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纪念馆为什么建在隆阳区?为什么老书记退休回老家的遗愿,坚持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还是解决不了?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蒲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请他搬到昆明居住。还说可以在省人大常委会干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我想回老家施甸去种树,为家乡人民建一片绿洲。”杨善洲老人看树林

大凉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处,海拔1800-2619米。杨善洲的老家在大凉山脚下的遥观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吃少穿,于是开始大规模毁林。原本绿色的大凉山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山上干旱、荒凉、空旷,岩石裸露,山涧逐年减少甚至干涸。当地农民大多要挑马驮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周边十几个村子也陷入了“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村民们不得不进一步开垦农田,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杨善洲选择大凉山,只是为了改变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在履行对家乡人民的承诺。我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老家长辈。家乡人多次找我为他们做点事,但我答应退休后帮乡亲们做一两件有用的事,我的承诺一定会兑现。至于具体怎么做,经过调查,我认为还是给子孙后代绿化荒山比较实际,既有利于县里,也有利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他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说:“你应该去别的地方种树,因为这个地方连野樱桃和树都不多。”但是,杨善洲建立林场的眼光和决心并没有动摇。他邀请当地和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对大凉山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睡在风里,走了24天,调查了姚关、老城、酒房等地。经过考察,杨善洲改变大凉山面貌和“种树扶贫”的决心更加坚定,选址在施甸县旧城、酒房、遥观交界处的大凉山。当时,大凉山周边的山林已经承包到户。林场呢?经过深思熟虑,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社会合作”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由相关农村干部和部分农民代表参加的会议,明确了植树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方式、利益分配等问题,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同意,随后开始着手筹建林场。退休那天,杨善洲收拾好被褥,到达离大凉山最近的黄泥沟。第二天,大凉山国社联合林场正式成立。大家挑着马驮着食物和行李来到离公路14公里的水杆平子,搭起临时棚子扎营。半夜,狂风大作,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我不得不钻到马鞍下,躲避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调来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的工作。林场成立大凉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就在树枝围成的简易帐篷里,围绕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成宣传动员、土壤整治、育苗三个小组,要求他们要在五六月份雨季到来之前,种下万亩以上的苗木。在林场和以前的“战友”聊天

到达大凉山后的第二天,杨善洲给大凉山俱乐部的会长打电话,开了一个小会,说明他们来大凉山的目的和意义,希望得到大凉山俱乐部的支持。看到老书记带头,大凉山学会会长李宗清深受感动。他反复说:“老书记,您这么大了,不在城里住,住在山里,是为了造福我们老百姓。我们还能说什么?”不管你做什么,只要跟老书记说一声,我们什么都支持!“一方面,杨善洲带人在大凉山地区调查了一个又一个山头,进一步摸清了大凉山的低洼位置,搞清楚了种什么树,怎么种。他在山上走了12天,去了所有能种树的地方。他回来后,决定种65438+10万亩松林,养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1万多亩松林。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但是没有钱。杨善洲绞尽脑汁。每天他和工作人员带着工具,到处找树苗。他把家里一直摆着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种到了大凉山。一年一度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石头最多的季节,于是杨善洲动员所有员工上街捡石头。1990,林场修路。为了省钱,杨善洲自己找了仪器和几个苦力去丈量工作。他刚修了一条14公里长的山路,每公里造价不到1万元。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支付林场职工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部门争取项目资金,* * *为林场争取了3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1999 165438+10月,杨善洲在用砍刀修剪一棵树时,不幸滑倒在青苔上,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还是拄着这根拐杖坚持爬上了大凉山。那些年开办林场很难,但杨善洲很努力,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没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块钱盖40多平方的油毡房。你活八年,三个员工活九年半才出去。没钱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课桌,板凳,床都是自己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大家买个灯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浪潮,改变传统的单一经营方式,实现业务多元化。农场成立之初,杨善洲主要种植华山松。党的十四大后,他觉得只种华山松在近期内无法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育林,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进龙眼树苗,开辟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雾缭绕,是种茶的好地方。九坊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丰茶,1994被省农业厅授予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发,还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投资了一个茶叶粗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探索新的生产经营领域。在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几年后大凉山林场蒸蒸日上,家族企业扩大,经济效益逐渐显现。我生前住过的茅草屋。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建立了茶叶基地和茶叶精炼厂。茶树也长到了人的一半高,可就在这时,一场鼠患发生了,几夜之间三分之二的茶树被压死,人们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茶园也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面对这次挫折,有些人畏缩了,但杨善洲没有被困难压倒。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还可以重新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的完了。他要求工作人员振作起来,再次与自然抗争。林场成立3年来,他们设法种植了近3万亩华山松,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花和紫茎泽兰的毒草侵占致死。杨善洲还鼓励工人们不要灰心,振作起来重新工作。在他的鼓励下,林场工人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杨善洲虽然是大凉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几年,林场只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整为100元。不仅免费,杨善洲还经常给林场钱。林场在山脚下建立了一个水下基地,并雇佣了一些临时工。林场财政困难的时候,杨善洲拿出退休金发工资。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约90%,在林区修建道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15公里,每年为村民免费提供柴火,为6个自然村修建道路,为8个自然村接通生产生活用电,解决了4个行政村10000余人的饮水问题。村民人均粮食产量从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监狱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大凉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大凉山的生态修复保护了一些濒危动植物。目前林场的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冠毛鸟、野鸡等。植物包括桫椤、柳杉、闽楠、白杏、雪松等。裸岩现象消失,天气有利。周边居民可以通过修枝耙草解决烧柴问题,通过合理收获干巴木耳等山珍增加收入。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但由于植被优良,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干旱时周边群众仍有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价值3亿多元的大凉山林场经营权无偿交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