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的节日习俗

三明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二十三“送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结束。

送炉子?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晚上洗锅碗瓢盆,点蜡烛放鞭炮,用酒、米、厨糖、厨饼祭祀灶神。据说这是为了让灶王爷噤声,让他“在天庭行善,回宫保平安”。沙县《送灶》有“人武四赵家二十五”之说。相传有一年出征,回家错过了“祭灶”的时间,于是规定赵王室在23、24、25日“送灶”,这一年的30日“灶王”就回来了。这个规矩在沙县流传至今。

据说在沙县,厨房发的时候,家家户户还点着一盏竹制的“长明灯”,叫“长明灯”,一直到正月十五。?

腊月二十四(也有二十五或其他日子)有“扫尘”的民俗。“扫尘”不仅仅是扫尘,更是驱邪避灾。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擦洗所有的窗台、门板、桌子和橱柜。将乐等地有句话叫“有钱没钱,过年干净”。

此后,亲朋好友互赠礼物,沙县称为“年分”;家家开始蒸年糕,炒豆腐,炒水果,杀鸡鸭过年;因为有“正月不收债”的习俗,各家都要算过去一年社会交往的经济账。大田县还有一句谚语,形象地反映了三明多年前的民俗:“扫尘24次,杀猪25次,赶集26次,讨钱27次,赢果28次,过年29次”。

除了晚上?

也就是腊月三十晚上的“过年”。大田的武陵和早兴有提前一天“过年”的习俗。所有外出的男女都会在除夕夜回家团聚。今天一早,家家户户门前贴春联,大厅里挂年画,厨房、谷仓、猪圈里分别贴着“生日快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红色贴纸。在柜子、桌椅、水箱等上面贴上红色的纸条。以示庆祝的意义。午前,用三个祭祀酒杯祭祀祖先和灶神。请灶神回宫掌管。晚饭前,泰宁人会在每个卧室放一个放有炭火的火笼,撒些盐在里面,让它发出爆裂声,象征着繁荣昌盛;在沙县,有人会用火钳夹着烧红的铁“元宝”,一边在屋内阴暗的角落里走来走去,一边在“元宝”上滴上酸醋和酱油,使其蒸发,称之为“香气”,以示驱除污浊之气。放完鞭炮,开始吃年夜饭。全家围坐,长辈在上席,儿孙围绕,未归者留空席,摆碗筷以示团圆;桌上往往有两碗鱼,一碗不能动,表示“一年有余”;晚饭后,大人给孩子压岁钱;家庭主妇要把“下一年的饭”做好,留到新年第一天吃,以示当年有余粮;硬木用于灶内聚火,象征烟火连绵,人丁兴旺;大厅和厨房也要点亮过年灯,大人们彻夜不眠,意味着去旧迎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习俗。钟声一响,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接新年。?

居住在三明地区的莆田人在正月初四庆祝新年,称为“补年”。相传早一年,莆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年。突然,日本人在莆田进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人们不能通过躲藏和逃跑来庆祝新年。直到赶走了敌人,人们才补上了新年。同样的原因,住在三明的仙游人在正月初五庆祝新年。到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传来鞭炮声,送旧迎新。

春节?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凌晨起床,穿上新衣服,持枪开门,以求开门。

尤溪人煮生姜红糖茶要先吃“甜”。早餐是素食,或面条,或汤丸,象征长寿和团圆;沙县早餐一定要有大蒜、豆腐、红白菜(白菜)等。,意思是新的一年里的一切都是经济的、丰富的、公开的。旧社会的第一天,人们经常去寺庙祭拜神灵和祖先,祈求和平;邻居们见面时,互相鞠躬,互道“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被禁止说不吉利的话。碗坏了,就说“破(旧)破(旧)保险箱”;孩子跌跌撞撞地说:“捡元宝”;受伤流血,叫“见红为喜”...初一早上,将乐某村的人们还有到井边、小溪边争第一口水的习俗,称为“冒第一次水试”,意思是新的一年万事开头难;大清早,大田的畲族妇女要去河的上游“汲取淡水”,取“万物更新”之意。孩子要在竹林里摇竹子,才能“快点长大”。现在初一,团拜、向烈士家属、劳动模范和坚持在生产一线的工人拜年、文艺演出、游园、灯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假期生活,人们可以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到处玩耍,玩得开心,玩得开心。

从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不要空手。他们应该带蛋糕、糖果和红糖给他们的长辈。拜年归来,主人家要回赠同等价值的礼物,这叫“礼尚往来”。尤溪畲族习惯在正月初二穿民族服装到邻村向汉人“收地租”(两块粳米果)。他们收集的越多,今年的运气就越好。汉人也愿意给,这是个好兆头。宁化的畲族人过去在去年的初二会去山里打猎,他们必须从打猎中获得一些东西,以祈求一年的好运。在永安、沙县,从初三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宴请亲朋好友,直到正月十五甚至月底。?

