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海斯培训

四海:古代儒家传下来的地理概念,意思是全世界都属于中国;在中国之外,到处都是。《山海经》作者认为四海为“海内”,“海内”有五岳,而中国无处。四海之外,有“海外”,“海外”之外,是“大饥荒”,是日月出入之处,而在“海外”与“大饥荒”之间,还有许多国家和山脉。“三江”的名称最早是由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尚书》著作提出的。《尚书》中有一篇《龚宇》,记述了我国九州(即全国分为河北、兖州、青海、徐、杨、荆、河南、梁、永九州)的疆域、地质、物产、朝贡、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情况。它是中国最早的重要的人文地理学著作。书中将扬州(九州之一,泛指今天长江下游的江浙沪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介绍为“三江马上入,地震定矣。”这里所说的“三江”主要是指长江、黄河和淮河,因为长三角地区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这些平原主要是长江、黄河和淮河冲积而成。在封建社会,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必读的“十三经”(即13古书)教科书之一的李周,被古代学者视为周公(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在西周建立后两年去世,其子成为幼王,周公姬旦继位为王,为周朝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个国王长大了,周公又重新掌权,做了国王。当代文学和经典学者从周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确定《李周》为战国时期的作品。李周《夏官志方志》把扬州称为“东南扬州”...其三河在川”。这是指古代扬州河流纵横交错、密如网的地形特征,与龚宇“三江”的表述相同。历史进入汉代以后,“三江”的名称有了多种解释。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继西汉(公元206-23年)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之后,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巨著《汉书》。《汉书·地理》取安徽省吴淞江与芜湖市、江苏省宜兴市之间的长江连接太湖,长江下游称为南江、中江、北江“三江”。东汉人郑玄曾写过《周礼注》,认为南江应为赣江(贯穿今江西省,全长864公里,流经江西赣南、吉安、鄱阳三大盆地城市,流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江应为岷江(发源于岷山,与川、甘、陕交界相连,全长711km,流域面积166084平方km,四川省宜宾市加入金沙江后更名为长江);北江应该是汉江(又名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部,全长1.532km,流域面积1.68851 km2,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武汉汇入长江)。盛宏之在《汉书·地理·初级书》中对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用了郑玄的观点。他在《荆州记》中写道,长江上游为南江,长江中游为中江,长江下游为北江,合称“三江”。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著名地理学家李道元(公元466-527年)非常注意在各地寻找历史遗迹,观察河流水道的分布和各地区的面貌,并为《水经注》作了注释,前人对此作了注释。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写出了一部地理名著——《水镜注解》,内容丰富,是原文的20倍,引用古籍430余种,详细记录了1252条河流的走向和经过的山城。它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杰作。据《水经注》记载,《汉书·地理》中记载的“三江”应分为三条河(指据说从安徽省贵池市向东流向浙江省余姚市,但实际上是一条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长江通向太湖)和北江(从长江下游流向大海)。《水经注》还引用晋代的郭璞(郭静纯)说,闽江、松江(今吴淞江)、浙江(今钱塘江)为“三江”。据史书《吴越春秋》记载,浙江(钱塘江)、浦江(浦阳江)、通江(曹娥)并称为“三江”。赵薇普通话中的注释:松江(吴淞江)、钱塘江和浦阳江是“三江”。《龚宇文选》引用顾颐的《吴地记》:松江、娄江(六合)、东江(受阻)为“三江”。西晋史学家常渠编纂的《华阳县志》,是我国地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我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将长江上游的岷江、涪江、沱江称为“蜀三江”。明代文学家杨慎,曾试图当状元,被封为翰林,因触怒皇帝,被囚禁在云南永昌卫35年,最后死于云南。杨慎知识面广,著述100余种,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明史》对杨慎的评价是“明之知,作之富,慎为先。”其书《病床手》称岷江为外河,涪江为中河,沱江为内河,外、内、中三河合称“蜀三河”。《中国史学史》证明,《龚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重要人文地理学著作,《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名著。《山海经》是一部口头传说,成书于战国,补充于秦汉。本卷***18,主要记述巴、蜀、楚等40个古国的山川(550座山,300多条水道)、形势、土壤、奇诡、古迹、民族、物产、巫医、祭祀等原始之地。郭璞说,长江,响水(即湘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海阳山西麓,全长817km,流域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是湖南省流域面积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河流,流入洞庭湖)和沅江(发源于贵州吴韵,贯穿湖南西南、西北,全长10)。西汉增补的《山海经·海内东经》称大江(岷江)、南江(内江)、北江(涪江)“岷江”。在唐代的元和县志中,岷江、漓江(又称澧水,主要由湖南西北部的澧水、涞水、澧水组成,流入洞庭湖)和湘江合称为西江、中江、南江。明清时期,广西的漓江(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名称)、左江(发源于越南东北部山麓,珠江水系邕江的一条支流)、右江(发源于云南东南部山麓,在广西南宁老口镇与左江汇合后横穿南宁)并称为“三江”。这“三河”是古代有关人士的意见。近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三江”名称的定位是牵强附会的,这主要是受社会历史时代的局限、交通的困难、地域文化的封闭以及个人知识经验的局限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仍是古代有识之士对“三江”之名孜孜不倦的探索。可以说,远古先民的这种探索,无疑给后人留下了“三江”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到目前为止,史地学界的专家学者确实无法对“三江”的名称做出一个固定的定论,因为中国河流众多,西高东低的地形使得所有河流都是奔流而下,“一江向东流”,流出的河流大多属于太平洋水系。通过追溯“三江”名称的历史地理知识,可以对“三江”名称做出这样的理解,并以此理解作为本文的结论:“三江”不是一个固定的三江名称,不存在流域自然属性和行政属性的特异性;“三江”应该是流出河水系中众多河流和水道的总称。这种认识有利于当代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避免对“三江”这一名称的特殊性产生不必要的学术争议;任何一个水系的“三江”儿女,都可以根据历史的起源和历史在现实中的延续,认识、热爱和建设世世代代为华夏子孙提供了最无私奉献的“三江”。只有了解、热爱、建设好“三江”,才能真正形成经济繁荣、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