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QC
第一章是概述
一.起源
新旧七种工具,是日本人总结出来的。日本人提出老七具并取得成功后,又在1979提出了新七具。之所以称之为“七种工具”是因为古代日本武士外出作战时经常携带七种武器,而所谓七种工具就是七种武器所使用的。
当然,有用的质量统计管理工具不止七种。除了新旧七种工具之外,常用的工具还有实验设计、分布图、转移图等。
本课程主要围绕QC的七种方法展开,SPC(控制图)是QC七种方法的核心部分,也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
二、老七工具
QC的老七技指的是检查表、层次法、柏拉图、因果图、散点图、直方图、控制图。
老七工具是本课程的内容,也是我们将大力推广的管理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QC七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公司管理的先进水平。这些方法应用的成败将成为公司市场升级的重要方面:几乎所有的OEM客户都会将统计技术的应用作为审核的重要方面,如TDI和摩托罗拉。
第三,七个新工具
QC新七法是指:图表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网络图法。
相对而言,新七技在全球的推广应用远不如老七技,也从未成为客户审计的重要方面。
第二章分层方法
一.定义
层次法是所有技术中最基本的概念,即根据目的的需要,将各种数据分成不同的类别,以便于以后的分析。
二、通常的分层方法
使用最多的是空间:
操作员:不同的班次、类别和组
机器:不同的机器
原材料和零件:不同的供应商。
操作条件:不同的温度、压力、湿度和工作场所。
产品:不同的产品(如同时生产镍镉和镍氢电池)
时间:不同批次、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
其他:比如不同工艺生产的同一产品。
第三,应用
层次法的应用主要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即如果你要处理相当复杂的数据,你必须知道如何系统地、有目的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
第三章清单
一.概述
检查表是七种QC方法中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但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简单而被忽略,所以在使用检查表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让我们看看现在使用的各种报表。有许多列是空的吗?用钢笔修改过的栏目多吗?要修改的栏目多吗?
第二,定义
用简单的数据,通俗易懂的方式,做出图形或表格,必要时标注检查标记,并进行统计,以便进一步分析或检查。
第三,目的
记录事件发生的频率。
第四,时机
1.当你必须写下一个事件的具体情况时;
2.当你想知道一个事件发生的次数;
3.当你想收集信息的时候。
动词 (verb的缩写)检查表的类型
1.不合格项目清单;
2.过程分配清单;
3.缺陷位置清单;
4.操作清单。
不及物动词使用检查表的注意事项
1.尽量获取层次信息;
2.应尽可能简单地获取数据;
3.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应该事先规定什么样的数据预警、停产或者向上级报告。
4.如果检验项目是很久以前制定的,不再适用,必须重新研究和修订。5.一般情况下,“其他问题类别”不能出现在分类中。
第四章柏拉图
一.起源
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设计的统计图表。帕累托·巴雷托(柏拉图)在分析社会财富分配时被美国质量控制大师约瑟夫·巨然应用于质量管理。柏拉图能充分体现“少数关键,多数次要”的规律,也就是说,柏拉图是一种找到主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比如少数用户占了大部分销量,设备故障停机大部分是少数故障造成的,不合格产品大部分是少数人造成的。
第二,定义
根据收集的数据,对缺陷的原因、条件和位置进行分类。按大小顺序计算每一项的比重,加上累计值的图形。
根据累计百分比,项目可分为三类:
0~80%是A类,显然是主要问题;
80~90%是B类,是次要因素;
90~100%属于C类,一般因素。
三、绘图步骤
1.收集数据;比如063048正极板的批次是20000PCS,600个是不良品变形,360个是露铝,120是硬块,60个是暗痕,60个是其他缺陷。
2.做一个分解表(按原因、人员、流程、缺陷项目等)。)A、将分类项目按频率降序排列,将“其他”项目放在最后,不考虑其频率;b .计算每个项目的累计频率;c计算每个项目在所有项目中的比例(即频率)d计算累计比例。(见下一页的演示表格)
演示表(正极生产不良项目统计表,总批次20000个):
项目数量的累计比率%累计比率%
变形600 600 50% 50%
外露铝360 960 30% 80%
硬块120 1080 10% 90%
深色标记60 1140 5% 95%
其他60 1200 5% 100%
绘制帕累托图
垂直轴:
左图:频率表,最大项数。
右图:频率(比率)标度,最大数为100%。
注:总件数和最大件数100%应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b横轴:每一项按照频率(从左到右)在横轴上用一个方柱表示。
c依次累加频率,连成一条线。
4.写下必要的项目,如:图纸标题、数据采集时间、绘图员、绘图时间、检验产品总数、总频率等。
演示图(见下页)
显然,上图中的变形和露铝属于A级缺陷,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改善。硬块是B类不好的物品;暗痕等属于C类缺陷。B类和C类可以后期改进。
四、使用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1.抓住“几个关键”,将累计比例分为A、B、C三类;
2.用于确定采取措施的顺序;
3.通过比较采取措施前后的帕累托图,研究各分项工程的变化,可以识别措施的效果;
4.帕累托图不仅可以用来寻找一个问题的主要矛盾,还可以不断地寻找复杂问题的最终原因;
5.现场应注意排列图、因果图等质量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例如,因果图可以用来进一步分析变形和铝暴露的原因。
第五章因果图
一.概述
因果图最早是由日本品控大师石川薰提出的,所以也叫石川图。同时,因其形状,又叫鱼骨图、鱼骨图、分支图。还有一个名字叫特征因子图。