初一第二天不倒垃圾,第三天晚上把垃圾扔到水里或按年历所示的方向倒,这是建宁的老习俗,称为“送穷人”。把垃圾倒了,捡了几块鹅卵石放在堂屋地宫下面,叫“捡金元宝”

在明溪枫溪,春节期间,新郎第一次去岳家拜年。全家所有的家庭都会招待这个“新姐夫”。新郎告别时,年轻人会用竹技抽打新郎或者在他脸上画锅底,暗示新郎以后不要虐待新娘。

大田县还有“七人八谷九天十地”的习俗,即初七是“人”的生日,初八是“粮”的生日,初九是“神”的生日,初十是“地”的生日。庆祝活动是不同的,有一种魅力。

在泰宁,十五之前的做客专利是男人的。元宵节过后,女性开始出门做客,俗称“正月寻亲”,反映了旧社会之前女性地位低下。解放后,女性腰杆挺直,可以去亲戚朋友家和男性拜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天佑百姓日。它是春节中最激动人心、最热闹、最难忘的节日。

在元宵节,人们吃元宵(汤圆),皮是糯米粉做的,馅是甜的或咸的,以祈求家人团聚。沙县还制作春卷、芋头包子等小吃,并将元宵节称为“守岁”。?

一、客家项燕灯

过去,素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一些神和菩萨,明溪还欢迎“惠理夫人”的雕像,建宁欢迎“赵王”。

刘清城关八方轮流当执事,每年都要在城隍庙建春祷,送瘟神,办酒席散福。瘟疫船是用来送瘟神的。瘟疫船为木架,长约1.5m,宽1m,高1m。它是用五色纸糊的,上面放着一排用纸绑着的六只动物。船的腰部有一个把手。元宵节的早晨,人们把用牲畜毛发、头发和煮熟的黑豆、芝麻包裹的纸钱放进“瘟疫船”,象征着送走瘟疫的源头。到了下午,祭坛齐声响起,执事们抬着瘟疫船、黄成菩萨等三尊神像,高声呼喊着冲出庙门,沿街游荡,在鞭炮声中被送到东门河。道士们画了符咒,杀猪祭神后,四个善于溺死的人把瘟疫船裸体吊起来送到河中央,点了火,让瘟疫船顺流而下。晚上,执事们在每个车间举行宴会,这被称为“告别宴会”。就连陌生人也能过来祝贺,客人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大田县元宵也有“偷葱嫁好丈夫,偷菜嫁好丈夫”的习俗。菜主不但不骂,还更喜欢听到恶毒的话。?

元宵节最令人难忘的是五颜六色的民间“彩灯”。许多城乡元宵节活动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巷村庄灯火通明。龙灯,灯笼,灯笼灯笼,龙凤灯笼,麒麟灯笼,吉祥灯笼,飞鸟飞向凤凰灯笼,牡丹灯笼,松鹤庆新年灯笼,鸳鸯戏水灯笼...只有龙灯是由烛桥、板凳龙、香龙、草龙等衍生而来的。,灯火通明,五花八门。不仅有看不完的花灯醉人,还有热闹欢腾的龙灯、舞狮、踩高跷、旱船。?

晚上元宵节,明溪城乡家家户户都会挂一盏灯笼,以示吉祥。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五日晚举行大型灯会,庆祝抗战胜利。有几十个灯笼,如花盆灯,鼓灯,五星灯,灯笼,荷花灯和宫灯。在20世纪50年代初,遵循旧习俗,一些人在门口挂灯笼来庆祝春节或元宵节。“文革”期间,元宵节被视为“四旧”,被禁止。1982恢复元宵节。从1983到1987,市区举办了四次灯会比赛。1985元宵节期间,机关、学校、厂矿共出动花车(车)44辆,花灯近2000盏,还有平步、南山的桥灯、龙灯。郊区周围几十英里的人也来看灯。城内人山人海,鞭炮轰鸣,锣鼓喧天,灯火烟花相映,盛况空前。许多大型灯笼都配有电动或机械自动或半自动装置,形状独特,内容新颖。彩车还游到了沙溪、盖阳、虎坊、汉县等乡镇,游客数以万计。?

尤溪1985农历正月十四、十五晚上,158单位8000余人参加城关春节灯会,出动汽车30余辆,滑板车94辆,其中81彩萍,4个龙灯,2个高山灯,1000余个花灯,还有花鼓、花灯。很多灯具都有自动和半自动的小安装,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典故和形象。观众达到6万多人,福建电视台到现场录制成电视节目《五里灯火通明》。?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元宵节晚上组织燃放烟花,美丽壮观。丰富多彩的宵夜活动吸引了大人和小孩,街上挤满了人,大声欢笑。宋代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下了“玉匣”一词。元熙》:“东风夜千树开。吹下来,星星像雨。宝马雕花车满路香。风笛声起,玉壶点灯,鱼龙舞通宵。”这种过去庆祝元宵节的盛况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