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名家华云鸿:借力湾区建设加速粤剧融合
在粤剧中,被称为“解蜜”的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粤剧鼎盛时期,解蜜风靡粤港澳。1991年,26岁的她获得首届文华表演奖,三年后凭借《荷花灯》获得中国剧坛最高奖——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圈第一位两项大奖都获得的女演员,被誉为粤剧名旦。然而在事业的巅峰,她离开舞台十几年,结婚生子,移居香港。2011,她接手广州粤剧团的“绣球”,执掌花旦,正式回归。如今,年过半百的陈还在粤港两地奔波。曾经渗透香港和内地粤剧市场的陈,体现了三地粤剧界的融合与交流。回归大陆舞台8年,陈对粤剧艺术及其传承与传播有哪些新的思考?今年恰逢粤港澳联合申报粤剧世界遗产十周年。《人文湾区谈大咖》第一期,记者采访了陈,讲述她波澜不惊的戏曲生活,以及她对三地粤剧交流的思考。陈和她的搭档合作拍摄了《大唐胭脂》的剧照。照片由移居香港的受访者提供。15年,广州粤剧院是陈在广州排练的大本营,它的个人品牌隐藏在桂花岗的一栋老居民楼里。周二上午,她准时来到剧场,和团队一起排练《六国国玺》。伴随着鼓声,解蜜立即进入了状态。虽然穿着休闲装,只化了淡妆,但她举手投足间,那种沉稳大气的花旦魅力立刻显现。1995,就在获得梅花奖一年后,陈突然离开舞台,结婚生子,随丈夫移居香港。花旦这位大师脱下华丽的戏服,让无数戏迷惋惜不已。她虽然一度离开舞台,但从未离开粤剧。我做家庭主妇十多年了。我经常去剧院,偶尔客串演出。2009年,她在香港成立了“岳云红梅个人戏剧工作室”。那时候我还没有百分百决定重返舞台,就是孩子大了,想自己做点什么。陈经营工作室,从策划,设置场地到邀请演员,都是他一个人。每次演出,她都坚持聘请专业演员,不计成本。陈笑着说,聘请专业演员的成本不低,但她都是自己做,宁愿不要报酬。内地老搭档丁凡,包括后起之秀曾、彭清华,都曾被她邀请来港演出,有时还是慈善活动,每一次都给港剧迷带来美的享受。“岳云红梅”的品牌在港剧迷中逐渐产生影响。原本她打算在香港做自己的粤剧事业。没想到,广州粤剧团2011的一个电话,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当时广州粤剧院需要有经验的前辈带领年轻演员,找到了陈。我很高兴人们记得我。反正我是演员,在哪里演无所谓。重返大陆舞台,跳出固有舞台2011年,阔别10多年重返大陆舞台,陈已经努力找回了自己最初的感觉。她坦言前两三年很辛苦,一直在重新练习,慢慢恢复。粤剧有很多新元素,她需要重新适应。陈的膝关节年轻时在训练中受伤,造成了惯性移位的根源。到目前为止,每次表演都要用纱布固定。有一次,在一次演出中,她“臼脱臼了”。她立刻匆忙跪下,痛苦地活动着关节。陈不愿意按自己的方式去演,而是勇于挑战自己,尝试了很多新的角色。2013与搭档、梅花奖得主主演新粤剧《吊楼》,这是陈对现代戏的首次尝试。在剧中,她饰演清末民初金山客的妻子。我的角色主要是通过演唱来表现人物,感染观众。收获很大,唱功也提高了。《碉楼》自首映以来就销售一空,并获得第14届国语话剧奖。前不久,陈在广州粤剧院编导的新编现代粤语轻喜剧《清水江边》中首次以高效女企业家的身份亮相,让人眼前一亮。《清水江边》的排练让陈收获颇丰。经过时间和阅历的磨砺,陈认为现在是演青衣最成熟的时候。2016年,她以艺人身份举办了38年来的首次个人艺术演出,并首次出演《金莲大叔戏》、《宇宙前线》、《窦娥冤死祭》、《活捉王魁》等剧目,展现了她独特的性格和表演风格。当晚,徒弟陈蕴岭、莫、分别与、、毕海荣表演了她的代表作,通过徒弟的表演,表达粤剧“传承”之美。专场没有“惊天动地”的亮点,但就像陈的话剧《人生》一样,水到渠成,悄然绽放。■大卡说要融合粤港特色,坚持粤剧教学。“当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65,438+00多年后,陈在保持内地特色的同时,又吸收了各流派的长处,观察到了香港粤剧的特点。两地不同的粤剧文化和观念,让她对粤剧的呈现有了更多的想法,并在当下的演出工作中不断实践自己过去的思维。南方日报:在粤剧艺术中,粤港两地的特色是什么,对你的表演有什么影响?陈:粤港澳粤剧各有特色,要乐于接受别人的好东西。香港粤剧在艺术创新上相对保守,但在舞台表演上相对自由。比如同样的对白,他们的音调没有那么高,听起来更舒服,更平实。我最大的成就是下意识地改变了舞台的口语化,使之更加自然,但又不会松散,维护了内地“学院派”的规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南方日报:粤港澳在粤剧的传承和传播上有哪些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陈:香港对粤剧教育的重视让我深受感动。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突然问:“妈妈,你怎么唱滚花?”我高兴了半天。原来粤剧早已进入香港校园,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当时我就深有感触,中国有很多戏剧资源。为什么这些资源不能像香港一样融入校园?回到广州,只要有机会发言,我就会到处呼吁,希望教育部门重视粤剧教育。不是说学粤剧一定要当演员,而是要点燃星星之火,让年轻人了解粤剧,产生兴趣,赢得更多年轻观众。这几年很高兴各种粤剧进校园,培训班如火如荼。我的五个徒弟经常被邀请到各个学校进行表演和演讲。可见* * *真的很支持粤剧,请专业老师来教。南方日报:粤港澳如何相互促进,振兴粤剧传承?陈: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三地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粤剧演出更加频繁,无论从艺术传承还是艺术创新来说,都是好事。大陆团体在追求艺术创新上会更有活力,在吸收各种艺术元素上不会保守,大胆实践。而香港团体则在艺术创新上更为保守。但随着演出交流的日益增多,香港观众逐渐开始对新事物有了新的认识。香港观众一度更热衷于观看来自内地的粤剧团。近年来,香港也出现了李广王、德龄、慈禧等创新粤剧,同样受到观众欢迎,引起热议。传统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湾区粤剧应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取长补短,促进其发展。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