一个质量问题的发生,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原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理清这些复杂的因素,抓住关键因素,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从质量问题的“结果”出发,依靠群众,集思广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直到找到根本原因。
因果图是一种根据结果寻找原因的QC技术。
第二,定义
用于找出问题可能原因的图表。
三、因果图可以用来分析问题的类型
1.表示产品质量的特征:尺寸、强度、寿命、不合格率、废品数量、纯度、透明度等。
2.成本特征:价格、收益率、工时、管理费用等。
3.输出特性:产量、交付时间、计划时间等。
4.其他特征:出勤率,错误数,合理化建议数。
四、因果图的绘制步骤
1.找出问题所在
画粗箭头
3.因素是原因分类。
常用:4M1E表示人(人员)、机器(设备)、材料(原材料)、方法(工艺方法)、环境(环境),有时还可以辅以软件(零件)、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公共设施(设施)。
还有:操作顺序分类等。
分类后,在主箭头两侧画中间箭头,与主箭头成45°角。
4.对于中间箭头所代表的一类因素,要进一步用小箭头在中间箭头上画出与之相关的因素,必要时可以再次细分,直到可以直接采取行动。
5.检查所列因素是否有遗漏,如有遗漏请补充。
6.在每个箭头末端的因素中,所有影响较大的重要因素都可以用小圆圈标注,其他简单的可以根据已有数据添加,可以不采集数据,也可以不取数据。
7.记录相关事项,如参与者、制图者、制定日期等。
动词 (verb的缩写)有关注意事项
1.本质上是枚举法,要走群众路线,重点讨论;
2.最好使用可以用数字表示的问题;
3.最小的原因也要具体,以便采取措施;
4.对应一个特征,可以做出几个因果图。比如可以按照4M1E绘制,也可以按照工作程序分类分别做因果图。可以提取重要原因,做出新的因果图。
5.综合应用,如排列图、对策表;
6.多做几份,保存起来,以后可以不断添加新的内容。
六、因果图和排列图。
1.要建立柏拉图,就要逐级建立所需目的统计表;
2.建立柏拉图的目的是掌握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重要的少数项目】;
3.再用因果图对这些项目形成的要素进行逐一讨论,并采取改进对策;
七、另一个绘图步骤(图像)
1.召集相关人员召集与本议题相关的有经验人员,最好是4-10,并选出一人担任组长(版主);
2.挂一张大白纸,准备2~3支彩笔;
3.集结人员就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发言,发言内容在图上记录,中途不得批评或质疑(头脑风暴法);
4.时间约1小时,收集20~30个理由即可结束;
5.至于收集到的原因,哪个影响最大,大家轮流发言。经过协商,影响最大的因素用红色圈出;
6.像5,对于画了红圈的,如果你觉得最重要,可以圈两三圈;
7.再画一个因果图,去掉没圈的,圈多的优先。
八。因果图演示图
九。因果卡图介绍
因果卡图是在因果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称为CEDAC(因果图和卡片)图。
因果卡通常有几米长,几米宽,大多在生产现场或技术研究现场的显眼位置公开张贴。因果卡的一般结构如下:右上为问题栏,简要说明问题的现状作为质量改进的依据,右下为质量改进项目的目标(一般用量化值表示)、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实施周期;右边中间是随着这个项目的实施质量变化的曲线;在左边,有一个鱼骨形的图形。鱼骨两侧分别贴有彩色编码的原因分析卡和措施卡。下面钉着两个标有“原因”和“措施”字样的大口袋,里面装着两种不同颜色的卡片,供参与者填写。然后将卡片按照一定的规则(比如4M1E)分类,贴在鱼骨图形上。比如可以规定鱼骨的左边贴原因卡,右边贴措施卡,对应的原因卡和措施卡用横线连接。
第六章散点图法
一.定义
散点图是用来显示一对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的图形。这一对数据可能就是【特征-主因】、【特征-特征】和【主因-主因】的关系。
二、散点图的分类
1.正相关(如配件的容量和重量)
2.负相关(油的粘度和温度)
3.无关性(气压和温度)
4.弱正相关(身高和体重)
5.弱负相关(温度和速度)
散点图的绘制程序
1.收集数据(至少30组以上)
2.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准备坐标纸,画出纵轴和横轴的刻度,计算组距。通常纵轴代表结果,横轴代表原因。组距离的计算是通过从数据中的最大值中减去最小值,然后除以要设置的组数来获得的。有必要分组吗?
4.在坐标上标出每组对应的数字;
5.填写数据采集地点、时间、测定方法、生产者等项目。
四、散点图的应用
当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上是未知的或模糊的,需要调查和确认时,可以用散点图来确认它们之间的关系。它实际上是一种实验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用散点图考察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应尽可能固定对这两个因素有影响的其他因素,这样通过散点图得到的结果才能更准确。
散点图的五种演示图(见下页)
第七章直方图法
一.定义:
为了方便的看到长度、重量、时间、硬度等测量数据的分布,用图形来表示。
直方图是将采集到的测量值或数据的总距离以横轴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区间,并将每个区间内的测量值的面积用柱形排列的图形,所以我们也称之为直方图。
二、直方图绘制步骤
1.收集记录数据
2.设置组的数量
3.求最大值L和最小值S,计算总距离r。
R=L-S
4.设置组之间的距离
R÷组数=组距离
5.设置组的边界
最小组的下组边界=S-[测量值的最小位数×0.5]
最小组的上组边界=最小组的下组边界+组距离。
诸如此类。
确定中心点
(上组边界+下组边界)÷2=组的中心点。
7.制作频率分布表
8.制作直方图
9.填写频率、规格、平均值、数据来源和日期。
三、直方图的作用
1.评估或检查过程;
2.指出采取行动的必要性;
3.测量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效果;
4.比较机械性能;
5.对比材料;
6.比较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