对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抽样检验和动态控制。
3.3.5打造统一品牌,完善市场体系。
(1)泰顺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流通领域的改革。要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千方百计把泰顺茶统一为“三杯香”品牌,实施统一品牌战略,树立泰顺茶的整体形象;加强行业合作,组建泰顺茶叶军团;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完善市场体系和销售网络;严格的质量监管,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口碑,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领稳定的消费群体。主要任务:一、找准目标市场,确定市场定位,扩大市场份额,用市场指导生产;二是打造品牌,统一品牌,促进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有序发展。第三,进行有效的行业专业分工,积极培育基地内的生产型企业、加工型企业和产品销售型企业。第四,积极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提高茶叶出口比重。
(2)加强有形市场建设。一是加强城关茶叶街建设,条件成熟时建设泰顺茶叶交易市场。二是恢复杨亚茶叶市场的运作。三是在三魁、石羊开辟茶叶交易市场。
3.3.6发展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培育新的龙头企业,促进产、加、销有效衔接,积极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茶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培育区域规模优势。培育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企业、优势品牌;聚集品种资源,聚集技术力量,聚集项目资金。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打造龙头企业集团。加强引导,提高水平,按照“高标准、外向型、强牵引”的要求,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形成集团,增强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按最低保护价收购、按农户销售农产品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形式,与基地和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和联系,促进分散的茶农与企业和市场相结合。三是加强现代营销。四是发展外向型茶产业。培育出口经营主体,发展出口业务,增加茶叶出口。
4.主要措施
4.1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入。
首先,要保持政策的到位和连续性。为促进我县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在产业政策方面,继续加强对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的支持;大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和贸工农一体化企业;支持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增加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补贴;支持种苗工程;对茶叶相关产业给予适当支持。第二,在发展环境方面,应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本投资,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切实减轻茶产业发展各环节税费负担。第三,在土地利用方面,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理顺分散在农户手中的茶园所有权关系,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茶园向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人集中,达到集约化的目的,形成规模化经营。集镇重点茶区规划用地时,应优先考虑茶厂建设用地。国有茶场要明确土地所有权,相关手续要补办,为改制创造有利条件。乡镇集体所有的茶园、茶厂,要把产权和经营权分开。四是在用工政策上,严格执行《泰顺县委泰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泰委〔2003〕17号)文件精神,调动茶叶科技人员积极性,保障其权益。
二要保证投入。可见茶产业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农产品投资周期长。政府将投入必要的资金,发挥投资导向作用,用政府资金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茶产业发展走市场化、产业化良性循环之路。整合现有项目和资金,相对集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支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府财政支持重点是茶叶加工厂建设、龙头企业扶持、茶叶品种改良、无公害茶叶发展和品牌建设。《泰顺县委泰顺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泰委[2004]1号)文件对茶产业发展做了详细的政策规定:
(1) 4.1.1支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成规模化发展新茶园,按新开耕地执行扶持政策。
(2)完善茶园生产责任制,鼓励土地使用权合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向茶叶种植大户集中,推进规模化经营。对新建或全面改造的标准化、绿色、设施茶叶基地,政府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支持,奖励标准为每个基地不低于5万元。
(3)鼓励老茶园改造。老茶园改造要求坡度25°以下,连片面积30亩以上。政府补助100-200元/亩用于老茶园改造。坡度在25度以上的茶园应当逐步退耕还林。
(4)推进茶苗工程建设。鼓励茶苗良种繁育,加快良种步伐,对建立2亩以上无性系良种扦插育苗的,给予500元/亩补助。
4.1.2支持茶叶加工厂标准化改造
(1)鼓励新建标准化茶厂和基本条件仍符合要求的茶厂改造。逐步淘汰那些规模过小或“伤势严重”、无法转型扩建的茶叶加工厂。新建或改建茶厂达到茶叶加工场所标准规范要求的,经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检查验收后,按实际投资额给予两年补贴,每年贴息5%。
(2)茶厂建设需要用地的,优先安排用地指标。重点茶区集镇规划要预留茶厂用地。向县政府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由县政府返还给企业土地出让金总额的95%,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分期缴纳,分期及时归还。茶厂建设也可通过租赁方式使用土地,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优先办理相关手续。
