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企业的培训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需求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其目标是提高员工的能力,增加人力资本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产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内容包括员工能力盘点、培训需求分析、岗位能力模型建立等。

培训需求管理也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这个循环过程的目标是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工具来记录和管理相关的员工能力数据。

为什么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科学(虽然管理也是一门艺术,但毕竟是更高层次的管理)?科学必须有不可违背的规律和规则,否则这个理论就不能称为科学。

著名的企业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但是如果你违背了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比如你忽视了作为企业发展主体的员工的利益,或者忽视了企业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利益,你的企业肯定发展不起来,一定会死掉。这是法律。

至于如何遵循这个规律,你在具体处理的时候,每个企业可能不一样,但是你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否则你会吃亏。

我为什么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就是因为理论不能脱离实际。

脱离实际,理论再好也没用;一个没有理论支撑的方法,只能算是经验。

另外,我刚开始在企业做咨询的时候,为了保证项目进度,要求企业人员按照我的方法去做。

但他们不会这么做。他们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就不做了。

咨询了半年,被他们请去当专家。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我必须思考和回答。一年后,再次做咨询项目时,我得心应手。第二,有空的时候写一些我管理经验的文章。

2.全员培训容易降低培训班的纪律性,因为有些人和岗位在培训过程中无法保证自己的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会出去打个电话,在课堂上嘀咕一会儿,然后叫老板出去签字。结果没学好,影响了工作。

3.全员培训最大的问题是培训无效,因为这个话题对一部分员工来说没有时间,这部分员工无法安心上课。这可以理解。你认为好的,他不需要,就是不好的,所以很多学生痛苦的坐在那里,让老师很难过。

相比国内外的培训,目前中国市场的培训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的钱都是个别企业培训讲师赚的,他们的工资可能比一个CEO还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把培训的价值体现在一个培训师身上,却忽略了一次成功的培训应该由一个团队来完成。

国内一些培训公司往往是这样的:雇一个老师,然后去书店买一本书作为教材,找一个教室完成一次培训,不管多少章对客户有用,所以很依赖培训讲师。

专业培训机构一般会先给客户一个培训框架,内容会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来制定。

培训师只是这里实施的一部分,他们关注的是整个培训团队的配合。

没有一门课程是适合所有公司的,因为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人员的素质、公司的目标来制定课程。

同样,国外课程的引进也不应该照本宣科。

目前国内很多课程都比较老,以学术类课程为主,培训类课程非常匮乏。

就国内比较热门的MBA课程而言,国外的MBA课程主要是用来提高个人素质、能力和思维方法的;但企业培训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公司,致力于提升企业团队的整体素质。

培训体系主要由培训课程、培训师、培训流程三个要素组成,最重要的是培训流程。

通过培训课程与培训师融合的过程,通过对客户需求的了解,通过课程的个性化定制,通过培训后效果的评估与跟踪,达到培训的最大效果。

国内企业培训和国外培训的另一个显著区别是,国内培训往往是为了培训,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

而国外优秀企业的培训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优秀的外企是如何做培训的?基本上他们培训的目的很明确,公司也有一定的思路和操作方法。他们希望通过培训,把这些内容统一起来,让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有统一的价值方向。

每一年,他们都会对训练计划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例如,今年,整体销售人员将在咨询式销售方面得到改善,客户关系也将得到改善。这些内容会在年初的企业培训计划中明确列出。

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在培训之前,我们会对企业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对急需解决的问题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机械的把那些学术和教学的东西照搬到企业。这样做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不是蓝哥智扬的风格。

近年来,我一直倡导实操培训,针对每个企业所需培训服务的落脚点或需求点的差异,不拘泥于培训体系的僵化和教条,通过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多应用案例、头脑风暴和讨论,多方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为基层营销人员讲授开拓市场的步骤、方法和技巧,为中高层营销人员充分讲解营销策略制定和组织设计等。

培训方式和普通大学讲师不一样。他们摒弃千篇一律的培训,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人群,要求每门课程都根据企业和人员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开发和调整。这就需要渊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具有非凡的思考、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管理培训结束后,进行了案例比赛,各项目组积极应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和工具,总结和展示本团队的成果和收获。在奖励方面,获胜的团队获得了团队活动的专项预算。

通过精心策划,将原本用于培训实施的预算转移到效果的推广上,有效引导学员自发探索并展示实际效果,突破了培训难以取得成效的瓶颈。

在对内训师的激励方面,设置交换公式,根据授课时间等指标给内训师打分。这些积分可以定期兑换。在每个交流季,人力资源部都会推出精美的奖品,包括带薪假期、世界知名厂商生产的带有公司logo的服装包以及流行文化表演门票。积分最高的培训师还将在年会上获得刻有培训师名字的水晶徽章。这些激励措施经常让培训师捏手指备课。

有效运用企业培训评估理论,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评估。

根据kirkpatrick的四级评价模型,评价应在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逐步深化,其中反应层评价是培训部门评价学员对讲师、培训项目和培训环境的反应;学习层考察学生在知识、技能或态度方面学到了什么;行为层考察学生接受培训后能否学以致用,是否对其工作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结果层考察的是受训者通过培训最终是否会使企业受益。

科学有效的评估应该在多个层面上循序渐进地进行。从四级模型来看,这四级中的每一级都很重要,都会对下一级产生影响。每个层次都有合适的评价方法,包括量表、问卷、考试、观察、360°评价等。评估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估。

最后,充分重视培训评估结果,并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很多企业在评价中做了大量工作,但只是进行了评价,并没有重视和利用反馈信息,使得评价流于形式。

将培训评估的反馈结果应用于下一次培训,并将员工的反应和建议作为下一次培训计划的参考;此外,通过将培训评估结果与员工自身利益挂钩,可以更好地督促员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培训,针对不同的员工设计不同的挂钩方式,找到最重要的部分与评估挂钩,让每一次培训都达到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