(3)推行茶叶加工厂许可制度,规范茶厂工商登记和卫生许可管理。
4.1.3培育和扶持重点茶企
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年入库税额在65438+万元以上的,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县财政根据企业对本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给予相应奖励,奖励金额按企业当年比上年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的30%计算。
(2)县内收取的政策性收费最低按30%收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按私人建设项目标准计算)。
(3)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重点茶企的投入,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对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审批授信额度。允许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权证确认及相关服务工作。
(4)鼓励茶企创建品牌。市名牌商标创建奖5万元,省名牌商标创建奖65438+万元,授予国家驰名商标。企业产品参加国家、省、市博览会、竞赛,获得前三名的,给予2000-50000元奖励。
(5)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重点茶企工作,允许人事关系挂靠县人才交流中心。企业科技人员管理纳入专业技术职称正常评聘范围,技术工人通过培训可以参加工人技术等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评聘。
(六)茶叶龙头企业主及企业内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的子女,由教育部门安排就近入学,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4.2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茶产业
按照绿色农业的要求,大力推广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茶。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和单位对茶叶生产基地和产品进行安全卫生认证。发展茶叶生产基地,获得市级以上主管部门“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称号的企业或个人,奖励1 ~ 3万元;以乡镇为单位获得以上称号的,奖励5万元。获得市级以上“无公害茶叶”标志,奖励1 ~ 30000元。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奖励3万至5万元。获得“有机茶”认证的,奖励5 ~ 8万元。力争用3 ~ 5年时间实现无公害生产。
4.3加强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4.3.1支持茶叶科技创新
有关部门要安排茶叶研发补贴,县科技经费每年不低于30%,用于支持茶叶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名优茶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实现茶园增产增收。
4.3.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大力开展茶农技术培训,结合“农民知识”工程开展茶叶种植和手工加工人员“绿色证书”培训。高度重视茶厂工人的岗位技能培训,逐步推行茶厂工人持证上岗制度。鼓励茶叶经营企业和茶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茶叶鉴定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对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
4.3.3积极鼓励茶叶科技人员参与茶叶事业发展。
认真贯彻九号文件精神。泰委发[2003]17号,积极鼓励茶叶科技人员参与茶叶基地开发、茶园承包经营和茶叶加工生产。
4.4鼓励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完善“茶叶行业协会+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户”的产业化行动模式。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和管理。政府加大了支持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
4.4.1茶叶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组织、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维权等方面的作用。以茶产业为重点,推进相关企业、同类基层合作社、合作社和技术研究推广机构之间的联盟,以及跨行政区域、跨行业的联盟,在引进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行业自律、规划、制定标准、评定优良产品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4.4.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
在城镇或村庄发展茶叶合作社。合作社以劳动合作或劳动加资本合作的形式联合在生产者、加工者、技术推广者、供应商和销售者之中或之间。在操作上,他们围绕茶叶产业化中需要解决的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应用、茶叶加工、运输、贮藏等问题,发挥组织优势和规模优势。对促进当地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茶农参合比例超过50%的农村茶叶合作社,政府给予正常的财政补贴,一般每年不低于5000 ~ 20000元。
4.5加强对茶产业的领导。
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产业发展的领导;建立县领导及相关部门与重点茶企挂钩制度,帮助企业理清思路,谋划发展,帮助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重点产茶乡镇成立了由乡镇一把手挂帅的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茶工作的领导。努力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投入,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年度预算单列。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农业发展资金和科技三项资金,向茶叶项目倾斜,加大对茶叶生产经营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